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恐龙家族有着同时期其他陆地脊椎动物无法比拟的身体结构和更发达的大脑,凭借更强壮的身体,更快的奔跑速度和更高的智慧,恐龙逐渐战胜了其他动物,成为了地球陆地主宰者。但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些说法站不住脚。同时期的一些陆地四足动物其实和恐龙一样,也能够直立行走,奔跑速度也不慢,从身体结构上并不比恐龙差。
一些科学家提出,恐龙实际上是“机会主义者”,它们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仔细分析三叠纪的化石记录,就会发现恐龙种类的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并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稳定的增加。相反,恐龙数量是在大约2亿年前,也就是它们出现几千万年后,才急剧地增加的。恐龙在其诞生的早期,数量非常稀少,仅占陆地脊椎动物种群数的1%~2%,但三叠纪末期地球上发生了一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许多动物类群退出了地球生命舞台,从而产生了很大的生存空间。恐龙家族借助这一机会,迅速发展,很快占据了陆地脊椎动物种群数的50%~90%,成为了陆地霸主。
鱼龙是一种类似鱼和海豚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最早出现于约2.5亿年前,比恐龙稍微早一点(2.3亿年前),约万年前它们消失,比恐龙灭绝早约万年。有些鱼龙身体十分渺小,但还有些鱼龙身体很大。
在三叠纪中期今天还未能确定的陆栖爬行动物逐渐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化为鱼龙,这个过程类似海豚和鲸的演化过程。在侏罗纪它们分布尤其广泛。在白垩纪它们作为最高的水生食肉动物被蛇颈龙取代。
脊椎动物,古爬行动物,属鱼龙类。体呈纺锤形,外形似鱼,四肢变成鳍脚
,适于游泳,背鳍肉质,尾鳍上叶短,下叶长。颈极短,眼大,吻突出较长,牙齿尖锐。生活于海洋中。性凶猛,以动物为食。卵胎生。侏罗纪最繁盛。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西藏珠穆朗玛峰海拔米的高山上发现的“西藏喜马拉雅鱼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脊椎动物化石,证明该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体长达10米,生活于三叠纪早期,在白垩纪灭绝了。
古爬行动物名。外形像鱼,生于海洋。四肢桨状,适于游泳。眼大。嘴长,牙齿尖锐,肉食。卵胎生。于侏罗纪最繁盛。
鱼龙大家族中最常见的就是生活在1.5亿年前的真鱼龙了,我们常说的典型的鱼龙就指的是它。它的身体为流线型,皮肤裸露,很适于在水中游泳。它长长的脑袋,鼻孔长在头上方,嘴里长满了又尖又大的牙,最多可达个。鱼龙有两只大眼睛,还长着一种叫巩膜环的保护眼睛的结构,这说明鱼龙的视力很强。它的听力也比其他爬行动物好。难怪有人夸它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海中霸王呢!鱼龙是怎样在大海中遨游的呢?是像鱼,还是像海豚?科学家告诉我们,它游起来更像现代的企鹅。几年前,在英国的一个博物馆地下的采石场里,发现了一些鱼龙化石,有脖子、前肢和尾巴。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鱼龙是用前肢作“定向舵”,用大尾巴作推动器。如果它想缓慢游动时,就用两个前肢划水,如果要快速前进时,就使劲地摇动大尾巴,像箭一样,划过水面,飞驰而去。
与其它返回海中的爬行类相比,鱼龙已完全适应了在海洋中生活,它们纤弱的四肢再也不能将庞大的躯体驮上海岸,也就意味着它们必须让它们的卵在自己的体内孵化,并在海水中产下它们的小宝宝。有化石标本显示,鱼龙很可能象现代的鲸类和海豚一样生产,小鱼龙也是尾巴先生出来的,直到头从母亲的生殖器中出来,小鱼龙才被“触发”第一次呼吸,这是为了避免小鱼龙在生产的过程中窒息而死。
人们发如今距今2.3亿年前的远古海洋里,就开始有鱼龙了。在盛产茅台名酒的中国贵州省茅台地区,就发现了这种原始的鱼龙——混鱼龙。它头长、脖子短,身体像如今的海豚。它们的四肢已变成善于游泳的鳍脚。鱼龙是以海洋中的鱼类、蚌类或其他脊椎动物为食的。混鱼龙是整个鱼龙家族中最小的一类,体长不到1米,最长的也只有2米多。
从广阔的海洋里钻出一个尖尖的长鼻子的动物,它长得像如今的海豚,嘴长长的,里面长满了尖尖的牙齿。这种动物其实也是一种爬行动物,是一种在水中生活的爬行动物,就像现代的哺乳动物——鲸鱼在水中生活一样。这种动物的名字叫鱼蜥,或者叫“鱼龙”。你看,它的四肢适应水中游泳的生活已经变成非常结实的鳍状,而且尾巴也变得像鱼尾巴一样了。鱼龙的身体是流线型的,像鱼一样,但它不是鱼,因为它不是用鳃呼吸,而是像当时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一样,用肺呼吸空气。而且鱼龙出不像鱼那样在水中产卵。相反,鱼龙妈妈把卵留在自己的身体里,这样就可以安全地把卵孵化出来。它们的孩子出世后,终身都生活在海洋里。它们在大海中过得非常自在,有些鱼龙可以长到13米多。
