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飞龙掌血 > 飞龙掌血采收储藏 > 正文 > 正文

辟谷第八讲六字诀服气法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3/29 23:20:01

“辟谷”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它源于先秦,流行于唐朝,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等。辟谷最早的记载源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法则,辟谷在很多古书典籍里也有记载。

传统的辟谷分为服气辟谷和服药辟谷两种主要类型。服气辟谷主要是通过绝食、调整气息(呼吸)的方式来进行,其效用目前缺乏科学依据;服药辟谷则是在不吃主食(五谷)的同时,通过摄入其他辅食(坚果、中草药等),对身体机能进行调节。

在科学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辟谷,确实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但其功效不应过分夸大,其中的科学原理仍有待研究。

服气在断食中是最重要的基础,“气足不思食”只要服气充盈就会自然进入没有饥饿感的状态,使断食者非常轻松愉快的进行课程,“气足无危险”胃部服气充盈可以避免胃部出现粘连摩擦而引发胃部出血等危险。

道教著作《云笈七签》对服气断食的原理讲得很清楚:“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不饥渴盖神人矣。”

六字诀服气法,意在帮助更多辟谷爱好者达到辟谷养生的目的,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休粮"、"绝粒"等即不吃五谷,而是食气,吸收自然能量。

一、服气渊源

服气,又称“食气”,“行气”。指呼吸吐纳锻炼。以呼吸为主。语见稽康《养生论》:“呼吸吐纳,服气养身。”就是说在呼吸吐纳中吸纳天地精炁,叫做服气,可以此行气炼养身体。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服气、胎息理论,到唐代几乎都集中于“服气”这个概念之下。所谓“服气”,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吐纳、导引之类用鼻、口进行的呼吸运动,而是所谓服食“内气”、“元气”。唐代此类著作中与哲学有关的是:《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等。

外丹术把服食丹药说成其中有充足的元气,是向服气、胎息之类的内修术中吸取理论。同样,上述服气著作也从外丹术中吸取理论。它们说,服气,是要吸收气的性质,使自己也化为气:

服光化为光,服六气化为六气,游乎十方。服元气化为元气,与天地合体。服胎气返为婴儿,与道混合为一也。(《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我们在文艺作品中看到的神仙、妖怪,紧急时候都会化成一道金光,或者化为一道烟溜走,其理论根据就在这里。

服气理论中,司马承祯的《服气精义论》独树一帜。它反对模仿婴儿的胎息,认为这样“抑塞口鼻”、“畜损内脏”,主张“安神静虑”、自然呼吸。《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中,也有类似的文字。

值得注意的还有吴筠文集中有《服气》一篇,揭露服气者“不逾十年五年,身已亡矣”。同时他也抨击其他内修术,认为这些内修术只能促使人早死。

服气理论在唐代也盛行一时,同时也遭受了巨大的失败。

二、六字诀养生

(一)创建

中医在呼吸上的养生研究,当首推六字诀服气法,它是一部在中国医学养生史上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历代中医名家都不断在研习和发扬光大的功法,可以说是利人无数也活人无数。

最早提出核心思想的是庄子,他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庄子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和养生家,他老人家活了83岁,还有的考证是94岁。

在那个连皇帝的寿命都很短的时代,算是非常的养生有方了。他这段话的意思是,慢慢的呼气,慢慢的吸气,吐出身体内的废气,呼入新鲜的空气,导入到身体百骸,人就可以长寿。

把六字诀完整梳理出来的人,是南北朝时代名医陶弘景,这个老先生活了80岁,他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告诉人们要治五脏六腑的病,可以用六个字,他起名叫「长息法」。

就是呼吸要长,呼吸长肺活量加大,自然人身体就可以健康。陶弘景最大的贡献是「化字为功」,把庄子那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妙功法用人人可以理解的几个字表达出来了,并且还对应了六个字和五脏的关系。从此,六字诀服气就成为医家通过呼吸疗病和养命的重要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唐朝,出来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他老人家一生就是以治病救人为事业,并且为后人留下了《千金要方》等伟大的医学著作,活了岁。

