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博美春季拍卖会《璀夜集》—宫廷·珍玩专场已经落下帷幕。本次共25件拍品,我们将为大家一一跟踪最新拍卖结果。其中清乾隆御制铜铸如意耳活环大供瓶(一对)是本次的重点拍品,在本次拍卖中拍得了CNY8,,的高价。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去拍卖现场先睹为快。
LOT号:清乾隆御制铜铸如意耳活环大供瓶(一对)
尺寸:高93cm
款识:“大清乾隆年造”单行楷书款
估价:RMB 8,,-10,,
落槌价:CNY8,,
说明:此对大瓶以精铜铸造,器型稳健大气,壮严属目。其质密而重,难以撼动,非皇家不可供纳其工本。瓶分三断分体铸造而成,喇叭形盘口,长粗束颈,腹部圆弧,浑圆饱满,下承覆钟式外撇高足。通体装饰简练,颈两侧对饰如意形耳衔环,颈肩连接处饰弦纹一道,高足亦饰弦纹两道,呈现出简洁而不简单之效。皮壳朗润厚重,黑漆古色,墨晕其上,漆古沉入,沉静穆然,精光内敛,奇彩外溢,古香古色,亦显贵气。微抚即亮,微温即润,历经百年陈设盘抚,养炼而成,对光视之,宛若有金箔在内,虽金属光泽甚强,然却似冒襄云者,若女子肌肤,柔腻可掐。足墙开框,减底铸刻“大清乾隆年造”楷书款。传世品中此类铜瓶屡屡可见,但本拍品器型之硕大,高达93公分,是为仅有之例,其胎体厚重,雄健沉稳,质朴无纹,为清宫供佛实用的五供器,以颂天子祖先之圣德,造型及纹饰与故宫博物院咸若馆佛堂用器相近,参见《清代宫廷生活》,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年,页,图。相类大型铜铸器,可见于紫禁城内乾清宫外四鼎,图刊于翁万戈及杨伯达,《ThePalaceMuseum:Peking.TreasuresoftheForbiddenCity》,伦敦,年,页51;及慈宁宫外,图见于展览图录《SplendorsofChina,sForbiddenCity:TheGloriousReignofEmperorQianlong》,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年,图版。相似作品,铜雕“二龙争珠”纹大瓶,高约75cm,五供套件之二,包括一只香炉、一对烛台和一对大瓶,其中对瓶之造型与本品相类,售卖于香港苏富比年春季拍卖会,编号。而一对同样器型相同,纹饰繁巧,但上铸“飞凤”纹饰的铜铸花瓶,曾属AlfredMorrison收藏,并于年11月9日的伦敦佳十得上售出(编号17)。象征皇后的“飞凤”纹表示此瓶极可能是为皇太后所订制。香港苏富比年亦卖出一对以“龙凤呈祥”为题材的乾隆款铜铸方壶,也是专为圆明园订制。铜器之制作与使用,唯中华兴盛最早,其制造历时之长,文化内涵之深,延续之广,均举世无双。早至青铜时代,铜器便已大量应用,历代文献所载的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为“纳、入”,即盛装物件;二为“设”。即陈设布列。《礼记·礼器》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岛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郑玄注:“金照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纳是铜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纳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纳对象即“所实之物”,而其分别将“所实之物”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之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说:“……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反复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内涵。以“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最终实现”和人心”,“成其政”。乾隆皇帝饱读古书,深明除了军事胜绩及德政贤治,雅藏殷周青铜等古物,同有助建立仁君明主的形象,进一步巩固帝位。故陈设稳重端庄之精铜重器,实在是在于表率天下,整肃人心,合众之力,承其德政之意,而此对清乾隆御制铜铸如意耳活环大瓶,为典型的清宫造办处风格,显示了乾隆朝国力鼎盛之貌,亦是绵延中国数千年之铜铸陈设器的经典传承。配汉白玉雕须弥座式八吉祥纹器座。
