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大家一看到气血,马上想到是中国人独有的词汇,其实在欧洲历史上也有气血的概念,而且发明人还就是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很多人都知道他提出过体液学说,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提出过气血学说。当然了此气血非彼气血,他所谓气血指的是空气和血液,为了阐述这个气血理论,他还建立了一个气血的解剖学模型:动脉行气,经脉行血。
因为他的模型是建立在解剖那些砍头的尸体之上的,而这些尸体的一腔热血已经都喷出去了,所以,希波克拉底切开动脉时发现是空的,于是他想当然地认为这些空空的管道是走空气用的。而静脉里的血还在,那自然是走血的。各位,这些可都是希波克拉底亲眼见到的,但我们现在知道,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所以,有国外学员跟我讲,中医的经络和穴位看不见,怎么能够证明呢?我就跟他讲这个故事,告诉他看见的也可以证伪。而且这个证伪的人也是老外,多年后古罗马的盖伦,他通过解剖动物,否定了希波克拉底的气血学说。
遗憾的是,后世中医在向西方传播时,由于翻译的问题,将气血翻译成空气和血液,结果遇到的是老外一脸的鄙夷。这个我们在古罗马时期就知道是错误的了,你们还讲,不科学,伪科学。后来有人尝试着翻译成spirit,也不贴切。而血翻译成blood,也是牛头不对马嘴。
也就是说,西方文字里面没有一个与“气”相对应的词汇,说明他们没有这种概念。严格来讲,这个气应该写做“炁”,之所以写作“气”,是古人认为那些像空气一样无形的东西,却具有强大的功能。古人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还是刚才那句话,他们既没有显微镜更没有实验室。所以他们只能这样命名。
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有形没有呢,当然有,只是结构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见。看不见,就没法下定义,只能打比方举例子。所以中医的叙事方法就是“取类比象”。当年岐伯与黄帝两个人一问一答,都是这种方法。问题是这种交流方法只有在两个语言体系思维方式很像的人之间才能展开,而且两人的悟性相当才行。所以弄到后世,当我们打比方也说不明白的时候就很泄气,自我安慰道:医者,意也。那意思就是说谁让你悟性差呢。可我们想一下,要是所有的知识都得靠悟性才能传承的话,那普通人赶紧该干嘛干嘛去吧,都别上学了。这些学问都得智商的人才能懂。
任何知识如果想要传承,就应该做到有教无类,不仅仅只有高智商精英才能坐进教室。
我们发现无论是物理还是化学,任何一个到了学龄的人都可以学,都可以训练,没有要求他非得去悟。那么现代知识体系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那就是首先要下定义,然后找到规律,建立各种定理公式,也就是建立模型。
这里,我们也如此给气血下一个定义,宁可冒着丧失某些内容的风险,也要做到大家能够听得懂,能够传承。
气:功能性物质。具有强大的生物学功能,但肉眼难以看到。比如荷尔蒙,功能强大,但谁能看得到?再比如这个人卫气强,淋了雨也没感冒。那实际是什么,是他的免疫系统很强大,他的淋巴细胞活性足。可是谁能看到淋巴细胞?再比如这个人营气好,营养吸收的不错,其实是他的各种消化酶,以及肠道菌群活性好。问题是谁能看到他的消化酶,看到他的细菌?
所以气就是一类功能强大但看不到的物质,它们是物质,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不过是古人没办法发现,他们要是有实验室,难道不会发现一个命名一个吗?
