然而,就在这无边尘世的喧嚣和无奈中,分明飘荡着一曲超然的清音,音量清淡却坚定,那是超然世外、指点迷津的清音……
一、神本文化成絕響三教諸子行世間
(倉頡造字)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是從“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開始的。相傳黃帝身邊的一個史官倉頡造了字。然而有關五帝的記載,中國的史料是如此蒼白,在汗牛充棟的史書中,有關夏、商與西周的記載也僅是九牛一毛。
(百家爭鳴)
在距今多年前,當中華文明走過了她一半歲月的時候,歷史上演了天地間第一個變局,數百個諸侯國家兵戎相見、弱肉強食,紛飛的戰火整整燃燒了五百年。隨著這場長達年的陣痛,誕生了中華歷史記載的一個飛躍,《左傳》、《春秋》、《戰國策》、《國語》和《呂覽》相繼出現。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等等等諸子百家各種學說也在這長達年的亂世奇局中呱呱墜地,這場“百家爭鳴”的壯觀場面比歐洲的文藝復興早了將近年。
(老子:大道廢,有仁義)
諸子百家各樹一幟、競相爭鳴的時代似乎是中華文化、思想與智慧大發展的時代,然而就在此時,被後世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卻臨風長歎,他對弟子言偃說:“大道之行的時代,以及夏商西周的賢王治世我沒有趕上,但是古書中有記載。大道之行的時代,天下為公,選拔賢明而有能力的人治理社會,人人誠實守信,和睦相處,不把財產視為私有,而把勞動視為美德,沒有陰謀謀和盜賊。可是現在大道已經沒落了,天下成了統治者的家天下,父死傳子,兄終弟及,人們僅僅照顧自己的親屬和子女,貨力為己、各私其私。”
孔子晚年的時候,喟然歎道:“鳳凰不再飛來,河圖不再出現,我也很久沒有夢到周公了。泰山啊,將要崩頹;樑柱啊,將要墜毀;聖人啊,將要枯萎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後代的君臣士民無不視孔子之言為圭臬。然而誰能知道,孔子所推行的仁義真的是終極智慧嗎,為什麼大智慧的孔子卻只能發出“大道沒落”的無奈哀歎?
(老子西隱)
就在孔子周遊列國,推行他的仁義哲學、克己復禮的時候,和孔子同時代的另一位大覺者老子卻在他千古傳世的《道德經》中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無疑老子認為道德遠遠高於仁義,故曰:“大道廢,有仁義。”
(德字藏玄機)
老子繼續闡述道:“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在現代人的概念中,仁義、智慧、孝子、忠臣的出現都是值得慶倖的喜事,然而老子卻認為這些都是大道沒落、社會混亂的結果。
(伊甸園)
無獨有偶,在西方的《聖經》上也記載了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夏娃受到蛇的誘惑,吃了伊甸園智慧樹上的果子,從此可知善惡,然而知善惡後的亞當和夏娃卻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東方道家的經書,和西方宗教的《聖經》竟然對智慧的認識如此相似!
從諸子百家開始,歷代思想家歷時年嘔心瀝血、皓首窮經地上下求索,那倍受孔子和老子所推崇的如長虹經天的大道又是什麼?他從何而來?因何沒落?又是何時沒落?是否宇宙中還存在著一種力量,可以正本清源,扭轉乾坤?
當我們倒樹尋根地探求大道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人最初從哪裡來?
(女媧造人)
進化論說:人是從猴子進化為人的。然而正是提出進化論的達爾文,在《物種起源》的緒論中說了這樣一段話:“我清楚地認識到,本書所討論的幾乎沒有一點不能用事實來作證,而這些事實又往往會直接引出同我的結論正相反的結論。”他在後面又用了整整兩個章節的篇幅來論述他這個“學說的難點”。在第六章的開頭,達爾文戰戰兢兢地說:“有些難點是這樣的嚴重,以致今日我回想到它們時還不免有些躊躇。”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一無法自圓其說、處處充滿破綻的進化論卻被荒唐地稱為十九世紀三大科學發現之一,並堂而皇之地寫進了教科書中,成了人類神化自我,離經叛道的最有力的工具。
(奧克洛二十億年之前的核反應爐)
歷史悄然走到了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在浩如煙海的圖書中出現了一套由多位世界著名考古學家編撰的《世界偉大考古紀實報告》系列叢書。該叢書通過《水晶頭骨之謎》、《上帝的指紋》等八個分冊圖文並茂地展現了世界考古工作的重大發現。地球上滄海桑田的變遷幾乎抹去了一切文明的痕跡,然而僥倖保存下來的零星遺跡所展現出來的卻是:在億萬斯年以前,被我們視為史前洪荒時代的野蠻人卻具備著連現代人都無法望其項背的超級文明。百慕大海底的高公尺的金字塔;加蓬共/和國20億年前的核反應爐;2億6千萬年前人類腳印的化石;凝聚著天文、曆法、幾何學和數學知識精華的埃?及金字塔;至少在多年以前從高空測繪的南極地形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當越來越多的無可辯駁的證據呈現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時候,我們已經知道進化論不過是一種假說,一個笑話,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的是史前的文明魂歸何處?如何還原出人類真實的歷史?
