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飞龙掌血 > 飞龙掌血用法用量 > 正文 > 正文

不同棒贵州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19 21:11:06
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s://m-mip.39.net/nk/mip_5154127.html

这个8月,对于贵州而言,注定不平凡!

国务院同意贵州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现在贵州又成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综合考虑各地现有生态文明改革实践基础、区域差异性和发展阶段等因素,首批选择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试验区。

来,看看《意见》的具体内容

《意见》提出,设立若干试验区,形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国家级综合试验平台。

《意见》中,对试验区的试验探索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表——

到年,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的重点改革任务取得重要进展,形成若干可操作、有效管用的生态文明制度成果;

到年,试验区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为什么选择福建、江西、贵州作为第一批试验区,今后试验区布局如何考虑?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意见》提出在福建省、江西省、贵州省设立试验区,主要考虑:

1、三省均为生态环境基础较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地区;

2、三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利于探索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模式。

黄果树大瀑布李钟明摄

试验区不搞评比授牌、不搞政策洼地,数量将从严控制,务求改革实效。今后将根据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和试验任务需要,适时选择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验区建设。

注意啦!

今后,“生态文明”不是哪里都可以随便用的!

贵阳百花湖段彪摄

自《意见》印发之日起,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各部门不再自行设立、批复冠以“生态文明”字样的各类试点、示范、工程、基地等;已自行开展的各类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到期一律结束,不再延期,最迟不晚于年结束。

来,咱今儿来聊一聊

贵州凭什么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呢?

贵小新根据《意见》中的部分评选标准来给各位分析分析!

1“生态基础较好,资源承载力较强”

天蓝、地绿、水清、气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响亮的品牌,也是后发赶超的巨大优势。但是纵然“天生丽质”,也需后天养护。从“GDP挂帅”到“环保问政”,再到“绿色政绩”,贵州自我加压,自觉积极追求绿色发展。

马岭河大桥唐可可摄

过去五年,贵州GDP年均增长12.5%,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民生改善持续向好,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与此同时,生态优势日渐显现,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主要河流湖泊断面水质优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8.9%。现在绿色已经成为多彩贵州的主色调,生态文明正在成为贵州大地的主旋律。

2“生态文明改革实践基础”扎实

贵州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高度认识,探索出普定县蒙铺河小流域治理模式、罗甸县的大关村模式、威宁草海模式、生态村寨(县)示范建设模式等生态发展的健康模式。

在生态文明理论建设方面,自年起,连续举办四届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于年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论坛,这个论坛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借鉴国内外成果和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加大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贵州生态建设正在进入一个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阶段。

草海黑颈鹤崔亚东摄

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更需要实践中务实。而实践需要靠制度来保障。因此,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层面,不断尝试创新——

?“河长制”经验不断得到复制和推广:

赤水河流域治理的成功,探索出流域污染补偿制度,目前,“河长制”已在贵州省八大水系全面推行;?创新司法制度:清镇市生态保护法庭是中国首家环保法庭,全国开展环境案件审判大胆探索,创下多个国内首例;?创新政府职能:贵州省审计厅对赤水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履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情况进行了现场审计,这是中国首项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工作;

赤水桫椤洪开第摄

?创新法治建设:年7月,《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创新执法路径:年底,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贵州省政府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立了一个“立体保障网”。

这些法规和制度保障是贵州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的基础,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

相关阅读: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贵州样本”必须看!

贵州实施再“染绿行动”:三年后森林覆盖率达50%

中英共建中国首个生态文明创新园正式开园

贵州能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因为贵州一直走在生态文明路上!

贵州生态有多好?有图有真相

贵阳

百花湖曹经建摄

遵义

赤水丹霞洪开第摄

安顺

黄果树瀑布陈卫中摄

铜仁

铜仁水晶阁风光伍卫东摄

毕节

韭菜坪的早晨杨元德摄

六盘水

石桥人家雷依然摄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侗乡秋色翟向东摄

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

荔波小七孔拉雅瀑布张文黎摄

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

兴义万峰林张德厚摄

贵安新区

贵安新区平寨村张林摄

现在,你懂得贵州为何能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了吧?

相信贵州今后的发展会更好!(来源“贵州媒体”)

.............................................................................................

................................................................................................

................................................................................................