翼龙
翼龙又名翼手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爬行类,共有近多个品种。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希腊文意思为“有翼蜥蜴”,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生存于晚三叠纪到白垩纪末,约2亿0万年前到万年前。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翼龙的翼是从位于身体侧面到四节翼指骨之间的皮肤膜衍生出来的。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翼龙类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飞行生物,例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翼展超过12米,牙齿有10厘米长,有巨大的尖嘴。
能飞的爬行动物。俗称飞龙。最大的翼龙两翅张开时可达6~8m。中国发
现的化石有两处:一处在新疆准噶尔克拉玛依地区,称准噶尔龙,两翼张开可达3.5m;一处在浙江临海上盘,称临海翼龙。这两处均产于白垩纪(距今1.37亿年~万年)地层中。
古爬行动物的一目。是爬行动物向空中发展的一支。头长,颈长,眼大,嘴尖而长。前肢第四指和体侧之间有一皮质薄膜,能飞翔。栖息于海边和湖边,以鱼为食。可分为喙嘴龙、翼手龙和准噶尔翼龙三亚目。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翼手龙比其它的翼龙身形要大,它们几乎没有牙齿,其它的翼龙有牙齿。典型的翼手龙的尾巴要比其它翼龙短,其头上长有头冠。一些翼龙的大小与一般鸟禽无异,还有些却可以长得像
小型飞机一样大,最大的翼龙,其翼长为三十九英尺(12m)。
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鸟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翼龙类由皮膜形成翼面,皮肤、肌肉、与其它软组织构成的膜,膜从胸部延展到极长的第四手指上。以其他指骨支撑著膜。翼龙的膜只附著在细长的一个指状物(第4指)上,向后沿体侧延伸到膝盖;在颈部与“臂”之间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个指骨为爪状的细长钩。其膜看来已完全适应飞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鸟类的翼灵活,而且较为脆弱。身体结实,后腿长而细,其构造表明不适应垂直移动或停歇,休息时靠后肢悬挂。颈部似乎在飞行时持竖式,与头部连成直角并向前。头骨轻而强壮,大多数骨头融合在一起;有细长的嘴;眼睛大,像许多鸟类那样,眼球被一系列位于其四壁的骨板(巩膜环)所加固。
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依据化石建立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的小脑叶片相当发达,其质量占脑质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比例最高的。与之相比,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龙是风神翼龙(羽蛇神翼龙)。展开双翼有11~15米长,相当于一架飞机大小。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隐居森林翼龙,翼展开仅25厘米,近似于一只燕子身型大小。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
翼龙的前肢高度退化,第4指加长变粗成为飞行翼指,它由四节翼指骨组成,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连结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翼膜。翼龙的腕部发育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对翼膜起支撑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但翼龙并不是恐龙;它们形成于进化树上的一个独特分支。翼龙是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有时也被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1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灭绝于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称霸着陆地时,翼龙却控制着天空。
