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三七药材
一、品种考证与基源植物品种考证三七最早记载于元代杨青廋撰《仙传外科秘方》,其“飞龙夺命丹”一方中的配伍药材就有三七,但没有可供考证品种特征的详细描述。
明代张四维《医门秘旨》记载:“三七草……七叶三枝,故此为名。用根,类香白芷”。首次记载了三七形态特征、名称来源、用药部位和气味。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三七:“释名:山漆,金不换。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奔命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采根曝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似白芨;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详细阐述了三七名称来源、用药部位及形态特征和药材鉴别方法。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识药辨微》云:“人参三七,外皮青黄,内肉青黑色,名铜皮铁骨,此种坚重,味甘中带苦”,进一步描述了三七药材形态特征。
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广西通志:三七,恭城出。其叶七茎三,故名。……余在滇时,以书询广南守,答云:三茎七叶,畏日恶雨,吐司利之,亦勤培植,且以敷缶莳寄,时过中秋,叶脱不全,不能辨其七数,而一茎独直,顶如葱花,冬深茁芽,至春有苗及寸,一丛数顶,旋即枯萎”。进一步补充三七叶、花和芽的形态特征。
清代张绍棠《本草纲目》附三七原植物图,特征与现代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植物特征比较接近。
清代张锡纯《医学中参西录》记载:“三七,善化淤血,又善止淤血妄行,为吐衄要药。……三七之性,既善化血,又善止血,人多疑之,然有确实可征之处。如破伤流血者,用三七末擦之,则其血立止。是能止血也;其破处已流出之血,着三七皆化为黄水,是能化血”。并记载相关验案,详细记述了三七功效和临床评价,成为当今中药学中三七的记述基础。
从上历代本草考证来看,三七的基源从明代《本草纲目》以来从未改变。
近现代则是按照西方恩格勒系统分类,三七为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伞形目五加科人参属三七。
三七植物分类(恩格勒系统)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
伞形目Umbelliflorae
五加科Araliaceae
人参属Panax
三七Panaxnotoginseng形态特征
株:多年生草本,高达60厘米。根:主根纺锤形。茎:茎无毛。叶:掌状复叶3-6轮生茎顶,叶柄长5-12厘米,无毛;小叶长椭圆形、倒卵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3.5-13厘米,先端渐尖,具重锯齿,齿尖具短尖头,两面沿脉疏被刺毛。花:伞形花序单生茎顶,具80-花,花序梗长7-25厘米,无毛或疏被柔毛。花梗长1-2厘米,被柔毛;花淡黄绿色;萼具5小齿;花瓣5;花丝与花瓣等长;子房2室,花柱2,连合至中部,果时顶端反曲。果:果扁球状肾形,径约1厘米,鲜红色。种子:种子2,白色,三角状卵形,稍3棱,厚5-6毫米。花果期:花期7-8月;果期8-10月图2三七花
图3三七种植田
图4三七全株手绘图
二、道地性考证最早对三七产地的描述见于明代张四维《医门秘旨》:“其本出广西”。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和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也记载“山漆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其所记载的“广西南丹诸州”为现在的广西西北部河池市南丹地区。
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记载:“三七根,各处皆产,皆可用。唯西粤者尤妙,以其味出上口时,绝似人参,少顷味则异于人参耳,故止血而又兼补。他处味不能如此,然以之治止血,正无不宜”。其记载了三七有多个产地来源,其中广西(西粤)产功效最好。
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载:“三七,从广西山洞来者,略似白芨,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颇似人参”,记载三七产于广西。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识药辩微云:出右江吐司,最为上品”,记载广西右江地区生产三七最佳。
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广西通志:三七,恭城出,其叶七,茎三,故名。……滇志:土富州产三七,其地近粤西,应是一类。……余在滇时……昆明距广南千里而近,地候异宜,而余竟不能视其左右三七之实,惜矣。因就其半萎之茎而圆之。余闻田州至多,采以煨肉,盖皆种生,非野卉也”。说明广西通志记载三七出产于广西东北部恭城,滇志记载云南文山州的富宁、广南县也有三七种植。
清代《镇安府志》记载:“三七……小镇安吐司出”。记载了今广西靖西县南坡乡及安德乡一带出产三七。
清代赵翼《簷曝杂记》记载:“三七:皆生大箐中不见天日之处,所有人采其子,种于天宝陇茼、暮茼,以树蔽之,不使见天日”,记载了今广西德保县种植三七。
民国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辩》记载:“三七,原产于广西镇安府,在明季镇棣田阳。所产之三七,均贡田州,故名田三七。销行甚广,亦广西出品之大宗也。有野生种植之分:其野生形状类人者,称人七,非经百年,不能成人形,为最难得最道地”。进一步明确了三七原产于广西百色市德保县(镇安府),明朝时进贡三七均来自田州府,故称为田三七。并记载三七有野生和种植之分。
陈仁山《药物出产辩》云:“产广西田州为正道地。今日,云南多种,亦可用”,记载了广西田州为三七道地产地,民国时期云南也有多地种植。
赵焗黄《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云:“参三七:又名田三七,或称田漆”和“原产于广西、云南等省,以云南出者尤多,故名田(父作滇)三七。云南学友王裕昌药师曾赠本地出产之三七……”,记载了广西、云南出产三七,且云南种植量最大,被称为滇三七。
年《中药志》记载:“三七主要栽培于云南、广西。在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有野生”。
年《药材资料汇编》记载:“出产于云南文山(开化),故有‘开化三七’之称。其附近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广南、富宁均有产。广西田阳(田州)本为原产地,后因土壤不佳,移植镇安、睦边、靖西,但产量不及云南大”。
年《中药材手册》记载:“主产于广西田阳、靖西,云南砚山、文山等地。
综上考证得知,三七在明代主产于广西南丹、百色及周边地区,清代中后期开始在云南文山、广南、富宁等地开始种植生产,并逐渐规模化;从民国到当代,三七主产于云南文山及其附近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广南、富宁、丘北和广西西南部田阳、靖西等地。广西产三七被称为田七,云南产者称之为滇三七或开化三七。
图5三七主要地理分布区域