孙思邈不断的向前人学习,他深深理解了陶弘景的这个「长息法」的养生妙用,并结合自己的应用体会,开创性的把六字决和人体小宇宙的五行相生的关系结合起来。

孙思邈的六字诀提出了「嘘、呵、呼、呬、吹、嘻」的吐字顺序,分别对应了身体的肝、心、脾、肺、肾和三焦。

先从肝脏调理,因为肝代表春天,万物生发,所以要从肝开始,肝属木;然后是心,心是属火,木能够生火,所以心是第二个;再后是脾,脾属土,火能够生土,你看万事万物烧完后就还原为土了,所以脾是第三个;再后是肺,肺属金,土能够生金,炼金怎么炼,都是从土里来;再后是肾,肾属水,金能够生水,雾遇到金就会凝结成水;最后是三焦,三焦不是五脏,它属于六腑,是保护在五脏之外的空腔的总称,所以把五脏调理后最后总体再调理下。

「六字决服气」经过庄子提出理念,陶弘景落地了具体方法,再由孙思邈用中医系统的阴阳五行相生思想将所有的点穿成了线,变成了系统,发展为中医养生学最重要的一套功法。

后来历代的中医家都在修行这套功法,并且把心得编撰到自己的医书里面,代表性的有元代丘处机,79岁,著作《摄生消息论》;清代的汪昂,80岁,著作《医方集解》;明代的龚廷贤,98岁,著作《寿世保元》;明代的冷谦,岁,著作《修龄要旨》,全将这六个字吸收进去了。所以说,六字诀服气是中医养生的瑰宝毫不为过。

六音好似六琴弦弹奏五脏

为什么《六字诀服气法》能把真气注入到五脏六腑呢?

原来在我们呼气吐音时,六个发音的频率分别对应着人体五脏六腑以及相应经脉产生共振,所以能激发影响体内脏腑气血的运行和疏通人体整个经脉中气血的运行。

人体五脏所主的经脉,联系着全身器官,当通过发音震颤五脏时,对应经脉也会加入共振,所以对应的器官也能得到力量,相当于全面的体内按摩,这对身体就很有好处了。吐音活跃到的五脏、经脉、器官会产生吸收能量的自然需要,就好像运动过后食欲大开一样,那么,我们紧接着吸入的真气就被它们快速的「抢」走了。

(二)内涵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六字养生诀,就是“呵、呬、嘘、呼、吹、嘻”。

这六个字都有调理身体的特殊波动。

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医学家与养生家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奥秘。

“呵(hē)”字,当我们长声诵念时,会对心脏以及中医所讲的心经产生奇妙的震动、疏通、理疗作用。朋友们如果心脏有些不适,只要放松身心长声念诵“呵——”,会觉得很快舒服下来。

坚持每天早晨长念“呵——”音,对心脏有很好的保养理疗作用。

而且从中医学来讲,可以连同小肠一起达到呵护保养。

“呬(sī)”字,长音念诵时,调理疗养我们的肺,连同大肠。

“嘘(xū)”字,长声念诵时,调理我们的肝和胆。

“呼(hū)”字事关脾胃,长声念诵时,会疏通保护我们的脾胃。脾胃不适或者有疾病的人,每天几分钟长诵“呼——”音,调理作用立竿见影。

“吹(chuī)”字,长声念诵时,调理我们的肾及膀胱。

“嘻(xī)”字,长声念诵时,调理疗养的是上中下三焦。三焦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胸口部位有上焦、胃肚脐部位有中焦、下腹部有下焦。

总之,“呵、呬、嘘、呼、吹、嘻”六个字,不仅调整了人体的五脏六腑,还调整了与之相关连的人体经络。

三、操作方法

(一)预备式:

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头正项直,百会朝天,内视小腹,轻合嘴唇,舌抵上腭,沉肩坠肘,两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含胸拔背,松腰塌胯,两膝微屈,全身放松,头脑清空,站立至呼吸自然平稳。