(夸父逐日)
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都以神話開始。令人震驚的是,無論全世界有多少民族,無論他們相距萬水千山,他們卻有著一個共同的傳說:神用泥土造了人。
中國人的《太平御覽》上說,女媧用黃土捏成了泥人,這些泥人便有了生命。
《聖經》上說,上帝就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進他的鼻孔裡,他就成了有生氣的人,名字叫亞當。後來上帝讓亞當沉睡,取下他的一條肋骨,造成了一個女人,名字叫夏娃。
新西蘭的土著毛利人傳說,有一位神,叫做塔內,他取河邊的紅泥,按照自己的形象用自己的血捏成一個人,做成後,就向這個泥人的嘴和鼻子裡吹氣,使他活起來。
澳大利亞的造人神話是這樣的:創世者龐德一傑爾用他的一把大刀割下三大塊樹皮。他在一塊上面放了些泥土,用他的刀把泥調好,把一部分泥放到另一塊樹皮上面,造成一個人形。然後,他使勁往泥人的嘴裡、鼻孔裡和肚臍裡吹氣,這些小人立刻動了起來,圍著神又蹦又跳。
(上帝造人)
在非洲白尼羅河生活的希盧克人的神話說:創世者喬奧克決定創造人類,他拿起一塊泥土,對自己說:我將造人。
古希臘的神話說:神從地球內部取出土與火,派普羅米修士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別創造動物與人類。
至今生活在北美洲亞利桑那州的皮馬人認為,是大地之主創造了世界上的一切,他又造了一個漂亮的泥像,並稱這個泥像為人。
阿拉伯的創世神話說,上帝派阿茲列來創造人,他取了一些泥土來到阿拉比亞,然後造成了一個人形,並把這個泥人放到一個地方,使它慢慢變幹。過了40天,當泥人變幹以後,上帝給了他們生命,並賦予他們理性的靈魂。
南美奎什瑪雅人的聖書中寫到:最初的世界什麼都沒有,只有造物主特帕和古庫馬茨,他們想造一種靈物。於是,他們用泥土造了一個人。
以上雖然只是幾例造人的神話,但它們涵蓋的地區卻遍及全球的所有大陸:中國、中亞、新西蘭、澳大利亞、非洲、古希臘、阿拉伯地區和美洲。可以想見,在沒有任何遠端交通工具,更不要說文化交流的原始社會,在地球的所有陸地上都流傳著一個相同的神話,絕非巧合。
如果人真的是神造的,在最初的那些日子裡發生了什麼?我們已經無從考證那些已經灰飛煙滅的史前文明了。但幸運的是,我們也許可以從文明古國的典籍記載和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中找到人之初的零星線索。
(神州中國)
世界上曾經出現過四大文明古國──巴比倫、埃及、印度和中國,他們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也都曾為人類創造過輝煌燦爛的文化。但是,各文明民族創造的文化,都經歷了生滅消長,此伏彼起的歷程,如古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都於兩千年前就趨於黯淡了;印度的哈拉巴文化被來自中亞的亞利安人掃滅;創建過太陽金字塔的瑪雅文化,也衰敗于中美洲叢林;光焰萬丈的古希臘文化,則被羅馬所取代;羅馬文化又因日爾曼蠻族的入侵,而毀滅殆盡。唯有崛起于東亞大陸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中華文化,在坎坷跌宕中延綿發展數千年,經歷改朝換代,分分合合,卻始終未曾中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獨特文化體系,也成為了世界史上唯一的“連續性文化”。
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史記》稱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四庫全書》中還收錄了唐代司馬貞的《補史記三皇本紀》,其中記述了五帝以前的三皇,即伏羲、神農和女媧的事蹟。傳說中伏羲和女媧都為風氏,屬於兄妹關係。
(女媧補天)
女媧氏末年,水神共工氏與火神祝融氏發生戰爭。共工氏打敗了,一口怒氣無從發洩,就用腦袋撞不周山,結果“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螯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
伏羲氏的母親叫華胥,因為在雷澤這個地方踩了大人的腳印而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了伏羲。《東周列國志》上說伏羲按照周天之數以及五行製作了樂器瑤琴,按照鳳凰的羽翼形狀製作了樂器簫。《三皇本紀》上說伏羲“蛇身人首,有聖德”。他教給人使用文字符號來代替結繩記事,使用漁網來捕魚,蓄養家畜做為食物。並“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神農嘗草)
《春秋元命苞》中說神農氏出生三個時辰就會說話,五天以後就可以走,七天以後牙齒就長齊了,到三歲的時候就知道如何種植莊稼。《淮南子·修務訓》上說神農看到百姓經常因為飲食不當而中毒或受到疾病的傷害,於是按照土地的燥濕肥磽高下“教民播種五穀”。有關神農氏最著名的傳說莫過於“嘗百草”了。一開始神農因為親嘗百草而一日中毒70多次,後來他得到了一條紅色的鞭子。他“以赭鞭鞭草木”就會知道草木的“平毒寒溫之性”,從此中華民族開始有了醫藥。
