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的冲突就像一块试金石,往往能映射出人品的真实形态。
谁都有私心,谁都渴望得到最大利益,这是人之常情。但在利益面前还能不红脸、不红眼,保持做人的品德,维护道德的底线,这才是人品真正的闪光点。
追逐利益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利益面前丧失掉做人的品德与底线。
01
母亲曾经和一个阿姨走得很近,阿姨嘴巴很甜,说的话非常让人舒服,我和母亲都很喜欢她,可后来她们却不再来往了。
我问母亲,那个阿姨人那么好,怎么不再来往了?母亲和我说起了一件小事。
她说,她和那个阿姨有一次一起去购物,买了一大袋水果两个人回家分。后来,母亲去她家提的时候,发现她把好的全部分给了自己,一些又小又坏的全部给了母亲。她以为母亲不会发觉,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看得出来。后来,母亲又通过几件小事发现,只要是别人和她有利益冲突,她就会不惜任何代价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和这样的人交朋友真没什么意思。母亲也没有揭穿她,只是不再和她往来了。
母亲当时和我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
一个人的人品怎么样,就看他和你有利益冲突的时候。
这句话,我受用至今。
当你和他面临利益冲突关系,特别是在利益受损时,他的反应,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品。
02
对于生意中到手的利益,你会怎么看?
网上曾介绍过香港首富李先生的经商特点,其中有条让人印象深刻: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
文中举了个例子:有人想找李先生合作开发房地产,李先生问对方,你想在项目利润中分多少比例?这人提出了5%的利润分成。
对于这个要价,李先生主动提出给对方分10%的利润,双倍于对方的要价。
为什么呢?这就是李先生的高明和过人之处。
他让别人得到比预期双倍的收益,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当然会让对方折服,所以合作方不仅不会在工程管理中去吃回扣,还会选择尽心尽力地管理好这个工程。这样不仅达到了李先生的目的,还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做生意即做人,李先生是懂得在诱惑面前,不为利益所动依旧可以爱护自己羽毛的成功商人。
03
在职场打拼这么多年,我发现了一个规律:
但凡在利益冲突面前,不为所动保持初心的人,往往内心豁达、品行优良,做事肯为对方考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种人身上仿佛带着光,走到哪都是温暖所在。人品的熠熠生辉让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特别顺,即使暂时碰到困难,也会有贵人相助,最终走向成功。
而那些喜欢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人,表面上没有吃亏,可最终输掉的却是自己的口碑。这种人往往缺少优质的合作伙伴,更没有真心的朋友,很容易走向自己人生的死胡同。
人品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他一生的成败!
在职场如鱼得水的人都会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
做事先做人,客户都是先认可你这个人才会认可你的业务。
如果你的人品不行,根本不会和你谈什么业务了。
所以,人生到最后,其实拼的都是人品。
其他宗教的神性德国的人类学家施密特神父在他的《原始宗教与神话》一书中,曾经对于“至上神的德性”做过一个分析。他认为“至上神”的德性,包括有六个特性,就是“永生、全知、仁慈、道德、全能、创造力”等。
就“永生”而言,施密特认为,“所有的至上神,都具有一种永生的德性,这就是说,至上神在万物之先就存在,直到现在还存在,将来仍然永远存在。或者说,他是永远不死的”。
就“全知”而言,施密特认为,“至上神特别是以全知来监察人类的一切行善与作恶”,“甚至人心中所隐秘的罪恶”。
就“仁慈”而言,施密特认为,“至上神有一个标准的德性,就是他完全是善的,人类所享受的一切的善,而且只有善,是从至上神来的”。
就“道德”而言,施密特认为,“至上神都是正直的,他与罪恶唯一的关系,只是嫌恶它并惩罚它”,“他是天地间第一的、至高的、道德律的制定者,也因为他就是道德的来源”。
就“全能”而言,施密特认为,“至上神,德性上的特点,即是他的无限的权力,也就是所谓的极大无边的能力”。
就“创造力”而言,施密特认为,“至上神为万物的创造者”,“是地与宇宙的创造者”还“创造”了人类(8)。
施密特对于这些至上神的概括,是根据他对于亚洲、澳洲等地的宗教概括出来的。当然,他的立场是基督教的立场,是以基督教的神性作为参照系的。
那么基督教的上帝的神性,又是怎样的呢?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宗教之本质》一书中,曾经说过:
“神是最有力的或全能的实体”。
“神是永恒的实体”。
“神是全善的实体”。
“神是无所不包的、普遍的、唯一而且同一的实体”。
“上帝不是人的尺度可以规定的,乃是不可测度的、伟大的、无限的实体”。
“神是超凡的、超人的最高实体”。