血:构造物。用来构成和修复我们的细胞、器官的物质。不要一看到血就望文生义以为是血液,一看到血虚就以为贫血。比如,细胞的细胞膜是由双层卵磷脂、胆固醇、糖蛋白什么的构成的。你熬了几天夜,细胞膜有残缺了,修复它们就得用到胆固醇、卵磷脂什么的。此时的胆固醇和卵磷脂就是血。
这个就是中医建立的所谓气血模型,而且这个模型还是动态的:血生气、气行血。
也就是说,气血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举例而言,当胆固醇、卵磷脂去用作修复细胞的原材料时,它们就是血。而当胆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可以协助钙的吸收时就具有了功能,此时它就生成了气。当它转化成荷尔蒙也具有了功能,也就是血生气。而卵磷脂如果去到血液里清理脂溶性物质,也具有了功能,也是血生气。而这些功能性物质,又反过来促进构造物的吸收、运输和利用。这就称之为气行血。比如蛋白质,当它们作为构造蛋白的时候它们是血,但它们在加工过程中如果有维生素C的存在,而加工成球蛋白,这时它们就具有了功能,就是气。如果它们被加工成载体蛋白,如载脂蛋白,就可以运载甘油三酯或者胆固醇,加工成载铁蛋白就可以运载氧气和二氧化碳,此时它们都是气,却在运载血。这就叫气行血。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一、那些水谷精微,或者说七大类营养素是六腑在食物里提炼出来的,然后又经五脏的生化作用合成为气血(这里又出现一个脏腑的模型,后面会专门讲解)。那么这些精微物质的成分不同,将导致气血的组成不同。理论上来讲,七大类营养素提供的全面而均衡是气血质量优良的前提。但由于这些营养素是由六腑从食物里提炼出来的,那么六腑功能的好坏就决定了这些营养素是否能够全部提取,而其后在合成为气血的过程中又受到五脏功能的制约,五脏功能差,即使前期提炼的充分,仍然不能如愿合成高质量的气血。二、气是功能性物质;血是构造物。三、气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转化。
所以,关于气和血的关系,古人都悟到了,只是由于没有实验室的原因,无法从微观上去阐述,无法从具体的物质上去阐述。
大家发现了,我讲中医与其他人不同。我为什么这样讲法,是因为我觉得中医里所谓阴阳、气血、五行、脏腑等等,都是古人建立起来的模型,只不过这些模型都是功能性的,或者形而上的模型。只要我们本着这样的思路去学习,就容易传承了。
当年我的那本《气血的解析》刚出来的时候,一个大学生给我写信,说他无比失望,为什么呢?因为他原本对中医特崇拜,后来看了我的书突然一下子觉得中医不神秘了,所以很失望。我就给他回信,问他,你觉得是神秘的东西容易走的远,还是不神秘的东西容易走得远?物理学神秘吗,化学神秘吗?如果化学总是神神秘秘地,它能走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甚至生物化学吗?如果物理学总是神神秘秘地,它能从经典物理走到现代物理,甚至研究相对论、量子力学暗物质吗?
化学一开始确实诞生的神神秘秘,都是道士画符炼丹时在用。但后来它剥去了神秘的外衣,走入了普通人中。不然的话,现代人要想学习化学,难道还要出家去当道士?物理学一开始也掌握在教会的教士手中,但后来它也进入民间了。不然我们现在要想学习物理,难道还非得皈依罗马教廷不成?
所以中医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个局面,除了它的语言体系古怪而封闭这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很多人在打着中医的旗号搞一些神神叨叨的东西。比如我就当面见过一个中医,别人慕名打电话跟他咨询肝癌的事情,他掐指一算,问道:你是不是奶奶死了。电话里那个人之前已经自报家门说了自己的病历了,六十来岁的人如果奶奶还活着差不多该成精了。当他得到对方回答说奶奶死了的时候,马上质问对方,你是不是好几年没给你奶奶上坟了?你知不知道你奶奶的坟给老鼠盗了洞?你的癌症就是这么来的,你要想好,马上给你奶奶修坟去。之后他挂了电话又跟我讲他经常进入十维空间什么的。我还遇到过画医,根据对方五行缺什么,画一幅画治病的。还遇到过周文王第八十几代孙,治了几万例癌症从没失手的。面对这些人,只能用一句话形容:哎呀我去。
我不是说中医都这样,但这些人会坏了中医。反过来,即使是严肃的中医,也不一定都能掌握中医的本质。为什么?因为古人建立的这些中医模型,有多少人是从功能学和形而上的角度去理解的呢。
比如中医的六邪理论是古人建立的六大类毒素的模型。是形而上的,但很多人却形而下去理解。甚至很多医学院教出来的学生,在遇到诸如湿重的情况时,用到的方法竟然是服用利尿剂,滑天下之大稽,难道湿邪就是水多啊。
那么,到底有没有真正的中医呢?当然有,只是很可惜的是他们说着自己的语言体系,这个体系很封闭,外人很难得其门而入。好比两个广东人粤语都很流利,可是北方人根本听不懂,也就没有插话的机会。
所以,接下来我要讲到的各种中医模型都是功能性的、形而上的,目的是想要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听得懂。如果你非想要学修坟和利尿剂中医,那对不起,我也不会。你可以另请高明。
未完待续……
张劲翀原创不易,随心打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cscc/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