從這些史書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出,三皇除了有大聖德以外,還具備著大神通。當人類剛剛被創造出來的時候,神為了人能夠生息繁衍,親自傳給人必要的生活能力,同時開創了一段人神同在的文化。稚嫩的人類就這樣在神的呵護下,一步步地邁出了搖籃。在《聖經》的“創世紀”中也有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伊甸園後,“耶和華上帝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給他們穿”的記載。
(道法自然)
上古民風十分純樸,人們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樂生、不知惡死,過著一種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黃帝內經》的《上古太真論》中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老子曰:“道法自然,”當人完全順乎自然而生活的時候,就是處在一種雖然沒有修道,但是卻在道中的狀態。
人神同在的時期一直持續到了五帝時仍未斷絕。《太平御覽》卷十五中說蚩尤起兵攻伐黃帝。雙方在涿鹿展開大戰,蚩尤做法術降下大霧,一連三天也不散,黃帝乃令風後作指南車,以分辨方向。《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蚩尤請來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請來一位叫“魃”的天女,止住了大雨,遂殺蚩尤。
(特洛伊遺址)
人神同在的時期在希臘神話中也有記載。西元年,德國人謝裡曼在土耳其的西沙裡克挖掘出了特洛伊城的遺跡,從而證實了《荷馬史詩》中記述的希臘人與特洛伊人之間的戰爭並非空穴來風。長篇敘事詩《伊利亞特》的第二十卷題目為“眾天神奔向戰場,各顯神威。”幾乎所有希臘神話中的神只都捲入了特洛伊戰爭,如宙斯,赫拉,波塞冬,赫爾墨斯,阿波羅,阿瑞斯,雅典娜等等。
與《伊利亞特》所描述的人神混戰的場景在中國也出現過,這就是明朝許仲林所著的《封神演義》。老子、元始天尊與通天教主共同簽押封神榜,由元始天尊交給薑子牙。武王伐紂之時,絕大多數的神以及道術之士都在這場大戰中陣亡,靈魂被招引到封神台中。戰爭結束以後,薑子牙按照封神榜上的封爵,按照這些靈魂的善惡將他們封為三界內不同的正神或惡煞。那些未在戰爭中陣亡的神,如楊戩、哪吒、李靖、雷震子等也告別武王、隱居修煉,從此不再出世。
神本文化終於降格成了人本文化
“大道廢,有仁義”,近而言之,孔子哭著對子貢說“天下無道久矣”的時候,儒家仁義思想已經系統化,遠而言之,當武王伐紂後,所有的神都離開人間的時候,一部真正的人類歷史就開始了。不語怪力亂神的孔子學說來源於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佛,弗人)
就在孔子出世的前幾年,南亞大陸上還誕生了一位驚天動地的人物,他就是被後世人稱為大雄世尊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也是印度正處在一個變亂的時候。當時古印度唯一的宗教婆羅門教已經走入末法時期,代之而起的是各種不同的修行團體,比較有影響力的有六師外道,六十二見和六派哲學等等。同時印度全境並未統一,僅僅在《長阿含經》中記載的就有十六個比較大的國家,如舍衛國,摩竭提國等等。就在這樣一個被稱為五毒惡世的古印度,釋迦牟尼佛橫空出世,有教無類,普渡眾生。
(耶穌,救贖)
在孔子與釋迦牟尼出世年後,在中亞的以色列也誕生了一位大覺者,他就是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耶穌出世的時候,以色列也處於一個動蕩的時期。《舊約全書》的《出埃.及記》中說摩西帶領猶太人離開埃及的時候,耶和華在西乃山給摩西傳十戒,規定了猶太人不能做的十件事。然而猶太人卻經常背叛十戒,不但拜偶像,而且供奉外邦的邪神。以色列國因此先後被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和羅馬吞併。耶穌出世時,正是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督統治以色列時期,猶太教當時也分裂成了幾個教派,如法利賽派,撒都該派,奮稅党和艾尼塞派等等。就在這種外族入侵,教派混雜的時候,耶穌以人像行於地上,傳播福音,救難脫苦。
無論是老子、孔子還是耶穌與釋迦牟尼,他們都是在神離開人後,降生到人間來規範人的思想,其原因也正是因為人類道德開始走向衰敗。正如耶穌所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宗教正是這種大道沒落後人本文化的產物。在中國,春秋以後,儒釋道三教並存,一部真正的人類歷史從此拉開了序幕。
二、得道則四海歸心失道則天下大亂
白雲千載,物換星移。孔子那一聲“天下無道已久矣”的歎息又飄過了兩千五百年。神州大地上,歷經江山易主,分分合合,煌煌二十四史中看不盡多少天朝盛世的繁華,聽不完多少國破家亡的悲音。“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為何勝地不常,盛筵難在,繁華落盡,兵連禍結,烽火連天?
(二十四史,江山易主,分分合合)
翻開《史記》第一卷,太史公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大道昌明的時代,五位賢君聖主統領天下,協和萬國,他們分別是軒轅黃帝、顓頊、帝嚳、唐堯和虞舜。