LOT号:明或更早铜错金银双凤尊
尺寸:高16.5cm;重量g
估价:RMB ,-,
落槌价:CNY,
来源:格特鲁德·斯特朗·阿喀琉斯(-)旧藏。记录:纽约邦瀚斯,年3月18日,编号。说明:此件作品来源清晰,传承有序,经纽约邦瀚斯年3月售出,原为纽约格特鲁德·斯特朗·阿喀琉斯旧藏,阿喀琉斯为罗切斯特市伊士曼柯达公司总裁——亨利·阿尔瓦·斯特朗(-)之女。被称之为“柯达女继承人”,是一位世界旅游行者。阿喀琉斯以品位高雅、热衷收藏而闻名,晚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斯喷泉山庄度过。此件铜错金银双凤尊,造型特殊,形体饱满而富有张力。以精铜熔铸,入手沉重。器表包浆光润厚重,局部带有铜绿斑锈,古朴异常。两凤鸟相拥,双颈相交,引颈昂首,仰天长鸣,尖喙立冠、冠羽翎毛均刻画精细,铺展生动,交代清晰明了。双凤结为一体,腹部中空,羽翼舒展,尾部内卷挺立,双翅及尾羽及地,作三足鼎立之状,构思巧妙。四爪并排,收于腹下。周身羽翼、胸前、面部、尊瓶均以错金银工艺装饰,平添尊贵之气。本品应属凤鸟尊之列,是为三代青铜之重器,据《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凤鸟尊应是一种盛酒的礼器,后世诸多注疏,皆谓凤鸟尊是礼祀天地之物,常与牺尊同用。其造型未见于商周青铜器,现发现最早实物为2年在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号墓出土的晋侯鸟尊,作凤鸟回首状,应为魏晋时期对于《周礼》中鸡彝、鸟彝的想象。历代经学家对《周礼》、《诗经》中的凤鸟尊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在传世的鸟尊中有像凤、有像鸡、有像鸟等。而本品之形实为少见之器物。在各种三代器物中,凤尊的工艺难度最大,不仅有外部的整体造型和错金银工艺的装饰,其内部中空亦难上加难。据今日实物看来,宋、明时期仿古风之盛行,凤鸟尊作为崇古情怀之具体念想,便开始普遍用于各种礼仪陈设当中,为皇家贵族以及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到了明清,凤鸟尊又成为一种吉祥的摆设,广泛陈设于书斋厅堂当中。天鸡尊的造型未见于商周青铜器,最早为洛阳宋墓出土为例,作鸟负尊形,应为宋代对于《周礼》中鸡彝、鸟彝的想象。据今日实物看来,宋、明时期仿古风之盛行,天鸡尊作为崇古情怀之具体念想,才为皇家贵族以及文人士大夫所推崇,而制作流行开来。天鸡是瑞兽,天鸡负尊或天鸡负瓶的图案为进宝意,同时,天鸡作为吉祥物,其作用之一就是避邪,它同时也是英雄勇武的象征。传说天鸡为神鸡,居于东南桃都山,又传居东海岱舆山扶桑树上,率天下之鸡报晓。此件作品极富上古青铜鼎器雄厚气息,通体色泽沉郁朴拙,器表平滑,包浆滋润,以错金银工艺装饰,嵌饰手法老练,大器已成而锋芒不露。整器无论是从器形还是工艺的角度上讲,这都是一件同时代无出其右的顶级作品。参阅:1.《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纪艺术的仿古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华民国九十二年,页,图III-59。2.《颂斋吉金图录》,台联国风出版社,,页,。3.《故宫文物月刊》,中华民国七十二年十月,第一卷第七期,页63。
LOT号:4清康熙铜漆金阿若憍陈如尊者像
尺寸:高29.5cm
估价:RMB ,-,
落槌价:CNY,
