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冷吴江,秋水登碧。其口念念,其耳滋滋,谓有鱼焉,呼之谷出。”不愧是文学大家,明代张岱所作《龙泉窑鱼耳炉铭》,仅用秋水登碧四字,就道出了龙泉青瓷的釉色之美。
宋时,在龙窑前提下,龙泉窑可谓一窑千面,粉青、梅子青、黄釉、灰青….,其中有一种,堪称“谜一般的釉色”,那就是——黄釉。
先来看某著名拍卖会上的一件拍品:
(年伦敦苏富比春拍号拍品)
这个被称之为南官的米黄釉直径瓶,在国内青瓷收藏界引起很大争议,许多鉴定收藏家认为,这是一件南宋龙泉窑的产品。问题是南宋龙泉窑有没有专门生产黄釉产品呢?
先不急于找结论,把事实梳理一下:
1、从北宋到明代,黄釉就非常普遍,龙泉窑流通器物中,黄釉占有一定比例;
2、北宋龙泉窑(主要是金村窑)的窑址里,黄釉残器极多;
(图2,北宋龙泉窑黄釉)
(图2-1,北宋龙泉窑黄釉)
3、北宋皇城考古挖掘的龙泉产品,以翠青釉为主,没有黄釉产品;
4、南宋龙泉大窑产区窑址中,黄釉残品数量极多,其中既有通体淡黄接近蜜蜡色的,也有黄中带青的,还有半黄半青的;
(图3,两宋之际龙泉窑黄釉)
(图4,南宋龙泉窑黄釉瓷片)
(图5,南宋龙泉窑黄釉瓷片)
(图6,南宋龙泉窑黄釉瓷片)
5,南宋流通龙泉器物中,黄釉产品占比不少;
(图7,南宋龙泉窑黄釉莲瓣盖碗,缺盖)
(图8,南宋龙泉窑黄釉纸槌瓶)
6、南官产品有黄釉产品,老虎洞遗址出土数量约一万片,据说可拼凑成件残器。
(图9-1,南宋官窑黄釉瓷片)
(图9-2,南宋官窑黄釉瓷片)
(图9-3,南宋官窑黄釉瓷片)
黄釉,黄釉,为什么一定要把黄釉单列出来说道一下,这是因为,黄色在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中具有一种特别的象征意义。早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郭威裹条黄旗子,就是造反当皇帝的宣言,黄旗与黄袍,变化的不过是淘宝普货与高级定制的区别,不变的是那种独一无二的象征——黄色。
所以,黄釉,你懂的。
(图10,南宋龙泉窑黄釉瓷片)
有意思的是,在已出版的龙泉书籍中,对黄釉青瓷的看法,有两派比较对立:
一派把它提到非常高的地位,或说黄釉青瓷器从宋徽宗开始就成为皇宫的祭祀礼器;或说黄釉是氧化气氛烧制,与青釉不可同窑而烧;更有甚者,提出黄釉冰裂是哥窑。
(图11,南宋官窑黄釉瓷片)
(图12,南宋龙泉黄釉瓷片)
另一派则认为黄釉纯粹是因为欠烧所致,根本就与宋代尚青的审美主流不符合,是残次品。
对这些观点,咱先不急于表态,再找几条线索看看:
从龙泉窑址情况来看,无论哪个窑口,黄釉与青釉残片总是夹杂在同一个地层;而黄釉产品大多是要么欠烧要么过烧。
(图13,南宋龙泉窑黄釉瓷片)
(图14,南宋龙泉窑黄釉瓷片)
从龙窑的特点看,由浙江大学出版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一书中谈到,龙窑长度不等,有的长达百米,龙窑内火焰属于平流焰,因而窑头的温度较高,前后温差很大,达80摄氏度甚至更大,而且缽体上中下温度亦不同,波动最少在30摄氏度。由此可见,龙窑的烧成气氛不易控制,不同窑位可形成不同温度和窑内气氛,特别是窑尾气氛,更难控制。
好了,别人家的观点,咱也不置藏否,把自家的观点梳理如下:
(1)龙泉窑所烧制的黄釉产品绝大多数当是天成而非人为。
黄釉出现在两宋各个时期,釉色不同,通俗地说是因为窑温高低所致,窑温的不同会产生怎样的黄釉效果呢?
在景德镇二元配方的前提下,正烧温度为摄氏度。宋代龙泉窑是龙窑纯瓷土一元配方,正烧温度应该在摄氏度左右,正烧条件下会产生梅子青,而略欠烧则会产生粉青。如果欠烧过度则产生黄釉伴随着砖红胎(图15),并产生鱼籽纹开片。
(图15,欠烧黄釉瓷片,砖红胎)
有意思的是,过烧同样会产生玻璃质感的黄釉,但开片性质与欠烧完全不同(图16)。因此,龙泉窑所烧制的黄釉绝大多数可能是天成而非人为!
(图16,过烧黄釉瓷片)
(2)从审美角度及黄色带开片釉的内涵来看,存在人为烧制的可能。
米黄釉带鱼籽纹开片的效果确实令人着迷,俗称“炒米黄”,从下图这只龙泉大窑叶坞底烧制的黄釉冰裂纹碗看,明显是人为的工艺(图17-1、图17-2),
(图17-1)
(图17-2)
该碗口沿与圈足均采用黑胎,与此前郊坛下出土的官窑“扣银”碗几乎完全相同。黄釉发色深沉、稳重,修胎工艺极其讲究,完全符合官用的特点。
另外,从胎的情况看,这类产品并非欠烧黄釉。这说明,当时官窑已经掌握了加入含氧化钛的天然原料调配黄釉釉浆,龙泉烧制的官窑配方来自于宫廷。
(3)黄釉产品在南宋中晚期为官所重,是除粉青以外的第二梯队。
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窑黄釉精品在杭州皇城中亦有出土,充分证明了其高贵的“皇家”血统。与明清两代相比,宋代对黄色的管控并不是那么严苛。可以想见,民间窑场随之兴起了效仿之风,以欠烧方式烧制鱼籽纹黄釉,且成功率非常低,真正烧出纯正的“炒米黄”仅在少数(与烧制粉青釉色同理)。
综合以上信息,能否这么判断,宋时龙泉窑工已清楚知道,不同窑位会出不同釉色的产品,虽然当时所追求的顶级产品是“雨过天青”,但除了窑位还有N多因素决定着产品的釉色,一窑之中,出青率也难达10%,那剩下的百分九十几的成品怎么办?正常推断,不管是过烧的灰青还是欠烧的黄釉,只要有人喜欢,那就照卖不误。
(图18,南宋龙泉窑黄釉瓷片)
当然,这也仅仅只是一种猜想。
究竟宋时龙泉黄釉是特地烧制还是无奈之举,目前没有找到当时的文献史料来证实。这倒有点像断臂的维纳斯,究竟那两只胳臂原来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谁知道呢,因为证据缺失,反令人产生无限暇想。
也许正是出于对黄釉的合理想像,那只直径瓶当时拍出了万英镑(折合人民币一千多万)的高价。
(图19,元龙泉窑黄釉荷叶盏)
一些仿古高手也乘此机会,制作出高价黄釉冰裂器物。
来,挑战一下您的眼力吧: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温馨说明:转载至“广州龙泉堂”。如有涉及文章或图片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