軒轅黃帝在位時,九黎族的首領蚩尤作亂,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全長著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以沙石為食,兇猛無比。他們製造各種各樣的兵器,侵略別的部落。黃帝徵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之野與蚩尤決戰,蚩尤令風伯雨師縱風雨和大霧,正在危急關頭,九天玄女將兵信神符授與黃帝,最終蚩尤兵敗被擒。平定蚩尤叛亂後,黃帝巡行天下,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觀測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以制定曆法,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並馴養鳥獸蠶蟲。帝德廣布之下,“天不異災,土無別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寶”。
黃帝歸位以後,他的孫子高陽即位,就是顓頊帝。顓頊傳位給帝嚳,帝嚳傳位給堯。《五帝本紀》上說,堯帝仁德如天,智慧如神,他按照28星宿在天空中出現的方位來掌握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節氣,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並教民按照節令從事生產。
堯在位七十年後的一天,他問掌管四方諸侯的領袖說,“四嶽,我在位已經70年了,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說,“為人君者,當德配天地,光被四表,我們的德行都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有一個叫舜的人,德行出眾,或許可以擔此重任。”四嶽看到堯探詢的目光,就繼續說道:“舜是個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但舜卻能和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使他們不走向邪路。”堯說,“好啊,我將令我的兩個女兒下嫁給他,以觀德於舜。”
(舜帝像)
舜是冀州人,他曾經在曆山耕田,在雷澤捕魚,在黃河岸邊做陶器。因為舜的道德教化,他耕田的地方,人們都能互相推讓地界;他捕魚的地方,人們都推讓好的捕魚位置;他製作陶器的地方,再也沒有出現過次品。他無論住在哪裡,那個地方一年就會變成一個村落,兩年就會變成小鎮,三年就會變成一個大都市了。堯認為舜很好,就讓他擔任司徒之職,於是百姓就都懂得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舜管理百官,百官制事就有條不紊;舜接待諸侯賓客,遠方的客人就變得莊敬和悅了。最後,堯讓舜到山林川澤去,趕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認為舜聖智聖德,就讓舜代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
舜於是觀測北斗七星以判斷政策得失,祭拜上帝和天地四時,又祭祀名山大川和各路神祗。接著他召見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統一音律和度量衡的標準;修明五種禮儀;按照四方諸侯公、侯、伯、子、男這五種封爵分發給他們象徵瑞信的五種玉圭;寬減五種刑罰。舜又每五年一次巡行天下,向諸侯講述治國的道理。
(上古君王高尚的道德與天相配,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世風祥和)
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就沒有把帝位傳給他。堯說:“把帝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得利但是天下人受害,不傳給丹朱,雖然丹朱不得利但是天下人得利。總不能為了一個丹朱害了天下的人啊。”堯觀政於舜20年後,讓舜接掌天子之位,又過了28年,堯帝駕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舜治喪三年,然後將天下讓給丹朱,自己避居南河。但是來朝覲的諸侯都到舜那裡去而不朝覲丹朱,訴訟的人也來找舜而不找丹朱,謳歌者謳歌舜而不謳歌丹朱。舜說,“這是天意啊!”這才登臨帝位。
堯舜治世之時,百姓攝受教化,敬天畏神,自我約束,傳說當時“景星耀天,甘露下降,行人讓路,犬無吠聲,稻生雙穗,夜雨晝晴”。詩人屈原歌頌這段盛世時唱道:“皇天無私阿兮,攬民德焉錯輔;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上天對一切人都是公正無私的,見有德的人就給以扶持。古代的聖王賢君德行高尚,才能夠享有天下的土地)。
(黄帝问道于廣成子)
黃帝曾經在崆峒山上向仙人廣成子求道,他和老子一起並稱為道教始祖,加之上古人神雜處,民風淳樸,從黃帝開始,五帝的統治都自然承傳了道家清靜無為的治國方略。孔子讚歎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回顧這段天下為公,大道昌明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文明之初是一個對天地諸神謙卑敬虔的時代,君王德配陰陽、允恭克讓,百姓過著童真般無憂無慮的生活。
