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愉快,我是乾逸。
又到了经典读书报告水推文环节。
每当社会上出现群体事件,总有人提到这本一百多年前的书。这本写于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并且让勒庞成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读完之后,我只能说这本书当得起这番盛赞。
勒庞将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创造性的提出了许多观点。这些观点在我阅读的时候可以说是极具冲击力,让我感到阅读很困难,甚至让我感觉到愤怒。因为勒庞的话语如同尖锐的针刺进了我们最愚昧的部分,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书中提到,群体,无论他们是怎样的个体,只要因为一件事聚集在一起,他们的个体特征就会被隐藏、模糊,更多的是表现出群体的特征。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孤立的个体具有控制自身反应行为的能力,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或者道德上。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责任,群体就是道德,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自然是合理的。
束缚个人行为的责任感一消失,人便会随心所欲,肆意妄为。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个体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会产生一种幻觉,感到自己力大无穷,不可战胜,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人类的机体的确能够产生大量狂热的激情,这也让专横和偏执成为了一切类型群体的共性。
勒庞的经典语句之一就是“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个体都会因为感情的驱使做出毫无理性的事,更何况群体这样的庞然大物。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无数历史事件都是由群体完成的,许多伟大时刻也是和群体分不开的。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
而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因此群体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群体不关心事实,群体只想要狂欢。
这正是群体不断做出无法理解的愚昧之事的原因所在。希特勒通过纳粹思想让整个德国陷入狂热,横扫欧洲,十分有力的印证了勒庞的观点“掌握了影响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掌握了统治他们的艺术。”
群体精神最需要的不是自由而是服从。他们如此甘愿听从别人的意志,以至于只要有人自称是它们的主人,他们就会本能地听命于他。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不会记得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人是谁,我们最终都会深信不疑。
就像二战时纳粹士兵对希特勒盲目的崇拜,并且把任何不接受它们信条的任何人视为仇敌,而从来没有思考或质疑过它们的信条。这样的情感就变成了宗教信仰。
而威望这种令人难以解释的东西,可能就来自于统治者对于群体奴性的掌握。许多人都无法理解一个来自岛上的矮子——拿破仑怎么成为了法兰西帝国的统治者,勒庞从群体的角度给出了十分精妙的解释。
拿破仑从来不会正视他身边的人,只把他们当作“奴狗”,这样极端的行为却给他带来了极高的威望,让整个法兰西帝国都心甘情愿的听从他的驱使,狂热的群体在拿破仑的号令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一次次的将拿破仑的威望推上顶峰。
但是在滑铁卢之后,一切都变了,威望这种东西只需要一次失败就会灰飞烟灭,群体会从盲目服从的狂热状态中脱离出来,转而对其唾骂不止,勒庞对此一针见血的提出:“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类似的案例在现在互联网时代下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网民的一次次狂欢都在印证勒庞观点的正确。每次出现极具争议的社会案件,群体不会关心真相如何,不接受道德的理论,只想要分为两派,唇枪舌战一番,享受一次群体的力量。
(具体请移步某博,遍地皆是)
与此同时,对于历史人物,难免出现群体心中的形象和历史真实形象大相庭径的情况,勒庞也给出了极其精辟的解释“在决定人们历史地位上起着更大作用的,不是他们的真实面目,而是后人对他们的认识和感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勒庞对于教育的观点,勒庞先提出了至今都让全世界推崇备至的观点:“一个国家为其年轻人所提供的教育,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国家未来的样子。”之后,勒庞惊世骇俗的提出了一个观点“现在的教育只是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统治的手段,并不能让人取得成功,只会让人变成平庸之辈。”
学习课程,把一种语法或一篇纲要牢记在心,重复得好,模仿也出色——这实在是一种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项工作都是一种信仰行为,即默认教师不可能犯错误。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
对于考试,尽管在那一天的那两个小时里学生做到了或者几乎做到了,到一个月以后他们却不再具备这种能力。他们无法再次通过考试。他们脑中不断丢失大量过于沉重的知识,而且没有新的知识来填充。他们的思想活力开始衰退,促进成长的才能渐渐干涸,这时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人诞生了,但此时的他早已疲惫不堪。结婚过上安定的生活,陷入某种循环,并永无止境地重复下去;他将自己封闭在狭隘的工作中,尽职尽责,仅此而已。他们最终变为了平庸之辈。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也许还是会愿意接受传统教育当中所有的弊端,因为尽管它只会培养一些被社会所抛弃的人、心怀不满的人,但起码,对冗繁知识的肤浅掌握,对成堆教科书的完美背诵,或许可以提高智力水平。但事实上它真的能提高智力吗?不可能!在生活中,判断力、经验、进取心和个性,这些才是取得成功的条件,这些都不是书本所能够给予的。书本是可供查询的有用字典,但倘若把这些冗长的词条都装在脑子里,那可是一点用都没有。
我们现在痛批的教育方式,竟然百年来没有丝毫变化,只会教育学生死记硬背,只会维护教师“永远不会犯错”的形象,从来不会培养学生的判断力、经验、进取心和个性这些取得成功的关键条件,最后教育出来的学生只会麻木的接受剥削。厚重如字典的书本,本来是用来查询的便利工具,现在却要求学生全部背诵,以为这样能让学生记一辈子,便于之后的应用。那这样学生不就变得连电脑都不如了吗?变成了只会输入、输出的电子元件吗?这正是现在无数“社畜”的切肤之痛。
《乌合之众》这本书可能初读感觉到痛苦,难以继续,但是当你多读几遍,勇于接受自己的愚昧,你一定会拍案叫绝。尽管这本书有一些很偏激且错误的言论,但是并不影响它的主要观点成为传世经典。无论如何,《乌合之众》从成书之日至今的百年间都当得上“针砭时弊”四个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