整套功法都从预备式开始。每变换一个字都从预备式起。每次练功时,预备式可多站一会儿,以体会松静自然,气血和顺之雅境。当放松之时,心中默念、头脑松、肩背松、沉肩垂肘、含胸拔臂心空、腹松、腰脊松、臀部松、两腿松、膝松、足部松、五趾松、两臂十指都放松。微觉轻微摇摆,松弛如肉之欲坠,呼吸微微绵绵如安睡状态,再开始练功。

(二)呼吸法:

六字诀功法一律采用顺腹式呼吸,先呼后吸。呼气时读字,同时提肛缩肾(收腹敛臀,二阴微提),重心自然后移至足跟(此为踵息法),注意不要有憋气感。吸气时,两唇轻合,舌抵上腭,全身放松,小腹部自然隆起,空气自然吸入。气吐尽则胸腹空,天空之清气自然由鼻孔吸入,万不可着意,否则吸气时流入经络之气难以下来,留于头部易头晕,留于胸部易胸闷。所以说呼有意吸无意。无意即顺其自然,头脑空,肌肉松,头顶悬则气下沉。六个字均用这种呼吸法。

(三)调息:

作用是调整呼吸,恢复自然,稍事休息。每个字读六次后调息一次,采用自然呼吸法,舌抵上腭(也可采用顺腹式呼吸)。

具体做法是:两臂从体侧徐徐抬起,手心向下待腕与肩平时,以肘为轴使小臂外旋,转至手心向上,随即曲肘使指尖向上,高度不超过眉毛,再向内划弧,两手心转向下,手指相对,然后似按球状由胸前徐徐下落至腹前,两臂自然下垂,恢复预备式。

1、嘘字功平肝气

发音:

嘘(xu)读需。

口型:

微合,嘴角横绷,略向后用力学员练习六字诀服气法

动作:呼气念嘘字,足大趾轻轻点地,随即放开。两手由肝经之急脉穴处起,手背相对向上提,经章门、期门上升入肺经之中府、云门,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展开,手心向上;两眼反视内照,随呼气之势尽力瞪圆。呼气尽,吸气时,屈臂,两手经面前、胸前下转为拇指尖相对,其余四指指尖向下顺腹前按摩徐徐而下,垂于体侧。双手重叠,覆于下丹田,稍事休息,再做第二次吐字。如此动作做六次一遍,然后做一次凋息,恢复预备式。

2、呵字功补心气

发音:

呵(ke)读科。

口型:

口半张,舌平放于口内,舌尖轻顶下齿,下颌放松

动作:呼气念呵字,足大趾轻轻点地,随即放开。两手掌心向上由冲门穴处起循脾经上提,逐渐变掌心向上,至胸部膻中穴处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中指对着外眼角处。呼气尽吸气时,翻转手心向面,经面前、胸、腹前徐徐下落,垂于体侧。双手重叠,覆于下丹田,稍事休息,再重复做,共做六次,调息,恢复预备式。

3、呼字功培脾气

发音:

呼(hu)读忽。

口型:

撮口如管状,舌放在中央两侧向上微卷

动作:呼气念呼字,足大趾轻轻点地,随即放开。两手掌心向里由冲门穴处起向上提,逐渐变掌心向上至膻中穴,左手外旋上托至头顶(注意沉肩),同时右手内旋下按至冲门穴处,呼气尽。吸气时,左臂内旋变为掌心向里,从面前下落,同时右臂回旋变掌心向里上穿,两手在胸前相交,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两手内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于体侧。两手重叠,覆于下丹田,稍事休息,再以同样要领右手上托,左手下按做第二次呼字功。如此左右手交替共做六次为一遍,调息,恢复预备式。

4、呬字功补肺气

发音:

呬字从俗读四;正音为戏,五音配商,读如夏,声短气长。

口型:

开口张腭,舌尖轻抵下腭

动作:两手掌心向里由急脉穴处起向上提,过小腹渐转掌心向上,抬至膻中穴时,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至喉部,然后左右展臂宽胸推掌如鸟张翼;同时开始呼气念呬字,足大趾轻轻点地,随即放松。呼气尽,随吸气之势两臂从两侧自然下落。两手重叠,覆于下丹田,稍事休息,再重复做,共做六次,调息,恢复预备式。