雲卷雲舒,花開花謝,當歷史走到春秋末年的時候,大道之光終於暗淡了下去。再也看不到堯舜禪讓的謙恭,只見到為爭權奪利,父子反目,兄弟相殘;再也不聞舜帝彈五弦琴,歌《南風》之詩,只聽到刀槍並舉,殺聲震天;再也想不起“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諄諄告誡,只留下腥風血雨,詭詐迭出的記載:“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而不保社稷者不可勝數”。
(孔子问道于老子)
西元前年,孔子已經27歲了。有一天,他忽然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守藏室的史官老子,是個博古通今之人,他明白道德的根本,我要去拜訪他。”南宮敬叔就架起一輛馬車,不遠千里,帶孔子前往求教。
孔子對老子說:“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
亂不止,國亂不治,而人生苦短,我為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而感歎呢!”老子回答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道。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于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
臨別前,以自隱無名為學的老子又告誡孔子說,“我聽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有高尚的品德,外表卻謙恭得象一個愚鈍的人,你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孔子: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回到魯國三天沒有說話,弟子怪而問之,孔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羅網可以捕獲野獸,弓箭可以射下飛鳥,絲線可以釣到遊魚。至於龍,它乘風雲而上天。我見到的老子就是一條龍啊!”
孔子晚年總結自己的一生時又說道:“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求學,到三十歲的時候才有所成就。”誰能說不是27歲時與老子的會面,以及隨後三年對老子金玉之言的琢磨體悟,才讓孔子豁然開朗呢?當後代君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他們的治國方略中怎能沒有老子的智慧、大道的餘輝?
西元前5l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老子看到周敬王和王子朝兄弟相殘,就離宮歸隱,騎青牛,欲出函谷關。函谷關守將尹喜夜觀天象之時,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里,形如飛龍,正滾滾向西而來,心知老子將至,就派人清掃道路四十裡,夾道焚香,以迎聖人。尹喜對老子說,“您就要隱居了,請為我們寫一本書吧。”老子感其誠意,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後,飄然西去,“莫知其所終”。
(道德經)
老子終於走了,孔子也相繼離去,中原又見證了兩百多年規模史無前例的大廝殺。西元前年,秦王嬴政終於吞併二周,掃滅諸侯,“招八州而朝同列”,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
成湯伐桀的時候曾經寫下《湯誓》說:“不是我這個小子敢於作亂,因夏桀無道,我畏懼上天,不敢不去征伐他。”武王伐紂時也說:“紂王罪惡深重,自絕於天,毀壞天地人的正道,現在我姬發要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五帝三王時代,興兵不以殺戮為事,而以天道為先,兵力最多不過兩三萬人。然而秦王統一天下,卻全憑大兵團作戰,以殺立威,每一用兵,動輒斬首數十萬人,“攻地以戰,殺人盈野,攻城以戰,殺人盈城”,“一將功成萬骨枯”。
(阿房宮遺址)
秦王統一中原以前,他的太尉尉繚說:“我從秦王這個人的長相和聲音可以知道,他殘忍而少仁德,中懷虎狼之心,一旦得志于天下,百姓皆為魚肉矣。”不幸的是,尉繚言中了。秦王認為自己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其功業“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乃采三皇五帝之尊號,自稱皇帝,並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堯帝登臨帝位的時候,天下有諸侯國上萬個,故《尚書》有雲“協和萬邦”。夏商之時,諸侯數以千計。武王伐紂後,又分封諸侯八百。以當時之版圖,每個諸侯國都處於“小國寡民”的狀態。這與秦王朝掃滅六國後建立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龐大帝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小國寡民”者,道家之理想國也。國小而民弱,君王百姓皆深知人力微薄,就自然保持了對天道的謙恭,縱有不道之事,也為害不烈。看一看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就會知道:大一統的建立,帝國龐大的人、物、財力的聚集,和權力的高度集中,放大了秦始皇山河在握,言出法隨,八荒六合,唯我獨尊的野心。失去對昊天上帝的敬畏,一個渺小而脆弱的人竟要“欲與天公試比高”了。