来源:法国藏家旧藏说明:清代宫廷造佛像,康熙王朝实为其嚆失。史料记载,康熙三十六年(年),清廷于中正殿设立专门管理宫中藏传佛教事务的机构“中正殿念经处”,并负责造办佛像,此为康熙宫廷最早开展造像的唯一可靠记载。然而,由于史料记载不足,实物遗存稀少,目前我们对康熙宫廷造像的风格来源及其流变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康熙宫廷造像艺术的真实面貌亟待新的史料和实物的发现予以揭示。此件铜漆金铜阿若憍陈如尊者像,是一尊极为写实且带有浓重的清康熙宫廷风格的造像,为我们探讨康熙宫廷造像风格的来源与组合元素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视角。阿若憍陈如,又称阿若憍陈如、阿若拘邻、憍陈那、阿若憍怜、居邻、居伦。意译为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际、知本际。梵名Kau??inya。佛陀于鹿野苑初转佛法时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位于五百罗汉之首。据《增一阿含经·弟子品》载,憍陈如为佛陀声闻弟子之一,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谛者。又据《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载,悉达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憍陈如与另外四人受净饭王之命亲侍苦行之太子,后见太子废苦行,遂与其他四人离去,至释尊成道始受教化。其后事迹不详另佛所行赞转法轮品(大四·三○中):“以彼知法故,名阿若憍怜;于佛弟子中,最先第一悟。”此像即是表现的五百罗汉之首阿若憍陈如尊者,所以显现的是比丘形象和装束的特征。它的材质是宫廷造像惯用的合金铜,铜质细密,铸胎厚重,分量十足。尊者全身显得修长而精瘦,身躯微微左倾,背部微偻,手臂搭于两股,拇指轻捻食指,跣足全跌迦而坐,造型姿势明显异于一般弟子造像。秃顶披发,头现肉髻,额头皱纹起伏自然,五官刻画清晰明朗,面目慈善和蔼,平易近人,显博学善思之相。蚕眉饱满,与直挺的鼻梁连为一体,鼻头宽厚,杏目微启,颧骨较高,八字胡须及颚下三绺曲髯自然下垂。身着交领长衫,衣着样式及衣纹处理手法简练而精道,尤其袖口及身前之衣褶,简繁相宜,完全显露出躯体和骨骼的起伏与变化,极现刀法之利落流畅。领口、袖口及衣摆均錾刻精美的缠枝花卉纹,细节之处可鉴精工。手部、足部、首部无遮挡处均予以漆金,金水多已斑驳,亦为清康熙宫廷造像“鎏肉不鎏衣”之常见泥金手法。通身包浆厚润,显现以蟹壳青为底色,墨晕其上,黑漆古韵,香火传承,斑驳氤氲有如云霞,令人遐思其悠悠岁月里沐浴皇家香火熏染的辉煌历史。在传世的尊者造像中,阿若憍陈如尊者像极为少见,翻阅海内外公司资料,本件作品是为其中工艺最为精湛,品相最佳者,匠师携以虔诚之心,籍之纯熟之功,将尊者宽仁博识,教化众生,“悟性第一”之神态、动态刻画的淋漓尽致,令人观之便觉清心安然,实为收藏、供养传承之佳品。旧配木质器座
LOT号:5清早期封氏风格竹根雕东方朔像
尺寸:高18.5cm
估价:RMB ,-,
落槌价:CNY,
展览:“竹缘匠心—明清嘉定竹刻珍藏展”,嘉定博物馆、嘉定区竹刻协会、嘉定区收藏协会联合主办,年5月18日-6月17日。说明:竹文化源远流长、博大浩瀚。据考古学发现和古文献记载,远在甲骨文之前,聪明的南方先民已在竹片上刻纹记事。不过,至今所记载的文献或者尚存的遗物,几乎都是用竹身制作加工而成,泛称竹雕或竹刻。竹根雕是竹刻家族中的一个支脉,它是以生长在泥底下的竹根为原料雕刻加工而成的手工艺术品,具有独特自然的制作工艺,质朴高雅的审美特征,更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常作为高级礼品馈赠,供人赏玩。据目前史料分析,竹根雕艺术最先出现于南齐,《南齐书—明僧绍传》中,曾有齐高祖赠竹如意(如意笋箨寇)给明僧绍的记载。