》延伸阅读

侗族大歌源于哪里?侗无文!大歌如何传承至今?(深度解密)

文/吴凯

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人类繁衍、社会变革、一切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环境都在无声无息的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侗族文化也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洗礼、不断的沉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灿烂而又不可磨灭的印迹......不知曾经几何?来自古梦边缘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猛然的走进了我们的现实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惊喜与期待......然而,侗族大歌发源于哪里?是谁创立了侗族大歌?又是谁将侗族大歌传到了侗乡?侗族大歌是如何传承至今的?.......带着这些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幽深的历史、探寻侗族大歌起源的奥秘。

借助“文献记载”、侗族大歌本身“最特殊的传承方式”和“现代数字化传承方式”让我们来追溯一下侗族大歌的一些历史记载和时代的痕迹......从当下可见证的“文献记载”和“网络信息传承”(以定位文字发表时间先后为依据)的角度来说,关于侗族大歌发源(祥)地的说法最早出现黎平三龙。关于“侗族大歌发祥地”的说法,在永从镇最早的行政概述里有记载,在吴整理的《三龙历史记录手迹》里也明文记录,在石干成老师实地考察三龙后所写的“侗族大歌探源:三龙侗寨与侗族大歌”一文中也有明确的论述。还有关于“侗族大歌发源地”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本人的新浪博客中,这些是可以通过“文字发表的时间先后”来见证的。

众所周知,随着侗族文化旅游的兴起,“争抢”文化定位的“不良现象”屡见不鲜,呈现出“强劲”势头,就像我之前和邓敏文教授探讨这问题时,邓教授所说的一样,随着旅游业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发展。各种各样的旅游资源越来越成为各地的“抢手货”,什么“炎帝故里”、“夜郎古国”、“龙标县地”等等等等。如今,深埋于山野的“侗族大歌”也成了侗乡各地旅游行业的香饽饽。这就是趋势的力量!这种力量谁也阻挡不了。但对于“侗族大歌发源地”这个说法,我个人觉得黎平三龙更有发言权,我在这里要要特别郑重的说明一点,黎平三龙侗族大歌发源(祥)地的说法最早在三龙提出并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才形成当下一张引人   从此,三龙侗歌汇集了黔湘桂各民族歌曲之精华,同时通过吴传龙结合三龙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同三龙歌师们受鸟语虫鸣的启发,自创一种依照自然界乐声的曲子,这就是现在的侗族大歌,最具代表性的侗族大歌是《禅之歌》、《知了歌》。侗族大歌一经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就传遍了整个侗乡。这个历史陈述见证于黎平三龙古歌中的叙事歌《大歌祖师吴传龙》,具体是这样传唱的:Xaopmnhjonglkapyaocdosmixdnsalahnoplis,unvjavsilkyaisdabsaltoukxampdavnyalbialjihdaglancal.jodcjihnyaohjncjodcnyaohhit,yacmiacyacdiciswoxgaicjodcnoupnangvdouvjodcluihnyal.lismungxdosypmnghdabcbcdouhnyaohahnyaljavlissnpxamplisalnyangcivusjaihmacngxhaphap.lixmangcmaskapsintwccxliix,daohlixsongpyuihsintwxal.gungcnynclaosloucdossohsintwxxangc,xahhaotdosjnhsintwcxnyoncbicbac,gungcnynclaosdangcdossohsintwxmiot,gaxxahbincxipgamlbincal.gamldaolongplcgaxmcsiih,gamyongsyongcnyncxicnaihbnsisqap.siikyaisdabsalwoxsohiswoxdos.sohlaoxpippipiswoxwap.lncqnxlongxnyincsnpxampliamt,lismungxjonvnanhilsamhbnsbincal.maohnyangcnyimhalxahjongsbalnyimhnamx,saixlongcguanglsinghtongpsnpnyal.Sanghusjogculmaohahwoxjogcds,ngvusjogculmaohahtongpmixal.lncmaohxotlnghdosmisalagshangc,ngvxotjilyodcjavxahdostongpnyal.alsohtiingkdanlyuhxangkbanlsohmih,liihdanglalxangcjavxahlangttoukngac.alfiutjavhabhsohnyongckap,sohaltngktngktngklangtsnpjaih,dangcahyacmangvxdpngansjonvnamhxipdangval.意译:你们仔细听我唱支歌,大歌根源在哪条河。四耶挑歌断担在三龙萨吉,一头在岸一头掉下河。幸得打鱼的人来捞起,从此三龙得好歌。三龙得歌真高兴,全村老少笑呵呵。词语谦让叫做礼,男女传爱叫做歌。琵琶叙事喊叫jnh(锦,即:叙事歌),汉人爱戏侗族爱唱歌。汉族有书侗族没文字,我们硬记从来没错过。四耶挑歌会念不会唱,大声阵阵调子调不活。三龙祖先出了个吴传龙,他一生一世只爱歌。爱歌就像鱼爱水,聪明绝顶无话说。教他上句会下局,再教下句已会全支歌。后来学蝉唱出新声调,再学知了震动长江河。他嫌Alsoh(嘎嗦,即:拟声大歌)太单调,编出Alxangc(嘎项,即:漫声大歌)动县衙,Alxangc(嘎项,即:漫声大歌)又嫌太缠绵,Alfiut(嘎慧,即:快声大歌)动听一传开,四邻八寨都学他。