5、吹字功补肾气

发音:

吹(chui)读炊。

口型:

撮口,两嘴角向后咧,舌尖微向上翘

动作:呼气读吹气,两臂从体侧提起,两臂向后,两手外劳宫穴在腰部擦搓3次,两手经长强、肾俞向前划弧,至肾经之俞府穴处,如抱球两臂撑圆,两手指尖相对,身体下蹲,两臂随之下落,呼气尽时两手落于膝盖上部;在呼气念字的同时,足五趾抓地,足心空如行泥地,引肾经之气从足心上升。下蹲时身体要保持正直,膝盖不过足尖,下蹲高度直至不能提肛为止。呼气尽。随吸气之势慢慢站起,两臂自然下落于身体两侧。两手重叠,覆于下丹田,稍事休息,再重复做,共做六次,调息,恢复预备式。

6、嘻字功理三焦气

发音:

嘻(xi)读希。

口型:

两唇微启,有嘻笑自得之貌,怡然自得之心

动作:呼气念嘻字,足四、五趾点地,随即放开。两手如捧物状由体侧向耻骨处抬起,手心朝上,指尖相对,提至膻中穴。然后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外,并向头部托举,两手心转向上,指尖相对。吸气时,两臂内旋,两手五指分开由头部循胆经路线而下,拇指经过风池,其余四指过面部,两手再厉渊腋、日月至环跳,自然垂于体侧,以意送至足四趾端之窍阴穴。然后,两手重叠,覆于下丹田,稍事休息。再重复做,共做六次,调息,恢复预备式。

7、坐卧式六字诀

站立式的六字诀,对年老体弱不便持久站立者,会感到困难,所以特编出坐卧式的六字诀。临床实践效果良好。六字诀卧练法和站式六字诀在作用和效果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更加适合体弱多病的同志练习,一般练功者,临睡前在床上练习也十分方便。六字诀卧练法练习时,作功者需仰卧于硬板床上,其要领和站式相同。要做到全身放松,心平气和,呼吸自然。枕垫高以能目视足尖为宜,两手自然放松,置于身体两侧。口型、吐音、腹式呼吸及经络循行均同于站立式。读字时呼气同时收腹、提肛、缩肾、敛臀,吸气时小腹自然隆起,舌尖顶上腭,做到呼有意、吸无意。每个字作六次,然后作一次调息。调息动作同站立式。

四、六字养生效用

为什么《六字诀服气法》能把真气注入到五脏六腑呢?

原来在我们呼气吐音时,六个发音的频率分别对应着人体五脏六腑以及相应经脉产生共振,所以能激发影响体内脏腑气血的运行和疏通人体整个经脉中气血的运行。

人体五脏所主的经脉,联系着全身器官,当通过发音震颤五脏时,对应经脉也会加入共振,所以对应的器官也能得到力量,相当于全面的体内按摩,这对身体就很有好处了。

吐音活跃到的五脏、经脉、器官会产生吸收能量的自然需要,就好像运动过后食欲大开一样,那么,我们紧接着吸入的真气就被它们快速的「抢」走了。

看看六字诀影响脏腑后,能对身体有哪些帮助呢?

1、“嘘”字带动肝经的脉气。

由足大趾外侧大敦穴起,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经小腹进入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到喉咙,连接眼睛,到头顶百会穴。

《黄帝内经》称肝为“人体的将军”,将军要去消灭侵略者。这个将军承担着人体解毒的重任,并且储藏后备用的血,还有主管着连接全身各处的筋膜。

断食中,身体内的不良机体要被拿出来用作能量,它们一部分会还原成毒素进入到血液中,这时尤其需要肝脏发挥解毒的作用,它会比往常工作量更大,所以练习嘘字诀就起到了帮助肝脏的作用。