然而,竹根雕真正兴盛时期是在明末清初,清代竹雕工艺达到鼎盛时期,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在造型设计,构图纹饰上大多不为陈规所束,表现出一种优美雅致、超乎凡俗的格调,使作品在灵动中富有变化,有一种自然高逸的雅韵,他们以非凡的智慧,把雕刻工艺推向了空前的鼎盛,为后人遗留下来的大美,绽放出熠熠夺目的光辉。此件清早期竹雕东方朔像,取大块厚实竹根雕制,竹根选材饱满缜密,久经摹玩传承,通体呈栗壳色,莹洁温润。相身上敛下广,身躯欹仄一侧,就竹根之形势而定其姿态。东方朔宽额丰颊,茂髯披胸,丝丝分明;束发岸帻,广袍长袖,坦胸露乳,腰系绅带,衣纹流畅写实,足履方口官靴。右手持折枝蟠桃,左臂放垂于山石;背后腰际携有灵芝并长颈葫芦,身倚山石而坐。山石以竹盘根凿镂穴窟而成,留其竹钉斑节为石理,如此一来天然石椅之状,自是表露无遗。竹,木,牙,乃至书画等艺术品中,东方朔作为艺术表现题材的作品颇为多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非常经典的人物造型。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东方朔偷桃,典故出自《古小说钩沈·汉武故事》,相传文人东方朔是西汉武帝的侍郎官,常以滑稽的言语,寓讽谏之意,使武帝做出正确的判断。尤以东方朔三度偷取西王母的仙桃,使东方朔视为长生不死的仙人,相传有一日,东方朔在天上恰逢西王母蟠桃盛会,偷吃蟠桃被擒,然因东方朔言语诙谐,不为所责,反而深得西王母赏识,并赐琼浆玉液畅饮而归。由此,后世帝王寿辰,常藉东方朔之典故作为“寿星”形象,寓意长寿,“东方朔偷桃”题材便成为具有喜感和吉庆长寿的一种良好祝愿。此件清早期的竹根雕东方朔像虽无款识,疑出自清早期封氏兄弟之手。金坚斋《竹人录》:“吾疁竹根人物盛于封氏,而精于义侯。其摹拟梵僧佛像,奇踪异状,诡怪离奇,见者毛髮竦立。……其衣纹飘缈,态度悠闲。独以铦刀,运腕如风,遂成绝技,斯又神矣。”见一例清早期的东方朔偷桃像,展览并出版于《尚象成形》,台北历史博物馆,年,页15。是件作品人物开脸,衣饰纹理特征,底座以及折枝寿桃的处理方式均极为相似,可做赏鉴。王世襄先生六十年代购于东华门宝润成的一件“清竹根雕采药老人”与本品雕刻手法极为相似,尤其作品的皮壳、背部衣纹的处理,与本品如出一辙,金西厓先生如此品评该件作品“长髯一叟……其艺术造诣,实可与封锡禄抗衡也”,见王世襄著,《自珍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页-,编号5.5.《刻竹小言》,金西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页-。翦淞阁黄玄龙先生所著《竹器—嘉定竹刻海外遗珍》,收录两件封氏风格的作品,与本品多有相同之处,“清早期·东方朔竹造像”及“清早期·东方朔捧桃竹造像”,可做赏析参阅。本品曾作为封底作品,著录于《竹缘匠心—明清嘉定竹刻珍藏展》,上海书画出版社,年,页82-83。同为本书所载页92,页99,两件清早期的竹雕东方朔像及南极仙翁像,与本品风格多有类似之处。整器采用圆雕技法,刀法精炼,造型设势,绰裕自如,绝无受竹材约束之憾;姿容刻划精绝,传神写照,将东方朔折桃而归,适逢佳境,驻足少憩之景,以及人物的内心表情和仪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妙趣横生,透出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灵性,状写入微、神韵准确、传神,趣味盎然,增强了圆雕浮雕的艺术效果,反映了竹刻圆雕高超的工艺水准,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欣赏价值。
LOT号:6清雍正/乾隆青花矾红海水云龙赶珠纹高罐(一对)
尺寸:高53cm
估价:RMB 1,,-2,,
落槌价:CNY2,,