“神是充满秘密的、不可思议的实体”。
“总之,神是一个超脱人的意愿的、不受人的欲求和情感激动的、永远如一的、依照不变的法则而主宰着的、将它自己一度规定的东西永远不变地加以规定的实体”(9)。
费尔巴哈在这里说的宗教主要是指基督教。比较施密特和费尔巴哈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比较原始的土著宗教,或者被西方认为是高级宗教的基督教,在神的品性方面的分析,可以说是一致的。神的名字可以不一样,神的神迹可以不一样,神性的表现可能不一样,但是,他们的神性却是共通的。
2神性就是道性。道教神灵的神性,同施密特和费尔巴哈说到的神性有共同的一面,又有作为中国宗教自身的特点。
首先,道教是多神教。根据明代周思德编纂的《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三十九“圣真班位门”记载的“普天醮”要奉祀的神灵,一共有“三千六百分位”,也就是说,至少有位神灵,这里还不包括各地的地方神,像施相公、杨老爷之类。这么多的神灵,除了最高神“三清”以外,许多神灵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并不是都具有创造万物的神迹。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道教的神灵并不是无序的堆积在一起的,而是有序的组织在从高到低、从中央到各行各业、各天各地、各大各小的网络里面,犹如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网络一样。如果,我们把这个神灵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那么,道教的整个多神网络,同样具有施密特和费尔巴哈指出的神性特点,也就是说,他们对亚洲和澳洲土著宗教和基督教的神性的分析,同样适用于道教。当然,道教神灵的神性还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其次,人们常常根据道教的神是“道”生成的这一特点,认为“道”高于“神”,“道性”高于“神性”,并且认为这是道教区别于西方基督教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实,“道”生“神”,并不意味着“道”高于“神”。“道”生万物也并不意味着“道”高于万物。《道德经》中一再强调“道”的特性之一是卑下、柔弱、“若水”。《庄子》的《知北游》中,东郭子问道于庄子的一段文字最清楚不过来说明“道”的特点。东郭子问“所谓道,恶乎在?”庄子回答:“无所不在”。又问庄子在哪里,庄子回答“在蝼蚁”,“在薒稗”,“在瓦甓”,“在屎溺”,庄子越说越下,说得东郭子无言应对。屎溺中有道,如果也论高下的话,我们不会接受屎溺中的道高于神灵的说法,当然我们也不会接受屎溺中的道生成神灵的说法。因此,是否可以认为将“道”说成是高于“神”的说法,是违背了《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思想的。比较合理的说法,应该是“道”生神,道性寄寓在神性之中。
道教的“神性”指的是道教神灵的品性和品格。
道教的神仙无论是先天神,或者是后天经过修炼得道而成的仙人,他们都是神圣的,都具有神性。道教神灵的神性有如下的内容:
01.神秘性。
道教的神灵都生活在神仙世界里,《南华真经》的《逍遥游》里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10)这样的神灵世界是任何凡人都不能到达,也是不可看见的。这样的特性与“道”的不“可道”,不可见的特性是一致的。但是,道教的神灵又不断降生,不断降下到人间,将某些经和秘法授给与道有缘的人。例如,太上老君降授于张道陵、寇谦之。钟离权和吕洞宾在甘水降授于王重阳。但是,这些神灵的真颜只有几个人见到,一般的道教信徒是无缘得见的,而一般人更加无缘得见了。于是,道教的神灵都具有不可企及的神秘特性。这样的神秘特性同“道”的只能领会,而无法准确表述的特性是完全一致的,正是”道”的神秘性的体现。
02.权威性。
人世地位最高的是皇帝。皇帝难得出行,而出行的时候百姓都要回避,叩头,不能抬头正视,因为皇帝随行的銮驾威严,震慑了每个迎驾的官吏和百姓。道教的神灵也因为他具有最高的地位,而具有权威性,具有震慑力。在《汉武帝内传》中,说到王母降临的时候,“帝乃盛服、立于陛下,敕端门之内,不得妄有窥者,内外寂谧”。皇帝尚且如此,百姓更加敬畏和崇拜。王母降临之前,先是“云中有箫鼓之声,人马之响”,“殿前有似鸟集,或驾龙虎,或乘狮子,或御白虎,或骑白象,或控白鹤,或乘科车,群仙数万,光耀庭宇”。然后,王母降临的时候,“王母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别有五十天仙,侧近銮舆,皆身长一丈,同执彩毛之节”。汉武帝“拜跪,问寒温”。一个九鼎之尊,在王母面前如此敬畏,可知王母的威严,尽管《汉武帝内传》将王母描写得“年卅许,修短得中,天姿庵霭,云颜绝世,真灵人也”。(11)但是面对这样一位容颜永驻的神灵,汉武帝也不得不低头称臣。皇帝尚且如此敬畏,那么一般人当然更加敬畏了。
03.全能性。
“道”是全能的,渗透在天下万物之中。道教的神灵也是无所不能的。《南华真经》的《大宗师》称,“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盉,其入不距,袺然而往,袺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12)不论是高低和水火都难不倒神灵。神灵能够无声无息的来来去去,能够到达任何人迹不可到达的地方,能够做成任何人力不可企求的事情。这样的神灵就是全能的。然而,每个个人的能力都是有局限的。从人自身的有局限,不可能全能,因此,对于全能的神灵自然有崇敬的心情。