稱帝以後,秦始皇並未偃武修文,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與此相反,他頻繁用兵,開疆拓土,徵發數十萬人三攻嶺南,佔領百越之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又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卻匈奴七百餘裡”,收復內蒙古河套一帶,令胡人再不敢南下牧馬。當時秦朝的疆土東到朝鮮、西到蘭州、北至遼東、南至百越,四海之內,江山一統。
(秦始皇陵兵馬俑)
為方便出兵和出巡,秦始皇又以咸陽為中心,拆掉沿路的關隘壁壘,修築了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北至遼東,東至膠東半島,西南至巴蜀之地,南到江浙和廣東一帶。馳道寬七十米,路面平整,可允許五十輛馬車並行,每隔六米種植一棵大松樹,“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
為抵禦匈奴,始皇徵發軍隊民夫共百萬之眾,於草原、沙漠、絕壁、河流及崇山峻嶺之間修築萬里長城。又從咸陽向北,挖山填穀,修築公里直道。他還派人疏浚鴻溝(河南汴河),通濟、汝、淮、泗諸水。又令監尉史錄修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
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將國土分為三十六個郡縣;將天下所有的兵器收集起來,在咸陽銷毀,鑄成十二個重達十二萬斤的銅人。並下詔改年始,易服色,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鉗制思想言論,“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漢初的儒生賈誼說,始皇以華山為城,以黃河為護城河,“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秦皇與李斯)
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法家治國純靠權謀、殺戮和酷//刑。一部《韓非子》,其詐術陰謀波譎雲詭,只見威而不見德,只知利而不知義。秦始皇採納了法家的嚴法酷//刑治理萬民,一人犯法,株連九族,一家犯法,鄰居連坐。絕無道德教化,“事皆決於法”,“以吏為師”。酷刑的濫施和刑獄的無限擴大帶來無盡惡果,秦朝人口一共兩千萬,囚徒卻有兩百萬之多。
箕子是殷紂王的親屬,紂王最初製作象牙筷子的時候,箕子就悲歎道:“他現在用象牙筷子,以後就一定會用玉杯喝酒;等有了玉杯,他就會想穿華麗的衣服,住輝煌的宮殿了。奢侈豪華從此開始,國家再也無法振興了。”箕子不會想到,紂王的淫侈無度與秦始皇相比,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始皇稱帝以前,每滅掉一個諸侯,就按照該國宮室的樣子,在咸陽北面的山坡上進行仿造,並把虜來的美人和鐘鼓樂器放在裡面。稱帝九年以後,始皇嫌宮殿狹小,就徵發七十萬囚徒修築阿房宮,木料皆取自四川,轉運數千里。在關內建了三百座宮殿,關外建了四百座,之間都以天橋甬道相連,極盡奢華之能事。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株連九族)
除了修築宮殿外,秦始皇又徵發七十萬囚徒,挖通驪山修築寢陵,其中以水銀做成百川和江河湖海,以珍珠寶石做成滿天星斗,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火炬,並密佈機關。極盡人間巧思。
老子曰:“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威名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終於病死在沙丘。
人啊,在無量無際的宇宙時空中,你原本如此的渺小和脆弱,但卻為什麼要竭力表現自己的偉大和聰明?《道德經》上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秦始皇卻偏要窮兵黷武;《道德經》上說“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秦始皇卻偏要窮極奢華、浪費無度;《道德經》上說“自是者不彰”,秦始皇卻偏偏剛愎自用;《道德經》上說“自伐者無功”,秦始皇巡行天下時,卻偏要每到一處,就封山刻石以宣揚自己的功德;《道德經》上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秦始皇卻偏要濫用民力,完成一個又一個移山填海的大工程;《道德經》上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秦始皇卻一定要讓黎民百姓“畏之、侮之”;《道德經》上說“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秦始皇卻偏偏制定嚴酷的法令,視人命如草芥。
秦始皇啊,這個將人的力量和意志發揮到了極致的秦始皇,不依天道而行,怎能不碰得頭破血流呢?在他死了三年後,那個他想傳給子孫,萬世不替的王朝就土崩瓦解了,這難道不是對他最大的諷刺嗎?