来源:史蒂芬·琼肯三世(StephenJunkuncIII)旧藏说明:在中国艺术品收藏界,仅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名字能够使人立刻联想到那些精美绝伦的不世之珍,史蒂芬·琼肯三世便是其中之一。史蒂芬·琼肯三世(5-)于二十世纪中叶开启鉴赏之路,尽寻千古,集成大宗,其中大部分藏珍均购自当时美国及英国最为知名的古董商。在高峰时期,其藏品数量一度高达两千件有余,其中包括了瓷器、玉器、青铜器、书画和佛教造像,藏宝聚珍。惜若沧海之遗珠,广如浩瀚之星云,为后世缔造了一个璀璨卓然的收藏传奇。资料显示本件拍品曾在年由美国收藏管理协会主办,MR.S.S.CARVALHO主持的中国古董竞卖会上展出,由此可知本品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便已流出海外。1年代初期,琼肯先生的中国艺术品收藏达到了高峰,他在位于伊利诺伊州奥克帕克的宅邸打造了一个博物馆级别的地下避难所,用以保存这些珍。年,芝加哥论坛报为他做了一篇报导,报纸插图之中琼肯先生正赏鉴一件瓷器,此件瓷器便为本件拍品之一。此对青花矾红海水云龙赶珠纹高罐,直口溜肩,长弧腹下收,至底渐撇,底承圈足,口沿之上置出沿将军盖,造型秀美,亭亭玉立之中透露出端庄典雅之气。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质润泽无匹,釉色如瓷似玉。圈足露胎,胎体细白坚致,修足工整。通体以青花矾红工艺装饰,盖钮矾红彩绘寿字纹,琼顶饰连续的“卍”字纹一周,盖面绘五只红蝠翻飞,姿态各异,灵动纤巧,其间衬以“壬”字云纹,可寓意“洪福齐天”、“福寿万代”、“五福捧寿”之意。器身足胫处绘青花留白海水纹,波涛翻滚,汹涌澎湃,海水之上,苍龙于云雾之中戏耍龙珠,龙体健硕粗壮,双角锋利,龙须飘逸,双目圆睁,鳞片毕现,鬃发背鳍工整细腻,丝丝分明,寓静于动,似欲跃然而出,气势逼人,周围衬以火云纹及各式祥云纹。陶瓷以青花配矾红,似肇始明宣德一朝。此工艺于晚明复现,但在清代御瓷中并不多见,其原因之一,或许是高温烧好釉下青花瓷后,还须在釉上用矾红彩绘,再重新入窖二次低温烧成,工艺较为复杂,也增加了制作成本和风险。翻阅海内外公私收藏资料,与本品造型、红彩工艺以及花纹类似者似未见着录。仅在香港佳士得年秋季拍卖会售出一件意大利罗马GoffiCarboni家族珍藏的“清乾隆·青花矾红云龙赶珠纹橄榄瓶”佚盖,拍品号,与本品相同。另耿宝昌先生著《明清瓷器鉴定》第页,图,乾隆器型示意图之9,与拍品器型相同,仅盖钮不同。此种龙纹的绘画风格可参照纽约佳士得5年3月30日拍卖一件雍正款矾红龙纹长颈瓶,拍品编号,该件拍品后收录于《清玩雅集廿周年庆收藏展》,台北,年,图录编号70。本品似为唯一,但与其它明清御瓷密切相关。参看两例乾隆款青花矾红彩海水云龙纹器物,一为如意耳扁壶,曾经香港石门堂收藏,两度售于香港苏富比,年4月27/28日,编号,及年10月7日,编号,又曾展览于《QingPorcelainfromaPrivateCollection》,Eskenazi,伦敦,年,编号17(图二)。另一为大盘,清宫旧藏,现存南京博物院,录于《清瓷萃珍:清代康雍乾官窖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港,年,编号81。此对作品器型硕大而胎体细薄,非一般工匠所能企及,其青花发色幽蓝,沉静典雅,矾红彩亮丽纯正,色彩对比和谐悦目,画艺高超,笔触细腻写实,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将祥云间腾跃的巨龙描绘得极为威武生动,很好地体现了飞龙在天的皇家威仪,经历数百载,海外辗转而归,依然成对保存,丰采依旧。
LOT号:7清乾隆窑变釉胆瓶
尺寸:高47cm
估价:RMB ,-1,,
落槌价:CNY1,,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记录:苏富比,年12月5日,编号。伦敦邦瀚斯,年11月10日,编号。说明:此瓶直口,颈长且细,溜肩,肩以下渐丰满,鼓腹下沉,圈足外撇,造型俊雅秀逸,线条柔美,较之同时代作品,颈部更为挺立超拔,线条更为细腻流畅,充满上冲的动感。名曰胆瓶。民国许之衡之《饮流斋说瓷》中叙述:“胆瓶,胆瓶形如悬胆,口径直下腹征椭圆形式,有大有小,古时铜瓶此式尤盛行,瓷制以乾隆为多”。瓶身内外通体施窑变釉,釉面莹润光洁并带有小晶亮点,色泽妍丽浓烈,纯洁匀净,口沿红、蓝二彩斑斓交融。足内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印章款,再罩以米汤状酱釉。