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沿一条蜿蜒曲折、高低不平的黄泥山路颠簸前行,如一叶林海里劈波斩浪的飞舟,一会儿被甩人深深的浪谷底,一会儿被抛上高高的波峰浪尖。我们激动的心也随之起伏跌宕……那是五月初夏的一个晴天。由单位组织的一次特殊采风活动——石燕洞探险,终于在千呼万唤的期盼中来到了!去探一方罕有人至的净土,撩开她神秘而美妙的面纱,谁不欢呼雀跃、兴奋不已?一大早,我们就迫不及待上路了。石燕洞又名飞龙洞,掩映于井冈山茨坪东北面12公里处的一片茂密的森林里。这是一奇特溶洞,属泥盆纪灰岩,距今约2.5亿至3.8亿年。它的名字大有来历。一说是因洞内有成千上万只石燕(蝙蝠)栖息于此,故叫“石燕洞”。而我更神往于一个当地几乎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古时,梨坪村山色秀美、清泉叮咚、树碧花红,俨然一处世外桃源,而山下江南村却年年干旱,水枯禾死,百姓穷苦。一日,仙人铁拐李见此山川美景,想考察人情如何。当地人本勤劳好客,却上山砍柴挖药去了,只余一懒汉在村。铁拐李向他讨茶喝,懒汉答:“热水无人烧!”向他要冷水,又道:“冷水无人挑!”铁拐李失望而去。来到江南村,遇一村妪,老人以为他是叫化子,动了恻隐之心,端凳请坐、倒茶,还烧饭做菜款待。铁拐李被善良的村妪感动了,把手中神杖一甩:“速去梨坪引水来!”霎时一条飞龙腾空而起。飞龙在梨坪大山腹内上下翻腾,穿九官十八殿。不一会儿,一股山泉从山脚石岩处喷涌而出,铁拐李边走边唱歌:“水从梨坪过,旱死当地禾;江南人心好,清泉流成河。”故溶洞又名“飞龙洞”。八时许来到梨坪村。这是万山丛中一方小盆地,林木丰茂,野花馥郁,鸡鸣犬吠,猪牛成群。顺村后一条林木簇拥的弯弯山道,跋涉约一小时接近山顶,感觉无异,但转过山背一片林子,大家吃了一惊:一个三米见方的大洞赫然在目,如一张深不可测的虎口,要吞了我们么?吃吧吃吧!大家一个个鱼贯而入。走入洞内60余米,一道陡峭的10余米高的悬崖斩断了路,如一面容狰狞的巨兽蹲伏于黑暗中冷冷地瞧着我们。消防队员迅速为我们搭好用绳索编成的软软云梯,10多名记者、主持人沿着软梯战战兢兢一步一步地向下攀、溜、滑,三者并用,气喘吁吁下到第一层溶洞,发现每个人都额头滚汗,衣衫湿漉漉的,不是累,是吓出的!走出20余米刚歇一口气,第二道峭壁又横在脚下,它有20余米深,陡直潮湿而奇滑。下洞时,我两手上下交替攥住软塌塌的云梯,生怕没抓紧。脚踩晃悠悠的梯绳,在左右摇摆中努力掌握平衡,脚尖在黑暗中摸索支撑点。俯身瞥一眼已下到第二洞的同行们,只见模模糊糊一片人头,心里倒吸一口气:松一下手,可会像碰落的石头咕噜噜跌下去,在底下的水潭溅一声“叮咚”?许是用力太过,手脚突然有些颤抖。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开弓没有回头箭!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等一落地,长长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般看看那道绝壁,电筒照上去,只抹上一层幽幽的黄晕,但光影使它显露出怪石嶙峋的棱角。我突发奇想:若是雨季奔来一股山泉,这里就会挂一道飞珠溅玉、轰鸣如雷的瀑布了!磕磕碰碰攀下第三层、第四层溶洞,虽一样的陡、一样的险,但由于渐渐摸出一点经验,感觉不紧张了。我们继续往下去,艰难穿行在一条曲曲折折的石壁甬道,甬道其实是流水长年累月冲刷出的水道,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走几步就有一道沟坎。我们摸爬滚打在如壁垒森严的狭窄洞坑内,每走一步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否则一不留神,头就撞上埋伏于黑影中凸出棱角的石壁。来到一石壁前,准备下第五洞时,大家几乎同时发现手中的电筒、应急灯的光越来越暗。“熄了电筒,节约电,点上蜡烛,路还长着哩!”电筒亮了四个多小时,也要休憩了。而我们却要忙起来了。因为每个洞口均留个多小时,也要休憩了。而我们却要忙起来了。因为每个洞口均留下两名消防队员,以便回去时把大家缒上去,10多个消防战士只剩几人了,人手不够,每个人都派上用场了,我和一同伴协助一名消防队员,把腰间系上绳索的同行一个个放下石壁去。这项工作不但辛苦,还讲究技巧。