通过三龙古歌中的叙事歌《四耶挑歌传四方》和《大歌祖师吴传龙》我们可以见证两点:1、三龙的侗歌(包括大歌)比任何地区的侗歌都要丰富,总类和数量都要多,明确记载有影响力的侗族大歌总类有20多种,侗歌(包括三龙民歌)总类超40种,这只是歌种,如果说大歌或者侗歌的数量,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了,这一点大家可以去问省级非遗传承人吴志成歌师,他用影像、录音、文字记录等方式记录的大歌种类和数量惊人。这一点和我之前请教过的侗族学者杨祖华认为:大歌种类和数量对大歌起源问题的界定起到“引导性”或者说“关键性”的作用,他补充说,我们在研究一个物种的起源时,就看某个分布区基因类型的总类和数量。人类起源地的确定,也是从基因型的总类和数量的多少作出的科学判断。侗族大歌发源的问题也一样,为什么侗族地区公认三龙是“侗族歌窝”,我想也是“归根”于这个原因,为此我还提出了侗族大歌“万变归源”理论,毕竟“窝里有外面才会有”,我想这很清晰也非常容易理解;2、三龙一带的大歌得到了四耶传歌的精髓和吴传龙所创大歌的真传,各种曲调兼备,集经典于大成,这个是任何侗族地区都无法超越和做到的“最原美的侗族大歌”,就像侗族大歌中的“兰亭序”一样,“万变归宗”、“无可超越”,这就是后人、整个侗族地区都公认的“三龙大歌”,“三龙大歌”的品牌在之前侗族地区就早已声名鹊起、深入人心,在此之后的成就和影响力更是有目共睹,涌现出像吴品仙、吴学桂、吴志成、吴玉莲、吴秀芳等杰出的歌师就是最好的见证,鉴于对三龙大歌的歌师群体的盛况,足以说明三龙歌师队伍的庞大和实力。三龙歌师真可谓是老、中、青相结合,山里山外相呼应的队伍——这是侗族村寨罕见的现象,也是三龙侗寨独有的现象——这就是著名的“三龙大歌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有心之人不难发现,吴传龙生于年,记载他16岁已经是三龙家喻户晓的歌师,我们且不说他对侗族大歌如何有天赋,我们就以最保守思维的推断,就算他到了30岁才创立了侗族大歌,那也是年的事情了,那也是明朝的人。然而,既然历史陈述中提到吴传龙(龙转嫩)和四也在三龙沙计寨(现在中罗村中寨)“断歌担”处相遇,那么至少说明他们相遇于同一时代,而且四耶是跨两代的人,还有既然四耶能在战乱中挑着这么重的担子(歌书),并且能长途跋涉逃过官兵,证明四耶一定不是年幼,更不可能年迈,最合理的解释是四耶当时至少是成年或中年,吴传龙是不是四耶的徒弟,我不敢说,但在那个时代和四耶切磋歌艺、向四耶请教侗歌那是肯定的。这个时代和明洪武十八年(年)四耶挑歌躲避动乱传歌三龙的历史同属一个时代,经过初略计算大致相差近年左右,因为根据四耶和吴传龙的年龄差,我认为有几十年的“时代差”或者说“时间差”也是很科学和正常的。这和所谓的侗族学界统一的侗族大歌产生的年限年相符合,也许我们目前暂时没法确认四耶是不是三龙人,但至少有两点可以确认:1、四耶明洪武十八年(年)已经将大歌精髓传歌到黎平三龙,结合吴传龙在此基础上自创出来的4种侗族大歌,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最高艺术水准)侗族大歌的诞生;2、根据上述四耶当时至少是成年或中年,而且是跨越元、明两代的人,也许您不一定认同我们的推论,或者说四耶是何时代的人?是哪里人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挑着的大歌之精华留在了三龙,吴传龙所创侗族大歌也是在四耶传歌的基础上结合大自然、艺术的实践创造和升华了四耶传歌的精髓,这一点是清晰的明确的。由此可以断定,三龙的历史和侗族大歌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也就是说三龙的大歌从真正意义上的侗族大歌(最高艺术水准)算起至少已经有年以上的历史了。这个和永从镇行政管辖最早追溯的历史时期也相当的吻合。这个就是我为什么要去追溯永镇的历史变革的原因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从江的大歌也是从永从三龙传过去的,因为从江在明清时还隶属于古时的永从县。还有我觉得侗族(包括侗族音乐、侗族大歌等)历史、文化的演变与行政文化中心的更替以及在改朝换代中的历史地位(文化影响力)是分不开的,三龙(古时称:三洞)作为永从镇的行政管辖范围内,或者说三龙自己的区域行政管辖与永从镇是同处于一个区域,我相信不管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娱乐方式(包括侗族音乐)等都会受到历届行政管理“整体上”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如果侗族出现比较成熟的侗族音乐,首先有机会欣赏或者说懂欣赏的首先要数“行政相关要员”了,这个就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艺术形成的“主体影响”和基本规律。由此可以说,从侗族大歌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侗族大歌(最高艺术水准)算起,黎平三龙的确是当之无愧的“侗族大歌发源地”。