此器为乾隆朝窑变釉经典代表之作,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雍正祭红胆瓶极为相似,当为乾隆早期之作品,见《故宫清瓷图录·康熙窑雍正窑》,国立故宫博物院编,日本学习研究社出版,年,图。另见两例,为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南京博物院现藏的清乾隆时期窑变釉瓶,器形相似,仅釉色存在差异。著录于《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年,页、《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下)》,北京出版社,年,页,图香港苏富比于年4月8日,售出一件“清乾隆·窑变釉长颈胆瓶”,两者尺寸、造型均相同,仅釉色之差异,是件作品呈现以天蓝色为主色调,可做对比赏鉴。窑变釉为雍正时期创烧的仿宋代钧釉品种,据雍正十年《江西通志》载,雍正帝致力仿钧,制新釉多于九种,《唐英瓷务年谱长编》中记载,唐英于雍正七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荛圃调查钧窑器釉料配制方法”,成功烧制出这一品种,并多次奉命烧造,足见雍正皇帝对窑变釉的偏爱。一直到乾隆朝技艺更加精美,乾隆喜爱古形故多为仿古器,窑变釉的出窑更是令人惊喜。总体而言,此器器型修长而不失稳重,釉色深沉大气,釉色的变化明显器身红釉稍显深浅不一,微小开片如冻结之冰面,唯美而深邃,堪为乾隆窑变釉之经典作品。参阅:1.《故宫清瓷图录·康熙窑雍正窑》,国立故宫博物院编,日本学习研究社出版,年,图。2.《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年,页。3.《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下)》,北京出版社,年,页,图。4.香港苏富比,年4月8日,编号,成交价HKD3,,。
LOT号:8清乾隆黄玉雕三螭纹盖瓶
尺寸:净高16cm
估价:RMB ,-,
落槌价:CNY,
说明:此件盖瓶,选料珍罕,以黄玉为之,色泽甘黄纯美,局部带有糖色,质地呈半透明状,葆光内蕴,其材质之良,更胜羊脂玉。明清宫廷的仿古玉器中黄玉所见甚少,物以稀为贵,可与羊脂白玉相媲美。东汉文学家王逸在其著作《玉论》中赞玉之色为:“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截脂,墨如纯漆,谓之玉符,而青玉独无说焉,今青白者常有,黑色时有,而黄赤者绝无。”黄玉之珍贵,可见一斑。魏文帝曹丕有《与钟大理书》说:“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以“蒸栗”比拟黄玉品色;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说,“黄玉如粟者为贵,谓之甘黄”;明末学者高濂在《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论古玉器》提到:“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以黄为中色,且不易得,以白为偏色,时以有之故耳。今人贱黄而贵白,以见少也。”古代五行以中为黄:黄色在中央,也是大地之色,故称“中色”;因此其认为:“蒸栗色佳,焦黄为下,甘青色如新柳,近亦无之。”由此可知,黄玉有过傲视羊脂玉之历史典故,本品即为代表。此瓶盘口,上压龚盖,盖钮雕作莲蓬之形,束颈较长,折肩,长弧腹,器底浅挖以为足。通体以浮雕技法装饰云龙纹,颈部饰一条螭龙环绕一周,下腹部每面各雕小螭龙攀爬,似力争上游,周围衬以祥云缭绕,所雕螭龙双目圆睁,双角上翘,宽吻阔鼻,龙身矫健韧劲,四足踞地有力,花尾细长翻卷,吞云吐雾,颇具祥瑞之气。瓶侧祥云升腾,直至肩部,为光素的器身增添变化之美。余部大面积留白,以彰显材质之美。乍看之下,纹饰似是简单设计,其实涵义丰富,瓶颈祥龙,比喻皇帝,配合构图,展示天子无上圣威,而瓶胫螭龙迎云而上,穿越波涛,似力争上游,继承帝位,拥皇权、耀天威。