秦始皇死了,龐大的帝國轉眼間分崩離析,接著就是又一場諸侯國之間你死我活的廝殺。看看中國的歷史吧,從楚漢相爭、七王之亂到王莽改制、三國攻伐;從西晉八王混戰、五胡亂華到東晉偏安、南北朝對峙;從唐朝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到五代十國;從宋朝契丹、女真入侵到忽必烈的鐵騎;從明朝靖難之役、宦官為禍到土木堡之變;從鴉片戰爭、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自從大道沒落以後,漫漫年歷史,中華大地上黎民安居樂業,草木沾春的時間不到年,其餘的不是戰爭,就是各種天災人禍。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難道離道越來越遠的人,就只能在兵火、天災和疫病中苦苦掙扎嗎?
(屈原)
幸好,老子臨行前留下了一部《道德經》;孔子采善貶惡,筆削《春秋》,大道在這些偉大的著作中還保留了最後一絲餘輝,也成為後世君王開創盛世的最後一點保障。老子曰:“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漢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乾之治,無不順應了老子的思想。
(漢文帝像)
漢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和車駕,一點也沒有增加。凡是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廢止。有一次漢文帝想建造一座高臺,找來工匠一計算,需要上百斤黃金。漢文帝說:“這相當於十戶人家的產業,實在是太貴了”,就沒有動工修建。每當有天災人禍,邊境不寧的時候,文帝就反思自己的道德。他廢止了肉刑和誹謗朝廷的罪名,招賢納諫。修建陵墓,殉葬品不用金、銀、銅、錫,只用瓦器;沒有高大墳塋,保持山川原貌。文帝的遺詔說:百姓只要服喪三天,不得禁止婚嫁、酒肉、祭祀諸事,後宮夫人以下的宮女全都放回家。
(唐太宗像)
唐太宗貞觀二年,有公卿啟奏說:“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宮中卑濕,請陛下為自己建一樓閣以居之。”太宗回答說:“朕的身體確實不宜居住在卑濕之地,但是若是答應了你們的請求,花費又太大了。當年漢文帝要起露臺之時,因珍惜物力而沒有動工,朕的德行不如漢文帝,而花費卻比他還多,我看還是算了吧。”公卿啟奏再三,唐太宗最終還是沒有答應。貞觀初年,太宗謂侍臣曰:“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湣。我除了需要一些人幫我做些灑掃之事,要那麼多婦女有什麼用呢?”於是將後宮及掖庭前後三千余人放出宮外,為他們擇偶。貞觀二年,關中遇到旱災。太宗對侍臣說:“水旱不調,皆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當責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窮!我聽說有賣兒女的,朕很憐憫他們。”於是派遣御史大夫用皇宮內的金寶贖回所賣的兒女,還其父母。
康熙大帝,天縱聰明,聖文神武。八歲稱帝,十六歲智擒鼇拜,二十歲開始平定三藩叛亂。後又收復臺灣,三次親征蒙古噶爾丹叛亂,北抗沙俄入侵,在拉薩設置住藏大臣,近代中華版圖賴以粗定。《清史稿》上說康熙大帝“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更難得他“聖學高深,崇儒重道”,深知“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為本。合天下之心以為心,公四海之利以為利。”康熙在詔書中說“朕自幼讀書,尋求治理。年力勝時,挽強決拾。削平三籓,綏輯漠北,悉由一心運籌,未嘗妄殺一人。府庫帑金,非出師賑饑,未敢妄費。巡狩行宮,不施采繢。少時即知聲色之當戒,佞幸之宜遠,幸得粗致謐安。”“從來與民休息,道在不擾。與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這一切深合道家思想的治國方法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盛世。
老子曰:“事物不符合道就會很快夭折”。縱觀中華二十四史,難道不是驗證了順於道,則四海歸心;逆於道,則天下大亂的至理嗎?