对于有的人总喜欢带着“嫉妒”或带着有色眼镜去“鸡蛋里挑骨头”,刻意“避实就虚”和问我一些他自己都不知道的问题,问四耶是哪个时代的人?是哪里人?包括三龙自己也有一些无知的人,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和历史,对于这样的人,我只能说一句:你自己都不知道的问题无权去“责问”别人。当然,我在这里只是就事论事,请大家千万不要对号入座。还好我内心足够强大、宽余,也不与人斤斤计较,也许真理永远都是“意想不到”、无意的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与其“嫉妒”和“喜好评论别人”,还不如通过行动和努力去研究和改变,我和有的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我在做,你在看;我在努力,你在制造阻碍。不管怎么说,这两个问题我在上文已经给到了明确的回答,不管回答得是否让您满意,也许根本就不需要让您满意!因为这个是学术探索,本来就应该各抒己见,学术的最佳状态应该是“百家争鸣”,我不想证明什么,我只想表明我的态度和对学术推进的意志。而不是无知的怀疑和阻碍!本人说话一向“心直口快”,如有失言,还请大家海涵。

还有的人总要“避实就虚”的去说四耶是神话中的人物,吴传龙因为在三龙有可靠记载他却半字不提,不知道有何居心?对于说四耶是完全神话的人物我不完全认同,说被神话了的历史人物我觉得更现实可信,或者说是在传说和歌谣中的历史人物更加接地气。对于神话、传说等这些词,稍微不加以分类和说明,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大家都知道神话是虚构的没有任何现实依据的,传说是有特定历史背景、有现实意义的,歌谣更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最贴近生活,直接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的,也是最现实、接地气的。例如其中原始歌谣标志着我国诗歌的起源,在文学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难道这个例子用在四耶身上就不可行吗?真是荒谬!稍微细心的人不难发现,神话、传说、歌谣之间是有“真实程度变化”和本质区别的,意思也是越来越接近现实和历史的。也许您会说侗族和侗大歌传承没有文字,但我认为没有文字并不代表没有记载和传承。只是记载和传承的方式不同罢了,所以我大胆认为,在没有更好的证据之前,口口相传、侗族大歌本身(如:古歌、根源歌等)就是最好的传承载体,传说、歌谣、姓氏、族谱等是侗族大歌传承最现实也是最重要的核心依据之一,大家都知道很多侗族的历史、信息都蕴藏在大歌里,侗族大歌传唱了侗族的生活、款、记录了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毫无例外的无形记录了侗族的历史,侗族人们正是通过这不一样的传承方式和极其罕见的智慧——“口口相传”结合大歌本身、传说、歌谣等“无形的传承载体和方式”将侗族大歌传承至今的,要不您还想听到这么多大歌总类和数量,做梦吧!