2、“呵”字带动心经的脉气。

经脾经流注心经,通过直行之脉从心系上行至肺部,横出腋下,进入心经之首极泉穴,然后沿着手臂内侧的后缘上行,经过神门、少府等穴直达小指尖端的少冲穴。

心是「人体的君主」,重要性不言而喻,心像君主一样主宰着人体的血脉运行,四肢百骸的营养都依赖心脏所泵出的血液供应。另外,心还统摄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断食期间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能量都要有心脏来支持。

3、“呼”字带动脾经的脉气。

由足大趾内侧的隐白穴起,循腿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连接脾并联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于舌下。

脾为「人体的大内总管」,总管的作用是什么,当然总管内务部的了。脾的重要作用就是全面的考虑身体的需要,合理规划分配人体的营养需要。脾脏主管运化,断食期间没有食物进来,脾脏的运化水谷功能暂停,得到了相当好的休息。而此时,人体的津液作为主营养,运转变得更活跃,饮水和吞咽的津液需要脾脏来吸收、运输和分配。

4、“呬”字带动肺经的脉气。

从足大趾肝经的经脉上行入肺,转注肺经的中府穴,沿手臂内侧前缘到大指端少商穴。

肺是「人体的宰相」,肺主呼吸,它同时还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全身的气都归肺来布署,吸入外部的真气,以及推动体内气血的运行,断食期间,气是重要的能量,所以帮助肺提高其活力非常重要。

5、“吹”字带动肾经的脉气。

由肾经的涌泉穴起,经过内踝,沿腿内侧后缘上行,穿过脊柱进入肾脏,联络膀胱,到腹前,与冲脉并行,止于锁骨下的俞府穴。

肾是「人体的能源部长」,是说肾内部储藏的精气能够发挥起强大的作用,就像一个大力士。肾脏表面看起来静止不动,但里面蕴藏着生机,储存精气、制造骨髓、管理生殖,肾精充盛则人筋骨强健,精力充沛。肾也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在断食期间的工作量加大,所以需要给予支持。

6、“嘻”字带动三焦经的脉气。

该经从无名指外侧的关冲穴开始,上行小指与无名指间,沿手背出小臂后侧上行,过肘尖,沿上臂后侧向上过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后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三焦是「人体的水利部长」,它是六腑之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大致分布在人体的头面、胸、腹腔部位。三焦能运行水液,是人体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所以断食期间的体液正常循环得要他多帮忙。

五、具体操作办法

服气是辟谷的前提,练辟谷者必须先练服气。

服气诀操作方法如下:

1、仰卧舒适,摄心绝想。

2、鼻引清气,口吐浊气,然后把气息调得极细极微,让耳朵听不出声来。

3、闭气握固,心里默数一二三四,数目以数得越多越好。

4、闭气到不能再闭时,然后调气再闭。

5、多次闭气以后,足心如有微微汗出,说明体气通调,血脉周流,若足心没有微汗渗出,也属正常现象。

6、闭气默数,从一到十。通过旷日持久的修炼,逐步可以数到百数以上。如果能够数到一千、两千,按照道书说法,即可辟谷不饥。如能再增加到五千,那就可以入水而卧了。当然,撇开这些夸大不实之词,其扩大肺活量的客观效验,还是存在的。

7、修炼这一功法的同时,如能饮酒,可以经常地饮一两盏好酒(古代酒的浓度很低),如果不能饮酒,喝些清水也可,目的是清畅肠道。

8、服气修炼者在服气期间偶然染病不适,其病由热邪引起的,可用“呵”字诀炼养,其病由寒邪引起的,可用“吹”字诀炼养。

这是一套颇为简便易行的服气功法,关键在于坚持。

修炼者若能持之以恒,那么随着肺活量的不断扩大,可以切实地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小故事

猫头鹰搬家

西汉·刘向《说苑》

猫头鹰碰见了斑鸠。斑鸠问:“你到哪里去啊?”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边去住。”

斑鸠又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西边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走。”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走是可以的。不然的话,迁到东边,那里的人一样会不喜欢你的叫声啊。”

点评: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选择逃避的态度,而是要勇于改正。

乾坤堂文化

感谢随缘赞赏,祝您元亨利贞。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cscc/71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飞龙掌血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