绳索放慢了耽误时间和消耗体力,而放快了就有危险,人随绳索急速下降会在手忙脚乱中被突兀的石块扯破衣服、划破手脚,甚至在脸颊留下血痕。我们三人井然有序地把重达几十多公斤重三十米长的绳索一次次放下,再一次次拉上,手掌渗出血也没感觉……大家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又来到一厅,洞旁有一泓清泉汩汩流淌,石壁上渗出一绺绺泉水。猛然感到脚下软棉棉的,原来踩着石燕的粪便了,它有两米厚、十米见方,散发一种淡淡的异味,底下的潮湿,上面的干燥,这是成千上万只石燕多年留下的,可见称“石燕洞”名不虚传。义务为我们作向导的本地青年是位热心人,一路解说:“现在外面天气暖和,石燕已飞到洞外去觅食了,冷天才飞回来,所以现在看不到石燕。冬天我们下来捉石燕,往往可以装上几麻袋,它既可作菜又可当药……”过一低洼处涧口时,大家减缓了步伐。洞口极窄,又被水淹及一半,呈半月形,洞顶离水面不到半米。我先把身上的物品递去,然后弓身、弯腰、缩头,跨右腿过坎,脸贴水面,依次把头、肩、手移过去,再把曲弯跪入水中的左腿提起来,方过去。几位慌张的没经验的同伴只好连滚带爬浸一身冷水狼狈过去……下到第六洞豁然开朗,大家霎时掀起一片欢呼声。这是一个可容纳数百人的大溶洞,一座座千奇百怪、惟妙惟肖的石头造型奔入眼帘:石笋、石花、石柱、石屏、石虎、石狮、石人……我们纷纷端起照相机、摄影机攫取一个个美景。“这个像狗熊!”“这个像天鹅!”“这个像大象!”声音此起彼伏,镁光灯闪闪烁烁,大家情绪高涨。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杰作,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的似金刚怒目、有的如猴儿玩耍、有的像蛟龙出海、有的仿佛猛虎下山……你看那只鹰,锐利的瞳孔里闪现一种渴盼的光泽,正拍击双翅,欲从这黑暗的地牢里飞向洞外山青水秀的世界!那观音,慈眉善目,双手合十,似乎在喃喃细语,我凑上耳朵想听听,遥闻潺潺泉水如音乐幽幽传来……整个溶洞处处生奇、处处是景,好似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屏,闪现出山川丘壑、跳跃着飞禽走兽。我仿佛看到敦煌壁画、罗丹雕塑、齐白石水墨画、凡高的油画、毕加索笔下的现代抽象画……大溶洞周围有五、六个小洞口,每个洞口都可通往一如梦似幻的美妙世界。向导说:“初步探明石燕洞内有10多层洞。曲曲折折的溶洞在山里蜿蜒十多公里,通往山下的江南村。但绝少有人来此。前几年有一支考察探险队来过,你们记者来是第一次!”这时,我蓦然想起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时已是中午2时,我们疲惫已极、饥肠辘辘,于是啃起带来的干粮来。吃饱了休息了,大家像吸满了水的海绵,体力又恢复了。左弯右拐、攀高爬低下到第七层。向导说:“下面还有四、五层,其中有一层最大,景致更绮丽。”但电筒电不足,蜡烛不多了,绳索也不够,大家回去还要爬五六个悬崖峭壁,走很长的路,体力怕不支,于是决定打道回府。回去时,沿路那白玉般的钟乳石,再次展开一轴轴神奇的画卷:人物或立或坐或卧或奔或行;动物或飞或奔或栖或鸣;有山有水有草有木,形态各异、千姿百态,让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美的震撼!我们衣服扯破了,手脚划出血道道,浑身上下泥斑点点。但大家精神愉悦。我边走边想:“不要只望远山宝,丢了门前灵芝草。如果在山腰打一个隧洞直通溶洞,就可缩短路程,前景一定看好……”终于攀上洞口,虎口脱险了!阳光像久别的朋友扑面而来拥抱我们,让我们温暖、光明,让我们感动。一种久违的幸福浸泡我们,全身放松了,心醉了!上午九时进洞,下午六时出洞,我们探险于幽深的地下宫殿达九小时。这九小时,我们有幸目睹了石燕珍藏上百万年的稀世艺术珍宝!不虚此行啊!细细想,石燕洞的特征是大洞套小洞、小洞通大洞、洞上洞下还有洞。多像一只硕大的蜂巢啊!那一处处美妙绝伦的石景奇观不就是巢内甜甜的蜜吗?这“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蜂巢盼着游客去采蜜呢!文/胡刚毅图/肖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zyfb/12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