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6米,宽度比F-16战斗机还长约1.5米,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中国晚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蛙嘴龙科化石“宁城热河翼龙”,化石骨骼保存较完整,清楚地保存翼膜和遍布全身的毛状皮肤衍生物以及脚蹼。这件化石的发现,使古生物学家对翼龙的“毛”的结构、分布以及翼膜的形态特征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提出翼龙的“毛”与带毛恐龙的原始羽毛,可能为同源关系。
翼龙具有与今天的鸟类相似的复杂行为,它们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把卵产在湖泊或者海滩的沙地上,也许还会孵卵,照顾幼仔。翼龙是已知最早演化为强有力飞行能力的脊椎动物。发现的一成年雌性翼龙与她的蛋保存在一起的化石,提供了翼龙性别的直接证据,并加深了对这些已绝灭的飞行动物生殖生物学的理解。新的发现证实了雄性具有相对小的骨盆和大的头骨脊,而雌性则具有大的骨盆和头骨无脊。
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地、长距离地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有时也在水面上盘旋。
翼龙比鸟类早了约万年飞向天空,大约在三叠纪晚期就开始适应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亿年。翼龙为了适应飞翔的需要,具有许多类似鸟类的骨骼特征,如头骨多孔,骨骼中空轻巧,胸骨及其龙骨突发达等等。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种的翼龙化石。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6米,宽度相当于F一16战斗机。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0世纪初,英国古生物学者曾推测,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与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
窃蛋龙
窃蛋龙,是种小型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身长1.8到2.5米。大小如鸵鸟,长有尖爪、长尾,推测其运动能力很强,行动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样用坚韧的尾巴,保持身体的平衡,跑起来速度很快。
7年3月24日,河南发掘世界上最小窃蛋龙化石。
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专家马克教授来蒙古高原考察,并且发现了完整的恐龙胚胎化石。研究的结果是,这个胚胎是窃蛋龙的。他还发现这枚有胚胎的恐龙蛋化石与60年前发现的被窃蛋龙压在身下的恐龙蛋化石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那些卵不是原角龙的,而是窃蛋龙自己的,如此一来,它偷吃原角龙蛋的假设也就不成立。
有的专家认为,窃蛋龙与鸟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他有很多与鸟类相似的行为和特征,当灾难来临时,他可能正在像鸟一样孵卵,它和一些爬行动物一样,产完卵后,会用沙土把卵埋上,埋好后,它却不愿匆匆离去,而是守候在这窝卵上,以防其他动物的侵害。
为什么不更改窃蛋龙的名字,因为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窃蛋龙的名字是不能改变的。
窃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身长约两米,大小如鸵鸟,长有尖爪,长尾,推测其运动能力很强,行动敏捷,可以像袋鼠一样用坚韧的尾巴,保持身体的平衡,跑起来速度很快。
偷蛋龙的化石是一个部分骨骼,以及一个有15颗蛋的蛋巢。
偷蛋龙是最像鸟类的恐龙之一。尤其是它们的胸腔拥有数个典型的鸟类特征,包含每个肋骨上都有一个突起物,可使胸腔更坚牢。偷蛋龙的一个近亲天青石龙,曾发现具有尾综骨,尾综骨是种愈合脊椎,可协助固定鸟类尾巴的羽毛。更原始的偷蛋龙类身上曾发现羽毛压痕,例如尾羽龙与原始祖鸟,显示它们身体上覆盖者大范围的羽毛,以及有羽毛的翅膀与尾巴的羽毛丛。天青石龙的尾综骨也显示它们拥有尾巴羽毛丛,显示偷蛋龙类普遍拥有羽毛丛。此外,葬火龙标本的孵化姿势,显示它们使用有羽毛翅膀来覆盖恐龙蛋。这些物种与偷蛋龙有非常类似的生理结构特征,所以偷蛋龙极可能也拥有羽毛。