04.永生性。
明代天师张宇初在《道门十规》中也说到,“积心善行,绝世所欲,不兴妄想,无有染著,不滞有无,永绝生灭,是名真人。”(13)这里说到的“永绝生灭”就是说神灵是没有生死的,是永生的。对于道教追求的“长生不死”的理想而言,道教的神灵都是长生的楷模。神灵的永生,实际上是“道”的永生性的体现。《道德经》第十六章说到,“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4),意思是符合天地之运行就是道,道就是永恒的,永远不会带来灾祸。
05.遍在性。
道教是多神教。在南宋时期编成的多种科仪总集,《上清灵宝大法》等经籍中,在明代周思德的《上清灵宝济度金书》中间,都有设醮谢恩的内容。在谢神醮上,供奉多达分位神灵。其中有由先天道炁产生的尊神,像三清,也由主管日月山川、风雨雷电、城市村庄的神灵,还有主管社会行业、人生万象的神灵,这些神灵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掌管宇宙、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的神灵的“天罗地网”。这个“天罗地网”本身是由天地、社会和个人生活编织起来的。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本来就是在这个“天罗地网”中生存和生活。道教这样的神灵的网,就让人感觉天地、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是在神灵的笼罩下,无处无时不感觉受到神灵的关爱和监督。由此可见,道教的多神体系的功能,同一神教的单一神灵无处不在,实在并没有什么区别。
06.救世性。
道教的神灵具有救世的情怀。这个特性从张陵创教的过程就可以明白。《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八《张天师》传称汉安元年壬午岁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临鹤鸣山授天师剑印,对天师说:“吾昔降蜀山,立二十四治,乃二十八宿之下圄实。阴景黑簿之司,分掌人世死生罪福。吾愍下元生人,絷绁苦魂,延累祖考,积成幽衅,令人凶折,终不成道。即在此狱之中,吾已更置福庭。经今数劫,仙僚不克,职任隳废。近有六天鬼神,血食之辈,侵夺以居,昼夜不分,人鬼无别,枉暴生民,妄罹灾害,深可痛惜。子何为吾摄邪归正,分别人鬼,各守昼夜,复典此治,以福生民,则子功无量矣。”张陵在听了太上老君这番话以后,“叩头谢曰:道陵性识愚憨,万劫幸遇,遭会大道,死魂再生,枯骨重肉,钦佩道旨,谨当奉行,不敢懈怠。”(15)在这段有关太上老君授张陵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太上老君救世的特性,而济世度人也正是张道陵创立道教的目的。在神灵的神迹中,神灵的救世性有许多表现,例如:许逊的斩蛟龙,萨守坚的收服血食的王灵官,等等。
07.教化性。
道生成万物,道渗透在万物之中,但是,“道”是“无为”的,道并不有为的指挥万物,而是让万物按照自己对“道”的认识来生存和发展。因此,道教的神灵并不总是有为的主宰天地,而是又具有无为的特性。神灵总是教化和引导万物来认识“道”的特点。道教的神灵不断降生到人世,通过教化的手段,启发和引导世人自觉的信道和奉道,使得正道在世界上得以畅通而行。这与其他宗教的神灵常常主宰、并且代替万物的自由意志有很大的不同。
《混元圣纪》记载了太上老君不断降生人间教化帝王和民众的事迹,其中说到,“天皇时,老君降世,号通玄天师,一号玄中大法师”,“地皇,老君下降为师,号有古大先生”,“人皇,老君下降为师,号盘古先生”,“太上老君博施济众,与人皇为师”,到祝融时,“老君降济阴,号广寿子”,在神农时,“老君降于济阴,号大成子”,“屈己下为帝师,付之于五运,分之于四时,助之以正万机,明之以辨百谷,变饮血茹毛之化,移块桴土鼓之音,毁穴焚巢,上栋下宇,范金合土,燔黍掰豚,制耒耜以济兆民,作陶冶以利万物,天雨粟以呈瑞,地芒稼而彰稔”。
在黄帝时,“老君降世,居于崆峒山,号广成子”。在少昊时,“老君复降于崆峒,号随应子”。在颛帝时,“老君降于衡山,号赤精子”。在帝喾时,“老君降世,居于江滨,号录图子”。在帝尧时,“老君降世。居姑射山,号务成子”。在帝舜时,“老君降世,居河阳,号尹寿子”,“谈无为之理,讲离合之经”。在夏禹时,“老君降世,居商山,号真行子”,“爰作帝师,谈德行之经,行为国之法”。在商汤时,“老君降世,居于潜山,号锡则子”,“为王师,说长生之经,体自然之道”。直到“阳甲十七年庚申,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炁,托孕于玄妙玉女”,经八十一年,在武丁九年庚辰二月建寅十五日,老君降生,是为历史上的“老子”。(16)
太上老君的不断降世,同其他宗教一个至上神在七天中间创造了宇宙天地社会和人比较起来,似乎非常繁琐。但是,这样的繁琐正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的体现,正是体现了道教神灵以道教化的特点。道教的神灵对华夏土地上的帝王和民众并不是取代他们的自由意志,而是教化他们以道治国安民,以道生存处世,使得人类社会循天道而行,不断发展进步。
更多原创文章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cscc/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