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瑶族草药飞龙掌血的介绍
▍飞龙掌血的历史与形态特征飞龙掌血是一种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植物,其木质藤本的形态特征使其在自然中尤为突出。“飞龙掌血”这一源自瑶族的传统草药,在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中便有了详尽的描述:“飞龙掌血,生长于滇南,其蔓粗壮,带有巨刺,宛如鳞甲,新生的枝条上密布着细刺,叶片形状如同橘叶,结出的果实圆润,稍小于枸橘。”这一描述为我们展现了飞龙掌血独特的形态特征。
飞龙掌血,这一名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仿佛是武侠世界中的一招绝技。然而,它并非虚构,而是现实中一种独特的木质藤本植物。其茎蔓强健,如同飞龙般攀援,因此得名飞龙;而其带刺的叶片,若不慎触及,手掌可能会被刺伤,轻微出血,故又称为掌血。
▍植物学分类与分布属于芸香科的飞龙掌血,在植物学研究中展现出广泛的分布和悠久的进化历史。飞龙掌血,这一独特的植物,属于芸香科飞龙掌血属。在芸香科这个大家族中,许多植物都含有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大多为单萜和倍半萜类,赋予了芸香科植物特有的香气。
在植物演化的历史长河中,苔藓被视为最早出现的植物群体,随后是蕨类植物,再接着是裸子植物,最后是被子植物。而在被子植物这一大类中,木兰目被认定为现存有花植物中最古老的一支。值得注意的是,木兰目与毛茛目中的多个科,如木兰科、小檗科、罂粟科、防己科等,都普遍含有与芸香科相似的生物碱成分,特别是异哇啉类及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飞龙掌血属植物最为繁盛的时期是在中新世,大约从万年前持续到万年前。
▍瑶族医药文化在瑶族医药体系中,飞龙掌血与其他民族药典共同构成了丰富而有效的治疗体系。瑶族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等老班药分类独具特色。这些药物分类不仅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进行划分,还与所治疗的疾病特点紧密相关。
飞龙掌血在瑶族七十二风中被誉为走血风,还是傣族、苗族、壮族、哈尼族等众多民族的重要药材。其别名多与“血”相关,进一步印证了飞龙掌血在活血化瘀方面的显著功效。
02飞龙掌血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现代研究显示飞龙掌血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种健康益处,是开发新药的潜力来源。飞龙掌血不仅在中医和瑶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现代药理研究也揭示了诸多活性。这种植物能够抗炎镇痛、抗氧化、抗菌,并显示出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同时还有抗肿瘤潜力。
飞龙掌血的根部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白屈菜红碱、二氢白屈菜红碱、茵芋碱、小檗碱以及飞龙掌血默碱等。值得注意的是,飞龙掌血的根和叶中都含有白屈菜红碱,这是一种神经肌肉毒,对心脏具有抑制作用。
▍传统与现代药用实例在传统疗法和现代药物中,飞龙掌血被用于治疗肠胃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展现出卓越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飞龙掌血具有辛、苦、温的特性,主要归入肝、肾经。它不仅能活血化瘀,还能祛风除湿,治疗肋间神经痛、胃痛等症状。
瑶医则认为,飞龙掌血苦辛、涩且温,虽有小毒,却属于打药范畴。它能祛风除湿、活血散瘀,并具有止血、止痛的功效。在瑶医的实践中,这种植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湿痛、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胁间神经痛、胃痛以及风湿、偏瘫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