研究发现,窃蛋龙长而有力的后腿非常适合在水中跋涉,灵巧的前肢则可以轻而易举地抓起水中的生物,而发达的颈部肌肉也可以使它们很容易地摘取高处的树叶和浆果。由此,人们得出结论:窃蛋龙是典型的杂食性恐龙。无论是植物,还是小型昆虫,或是一些水生生物,都能成为它们的美食。
偷蛋龙传统上被叙述成有独特的冠饰,类似食火鸡。然而,对于数个偷蛋龙科标本的重新检验,显示这些著名、有高冠饰的标本可能属于葬火龙属。偷蛋龙可能也有冠饰,但因为头颅骨标本被压碎过,所以无法得知冠饰的正确大小与形状。
窃蛋龙体形较小,很像火鸡,具有长长的尾巴,在外形上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部短,而且头上还有一个高耸的骨质头冠,非常显眼。它的口中没有牙齿,但是其喙部是两个尖锐的骨质尖角,这对尖角就像一对叉子一样具备了牙齿的功能,其作用和鹦鹉的喙差不多,它的喙强而有力,可以敲碎骨头。窃蛋龙的前肢很强壮,每个掌部上还长着三个手指,上面都有尖锐弯曲的爪子。第一个指比其他两个指短许多。这个指就像个大拇指,可以向着其它两个指呈弧状弯曲,能把猎物紧紧抓住。窃蛋龙行动敏捷迅速,凭借两条长长的后腿与腿上三个壮实的爪,它可以高速奔跑。
在太阳系里,行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有的行星围着太阳打转发光,除月亮这颗瞩目的行星外,最为我们了解的是八大行星了。这八大行星中最亮的是那颗,最大的是哪颗呢?这八大行星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未解之谜网为你揭秘这八大行星从质量大小到亮度大小的具体排列顺序。
八大行星排列顺序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有八个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具体数据如下:
水星:水星在九大行星中,他的体积排列倒数第二,但是它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金星:金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次序是第二颗行星,在日落的任何时间里,在西方的上空看见一个发光的天体就是金星。金星自己不会发光,它是反射了太阳的光才发亮的。
地球:地球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为第三颗行星,是九大行星中唯一适宜生命生存和繁衍的地方。
火星:火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为第四颗行星,又叫“红色星行”,它一出现在天上,就可以看到他那淡淡的红色。
木星:木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为第五颗行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一颗行星,它是地球半径的11倍,体积是地球的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倍。
土星:土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距离排列是第六颗,是太阳系里的第二大行星,它有七个美丽的光环,他的光环鲜艳夺目,因此有人把土星成为“星中美人”。
天王星:天王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距离排列是第七颗,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他的体积位居第三。,因为它的大气层中含有甲烷,因此天王星呈蓝绿色。
海王星:海王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可颗行星,他是一颗淡蓝色的行星他是典型的气体行星。
而曾经被认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于6年8月24日被定义为“矮行星”。此外,太阳系中还有很多较小的行星分布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以及从柯伊伯带延伸将近一光年远的奥尔特星云,都属于太阳系的范围,而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木星,人类已发现木星拥有68颗卫星。
八大行星体积大小排列顺序
赤道半径大小的排列顺序和体积是一样的,下面是以地球体积为1作比例,比较出八大行星体积排列顺序的大小关系,如下面数据所示:
体积:(以地球为1,体积1.×km?)
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65:57:1:0.86:0.15:0.。
由此可以看出木星是八大行星体积最大的,土星次之。
八大行星质量大小排列
行星的质量是评定是否是八大行星的条件之一。下面我们通过这八大行星的重量及平均密度从大到小做一个排序,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具体情况如下:
1、木星(质量1.90×千克、平均密度1.g/cm?)
