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乃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历史医家对本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论述颇多。其病因、病机不外火热动血、阴虚火旺及气虚失摄三途,治疗不离泻火凉血、滋阴降火和补气摄血三法。
余于临证中发现,有部分患慢性原发f生血小板减少陛紫癜之血证病人,虽累进泻火凉血、滋阴降火之剂,叠服补气摄血、健脾统血之方,乃至上述几法轮番使用,或微见其效,日后复故;或病情加剧,出血更甚。而观其病人肌肤瘀斑常呈青紫,面色亦多黯黑,毛发枯天无泽,白睛常布有紫色血丝,下眼险青黯,舌紫有瘀点,脉非细即涩。此乃一派瘀血在内之象。以泻火、滋阴、补气之法治疗血瘀之血证不符病机,难以取效。
或云:“以活血化瘀法治出血是治中大忌。因治不用塞流,反以疏导,必酿成大祸,而致血流不止,后果不堪设想。”但细查古代医家有关论述,则不以为然。在明代医家廖仲醇所著之《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对出血之治法颇有标新立异之意。其日:“宜行血不宜止血”,“无论清凝鲜黑,总以去瘀为先。”清代医家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也说:“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王清任更创活血化瘀数方治疗血证。他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受热则煎熬成块。”因之,其力主对患血证之人,无问火热虚寒,皆以活血化瘀之法治之。前代医家之有关高论,令人茅塞顿开。且不言无血瘀之血证尚可以活血化瘀之法治之,而有瘀血之血证则更应以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此乃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意也。
余曾治一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该患者因反复肌衄、鼻衄、龈衄两年余,最近病情加剧而人院。查其呼吸、血压、脉搏皆正常。皮肤有多处瘀点、瘀斑,两上肢亦有数处直径大于10mm的出血斑,部分瘀点瘀斑融合成片。右眼白睛有黄豆大小出血斑一处,口腔右颊黏膜有花生米大小瘀斑一处,牙龈多处渗血。但再查病人之瘀斑青紫,两下眼睑青黯,舌质淡微紫,脉细。查其血小板22×10’/L,出血时问5分30秒,凝血时间正常,24小时血块退缩不佳,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呈阳性。骨髓穿刺检查符合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变化。该病人曾在外院服清热泻火、滋阴凉血和补益心脾方药数剂不效,如再进犀角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归脾丸之类,亦是徒劳无益。按四诊所得,该患瘀血之征明显,遂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处方:鸡血藤15g、牡丹皮15g、茜草15g、当归15g、大枣10枚、白茅根15g、墨旱莲20g、三七粉5g(冲服)、仙鹤草20g、焦栀子15g。患者连服上剂1周,病情好转,出血减轻,皮肤瘀斑开始吸收。原方去仙鹤草、白茅根、焦栀子,再加活血化瘀之丹参、赤芍各15克,继服20剂。复查其血小板已升至×10,/L,出血时间30秒,24小时血块退缩时间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阴性。病人痊愈出院,随访五年余,未见复发。自此以后,余又以活血化瘀之法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三十余例,颇多收效。
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证,乃为祖国医学的一种反治法。内有瘀血,血脉阻滞,流行不畅,可致血溢于外。此乃“瘀血不去,血难归经”之故。因之,理应遵循“血实宜决之”之法治疗。余用此法,常效如桴鼓。但有一言相告,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出血证,必具有瘀血特征。而诸多瘀血见症,不必悉具,但见二三症便是。"
慈悲喜捨遍法界
惜福结缘利人天
参考文献:《北方医话》
编辑:铁扇奥特曼
I版权声明:○本文仅为普及中医知识,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
I注意警示: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知识,仅供参考,不做为处方,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