好了!请大家不要过于在文化定位上疑神疑鬼,我觉得三龙提出侗族大歌发源地本身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就是一种贡献。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像邓敏文老师说的很难找到确切的文字记载,我觉得很难不代表不能。或者说侗族人民不是愚钝创造不出文字,而是根本不需要文字传承,因为有比文字更高明、更科学的传承方式,那就是:“口口相传”结合大歌本身、传说、歌谣等“无形的传承载体和方式”将侗族大歌传承至今的,试想如果没有这种“无形的载体”和“特殊的传承方式”,侗族又没有文字,那您觉得侗族大歌是如何传承至今的,如果不是这样,恐怕侗族大歌在古代就已经失传了!这个问题再清晰、明朗不过的了!还有你试想,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各少数民族的书籍和歌谱由于不统一、看不懂,很容易被视为反书而烧毁,“四耶挑歌”躲进侗乡深山老林,也是因为怕官兵看不懂歌书,把歌书(歌谱)当反书而见书就烧,再加上自然灾害和书纸本身就很容易破损和消磨,四耶所挑歌书到三龙沙吉寨(今三龙中寨)断担一半歌书进河毁坏,一半侥幸留三龙就是最好的见证,后来也才萌生了四耶将歌书连同“口口相传”的方式直接传授给三龙爱歌如命的歌师们,龙转嫩(吴传龙)只是其中歌师之一,或者说成就比较突出而已,也许四耶认为只有“口口相传”把侗族大歌之精髓融入人的大脑里面才是最安全的,因为只要侗族歌师群体不会消亡,侗族大歌就可以一代代通过这种特殊的载体和方式传承下去了,历史证明侗族大歌之所以能完好无损的传承至今,又的确没有依赖于文字传承,那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有其它“特殊”的载体和传承方式。纵观历史,为什么很多中国著名的典籍和乐谱会失传,而侗族大歌却依然活跃至今?我想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就是最好的例子,也在最好的教训。所以我非常推崇我们侗族祖先这种“无形的传承方式”,再一次证明了一种文化要想永远、安全的传承下去,只有将其写进族群的大脑,写进生活、融进血液,形成稳定的“大众习俗”并不断的强化和推广才行。要知道,在古代,国家会消亡,思想以外的东西都会被销毁,只有无形藏匿于“大众思想里”的“记忆符号”才是最安全的。特别强调是“大众思想里”的“记忆符号”,不是一个人,如果是一个人“记忆符号”会随着人的死去而消失。所以说这种“记忆符号”要存在于“大众思想里”才能稳定而有保障,这也是侗族大歌传承至今的秘诀和必备条件。

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现在侗族大歌保护和传承出现了危机呢?我想这个和侗族大歌“独特”、“伟大”的传承方式无关,与人类发展的环境和现状的改变有关。所以我敢断言:那些认为侗族自古以来没有文字、没有传承载体、没有传承方式,认为侗族祖先创造不出文字,是愚钝、落后的民族,对侗族文化(侗族大歌)传承持悲观态度的人,我们认为他们在认知上就是“天大的误区”。人不怕入学晚,也不怕人看不起。人最可怕的是“无知”!很多人老说侗族没有文字,老喜欢用过去的经验和认知来指导当下,老喜欢用惯性思维去推理、认证,我觉得这本身就是极其错误的!为什么这两年侗族文化研究和探索一直难有进展、甚至停滞不前?我想这个和每个人的观念和固有思维有关!谁说侗族大歌没有文字就不能被记忆和传承?其实文字记载不是唯一的传承载体和方式,我们的祖先非常明智,想到用上述“特殊的载体”和“特殊的方式”来传承侗族大歌,这恰好证明了我们侗族的祖先是极富眼光、智慧的、伟大的,只是你看不透、悟不到罢了!

再说现实点,做为侗族的专家和学者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至少有游客来我们侗乡问这个问题时,我们总不能回答不知道?无法考证等永无定论和给人失望的回答吧?由此我觉得黎平三龙至少提出此议题,给出了有史以来最大胆的论断,这本身就是一种贡献。这一点邓敏文教授也给到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此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特别是在当下学术几乎停滞不前的状态下。我觉得很多学术上的问题或者文化定位都要勇敢的提出来,错了我们可以改正,提出来才能引起大家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yfyl/6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飞龙掌血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