2、土星(质量(地球质量=1):95.18、平均密度0.70g/cm?)
3、海王星(质量1.e26千克、平均密度1.66g/cm?)
4、天王星(质量8.±13×kg、平均密度1.cm?)
5、地球(质量5.×kg、平均密度.85kg/m?)
6、金星(质量4.×千克、平均密度:5..cm?)
7、火星(质量6.×kg、平均密度3.94g/cm?)
8、水星(质量3.×kg、平均密度5.g/cm?)
三叶虫
三叶虫是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全身明显分为头、胸、尾三部分,背甲坚硬,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大致相等的三片——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因此名为三叶虫。
三叶虫在5亿~4.3亿年前发展到高峰,至2.4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可见这是一类生命力极强的生物。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演化出繁多的种类,有的长达70厘米,有的只有2毫米。
它们生活在远古的海洋中,主要出现在寒武纪,到寒武纪晚期时发展到顶点。此后,三叶虫从极盛的高峰走向衰退,延续到二叠纪末期时绝灭,没有进入中生代。三叶虫在整个古生代3亿多年的漫长地质历程中生生不息,繁衍出了众多的类群和巨大的数量,三叶虫纲可以分为10目:球接子目、莱得利基虫目、耸棒头虫目、褶颊虫目、镜眼虫目、裂肋虫目、栉虫目、镰虫目、砑头虫目及齿肋虫目。总计有多个属,1万多个种,其中发现于我国的有大约个属。
多数三叶虫有眼睛,它们还有可能用来作味觉和嗅觉器官的触角,触须可达20至30厘米。三叶虫的眼睛是由方解石组成的。结晶良好的纯净方解石(冰洲石)是透明的,有些三叶虫使用单晶的、透明的方解石来组成其每只眼睛的透镜。这与大多数其它节肢动物不同,球差,同时提供极好的视觉效果和景深。在今天生存的动物中蛇尾海星使用类似的透镜。
典型的三叶虫眼睛是复眼,每个透镜都是一个一般排列为六边形的拉长的棱镜。每只复眼内的透镜数不等,有些只有一个,有些可达上千。
有些三叶虫是瞎的,可能它们居住在非常深的海底,那里没有光,因此用不着眼睛。有些(比如蛙形镜眼虫)有很大的眼睛。
三叶虫的样子奇特,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个部分。贝壳则有三个叶体,二叶位于纵向轴叶的每一侧,因此被称为:“三叶虫”。从背部看去三叶虫微卵形或椭圆形,成虫的长为3~10厘米,宽为1~3厘米。外壳坚硬,正中突起,两肋低平,也形成纵列的三部分,三叶虫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吧。由于三叶虫的背壳坚硬,所以容易被保存成为化石。
三叶虫为雌雄异体,卵生,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多次周期性蜕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很大。一般划分为3个阶段:幼虫期、分节期、成虫期。对于三叶虫的个体发育过程,科学家通常是通过采集同一层位中同一种个体的不同生长阶段的标本来研究的。三叶虫的个体发育,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幼年期、中年期和成年期。
主要的三叶虫化石种类有:蝙蝠虫、四川虫、副四川虫、似栉壳虫(即湘西虫)、王冠虫、沟通虫
早在多年前的明朝崇祯年间,一个名叫张华东的人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了一种包埋在石头里的“怪物”,其外形容貌颇似蝙蝠展翅,于是他就为之命名为“蝙蝠石”。到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的古生物学家对“蝙蝠石”进行了科学研究,终于弄清楚了原来这是一种三叶虫的尾部。这种三叶虫生活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是海洋中的一种节肢动物。为了纪念这个世界上给三叶虫起的第一个名字,我国科学家就把这种三叶虫由拉丁名翻译成的中文名字依然叫做蝙蝠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