三、天數茫茫譜春秋世道興衰有定數
在中美洲的土著人中世代流傳著一個瑪雅人的傳說:祖先留下了十三顆水晶頭骨,當地球文明達到極致時,它們會重新出現,並揭示出人類過去和未來的秘密。這樣的故事人們聽得太多了!哪一個民族的神話不是在講人類的起源和未來呢?這樣的神話,多少現代人不是一笑置之?
(瑪雅水晶頭骨)
令人震驚的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英國的兩個電視製片人果然在瓜地馬拉叢林的古廟廢墟中,找到了一個精美絕倫、即使用現代最高的科技也無法打造的水晶頭骨。震懾於這個頭骨所展現出的不可思議的靈異表現,這兩位製片人隨後展開追蹤調查,終於發現十三個水晶頭骨已全部現世,每一個頭骨都來歷不凡。當這十三個水晶頭骨全部聚齊的時候,美洲的土著人按照瑪雅人的“聖曆”舉行了一次儀式莊嚴的大集會,大祭司唐?阿萊堅德羅開啟了穿越時間的先知所留下的真言:“古時,人們不知如何管理自己,於是造物主派四位先知來到這裡,寫下諸多法則,並教授各種知識。完成了他們的使命後,他們說:‘我們就要離開了,我們將回到我們來的地方。時刻已到,我們的光芒將要收斂。’離開前,他們又說:‘孩子們,不要忘記我們。我們留下了輔佐你們的智慧和理性。我們給你們留下了神聖的真知。有一天我們會回來,我們將完成我們的使命。’”“預言說現在就是他們蘇醒的時刻。”
“先知走了。先知還會回來。”蒼茫大地上,凡是留下輝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似乎都講述著這樣類似的傳說。讓我們的目光跨越大西洋和撒哈拉大沙漠,落在地處亞、非、歐三洲交界的另一個文明古國——埃/及。
(胡夫金字塔)
仰望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首的大金字塔,人們的心裡會不由自主地升起一種敬畏。看似平凡的一個四角錐,裡面卻凝聚了古埃す及智慧之精華。胡夫金字塔高米,擴大10億倍,就是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塔重乘10的15次方,等於地球的重量;底邊周長除以高度的兩倍即為圓周率;金字塔的比重與地球的比重相等;穿過金字塔的經線,剛好把地球上海洋和陸地分為對等的兩半,而金字塔的塔基正位於地球各大陸引力中心。類似的“巧合”還可以舉出很多,按照工程規模計算,這些凝聚著高度的天文、幾何和曆法知識的巨大建築絕非刀耕火種、處於文明之初的埃す及奴隸所能承擔。也許建築金字塔另有其人,帶著像瑪雅人傳說中的先知智慧從天而降,又在人們目瞪口呆的注視下飛離人間,只留下銘文中的記載“為他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埃す及的法老們也許從祭司那裡得到了神的承諾,才處心積慮地要在死後保存自己的身體,等待著神回來喚醒他們,令他們復活。
(舍利子)
地處世界屋脊的西/藏有著比瑪雅人和埃す及人更加神秘的現象“轉世靈童”。西す藏密宗的高僧大德圓寂後,其他修煉有成就的僧侶經過閉關禪定和祈請本尊加持後根據遺囑、占卜、觀湖等方式尋找高僧的轉生去向。圓寂的高僧大德都會走虹化之路,即他們的身體會在異香、紅光和彩雲中漸漸縮小。最高的虹化層次,如密宗創教人蓮花生大師,可以將整個身體全部化掉。年,密
宗白
教大寶法\王在美國芝加哥圓寂,昂藏之軀虹化後僅有兩尺的嬰兒大小,同時萬里無雲的晴空中出現環繞太陽的巨大彩虹。
虹化是密/宗喇す嘛修得殊勝成就的見證,然而這些得圓滿大成就的尊者為何す在離去後乘願再來?他們是否也象我們一樣等待著具足更大す法力的覺者前來開啟最終的智慧和回歸之路?
《聖經》上詳細描述了末
日審判的情形,上帝將要降臨人間,“時候要到,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的聲音,就出來;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
“神走了,神還會回來。”這似乎是每一個古老民族留給我們的共同神話,也是千古以來最神秘的預言。神何時回來?在這段等神歸來的日子裡,人類社會將發生什麼?一個個古老的文明就這樣給我們留下了中間這段巨大的空白。也許我們還需要從中原這片神秘的土地和她詳盡的史料、綿綿不絕的文明歷程中尋找答案。
转自新浪博客作者章天亮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白癜风盲目用药的危害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cscc/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