三、生境特征百色三七主要生长在海拔为m-m;生长期最低温不得低于-2℃,最高温不得超过35℃;年平均气温19-22.12℃;年平均日照.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在1mm-mm,无霜期为天。分布土壤类型为碳酸盐类碳岩红壤、泥质岩黄色赤红壤,土壤pH5.0-6.5。文山三七主要生长在海拔为m-m;生长期最低温不得低于-2℃,最高温不得超过35℃;适宜年平均气温15℃-17℃,最冷月均温8℃-10℃,最热月均温20℃-22℃;10℃及以上年积温-℃;年无霜期天以上;年日照数在h-h;年平均降水量mm-1mm。分布土壤类型为碳酸盐类碳岩红壤、泥质岩黄色赤红壤,土壤pH5.5-6.5。四、性状特征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cm-6cm,直径1cm-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反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筋条(支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cm-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
剪口(根茎):呈不规则皱缩块状或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
五、药典标准
药材
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
筋条: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
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或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
水分:不得过14.0%(通则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6.0%(通则)。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通则)。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甲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6.0%。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人参皂苷Rg1(C42H72O14)、人参皂苷Rb1(C54H92O23)及三七皂苷R1(C47H80O18)的总量不得少于5.0%。
饮片
三七粉取三七,洗净,干燥,碾成细粉。本品为灰黄色的粉末。气微,味苦回甜。
同药材。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3~9g;研粉吞服,一次1~3g。外用适量。
孕妇慎用。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六、规格等级标准
根据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三七分2个规格,各13个等级。春三七规格标准
一等:(20头)干货。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灰褐色或灰绿色。味苦微甜。每克20头以内。长不超过6cm。无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30头)干货。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灰褐色或灰绿色。味苦微甜。每克30头以内。长不超过6cm。无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40头)干货。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灰褐色或灰绿色。味苦微甜。每克40头以内。长不超过5cm。无杂质、虫蛀、霉变。
四等:(60头)干货。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灰褐色或灰绿色。味苦微甜。每克60头以内。长不超过4cm。无杂质、虫蛀、霉变。
五等:(80头)干货。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灰褐色或灰绿色。味苦微甜。每克80头以内。长不超过3cm。无杂质、虫蛀、霉变。
六等:(头)干货。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灰褐色或灰绿色。味苦微甜。每克头以内。长不超过2.5cm。无杂质、虫蛀、霉变。
七等:(头)干货。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灰褐色或灰绿色。味苦微甜。每克头以内。长不超过2cm。无杂质、虫蛀、霉变。
八等:(头)干货。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灰褐色或灰绿色。味苦微甜。每克头以内。无杂质、虫蛀、霉变。
九等:(大二外)干货。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灰褐色或灰绿色。味苦微甜。长不超过1.5cm。每克在头以内。无杂质、虫蛀、霉变。
十等:(小二外)干货。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灰褐色或灰绿色。味苦微甜。长不超过1.5cm。每克头以内。无杂质、虫蛀、霉变。
十一等:(无数头):干货。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灰褐色或灰绿色。味苦微甜。长不超过1.5cm。每克头以内。无杂质、虫蛀、霉变。
十二等:(筋条):干货。呈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间有从主根上剪下的细支根(筋条)。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灰褐色或灰绿色。味苦微甜。不分春、冬七每克在~头以内。支根上端直径不低于0.8cm,下端直径不低于0.5cm。无杂质、虫蛀、霉变。
十三等:(剪口):干货。不分春冬七,主要是三七的芦头(羊肠头)及糊七(未烤焦的)均为剪口。无杂质、虫蛀、霉变。
冬三七规格标准
各等头数与春七相同。但冬三七的表面灰黄色。有皱纹或抽沟(拉槽)。不饱满,体稍轻。断面黄绿色。无杂质、虫蛀、霉变。
备注:
1.三七分春七、冬七两类。“春七”是打去花蕾,在七月收获的,体重色好,产量、质量均佳,应提倡生产“春七”。“冬七”是结籽后起收的,体大质松。除有计划的留籽外,不宜生产“冬七”。
2.“冬七”外皮多皱纹抽沟,体轻泡,比“春七”质量差,其分等的颗粒标准均与“春七”同,不另分列。七、市场常见劣等三七1.烂七2.臭七
3.打蜡七
4.虫蛀七
5、发霉三七
图片来源:网络/原创。整理校编:猎药人。转载请注明来源。文中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猎友积极批评指正,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为方便产地信息交流与供销信息发布,建立“猎药人产地资源群”,进行产品信息分享、购销信息发布、鉴定及质量咨询,如果觉得猎药人能帮助到您,欢迎添加群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yfyl/6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