整器造型重视平衡感,又富有韵律,中正庄严又不落俗套,色泽沉郁朴拙,包浆滋润,雕工精道,纹饰如聚万古洪荒之精气,意境幽玄,颇具古拙之意趣,在拟古雄厚气息的同时,切合当时品味,融入清代宫廷富丽典雅的风貌,以硕大黄玉制成螭龙盖瓶,非宫廷皇室御用,不可纳其工本,寓意吉祥。当是一件难得的清乾隆时期御用品质的文房佳作。玉雕虽然每件均独一无二,类似者可比较两件清宫旧藏盖瓶,其一“清乾隆·黄玉婴戏螭龙瓶”,是件作品之造型、工艺、玉质与本品均相类似,唯题材不同,载于《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10》,安徽美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年,页59,图32。其二“清乾隆·黄玉双耳三螭瓶”,尺寸造型与本品相类,唯工艺不及本品圆拙,显玲珑隽秀之气,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9年,页21,图15。再见一例为北京保利八周年春季拍卖,一件无盖的“清乾隆·黄玉雕三螭龙纹扁瓶”以RMB5,,高价售出。另可赏鉴一件赵从衍(-年)先生旧藏的清乾隆时期的黄玉双联瓶,出版于《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香港,年,图版。参阅:1.《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10》,安徽美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年,页59,图32。2.《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9年,页21,图15。3.香港苏富比,年4月3日,编号,成交价HKD16,,。4.《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香港,年,图版。5.北京保利,年6月4日,编号,成交价RMB5,,。
LOT号:9清青田翡翠山炮石雕丝绸之路摆件
尺寸:长33cm;高19cm
估价:RMB ,-,
落槌价:CNY,
说明:山子,古人谓之假山,是文人书房中常见之雅设,多以山水画为据,使突兀嶙峋之画面跃然成体,秀丽于书案之前,使人观之如山,有如神游妙境,其纹常集山水、草木、茅舍、亭台、楼阁、人物、花卉诸品于一体,构图唯美,意境深远,时而壮阔雄伟,时而幽僻灵秀。“玉山子”为两宋时期出现之特殊玉品,《宋史·礼乐志》“宴飨”条云:“(真宗)诏辅臣观粟于后苑御山子。”记叙真宗皇帝与群臣观赏御廷中之石假山之事,事后君臣造词作诗以资留念,后玉工受此启发,将整块璞玉精雕细作,使其形如山状,始做“玉山子”。此件作品便为清代山子器物之典范,以青田山炮石为材雕琢而成,石色翠绿,质地微冻,肌理明显,形体硕大,依其形而治其艺。正面雕琢“张骞出塞”之场景,古松参天,草木丰茂,山石叠嶂,陡峭凹凸,屋舍隐现,驼铃阵阵,自漠入关,恰遇绿荫,清泉潺潺,於热於凉,皆得其乐。背面略师斧凿,以石之自然纹理示人,简洁却能浩翰无际,让人联想出“大漠孤烟直”之情景。“提倡画意”是玉雕山子表现主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之一,其表现内容及手法与图画相似,尤其在制作玉石山子这一类器物时,将中国山水画精髓融入其中,写实写意相结合,如同画家追求笔墨情趣一般,正所谓“尺山存水”。正如此作,山子前后景致相连贯,衔接自然,又对比鲜明,正符合山水画的意境美。隐居山炮亿万年,一朝开采惊人间。原来国石非凡品,女娲不忍作补天。众所周知,青田石因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内而得名,为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与巴林石、寿山石和昌化石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石”。然青田石习见者为深黄、浅褐、淡黄之色,殊不知青田奇石多达十几种颜色,且其中包含了多种名贵玉石,讲其可比和田颠玉并不为过,其中青田山炮石便为其中之一。青田山炮石,产自青田汤垟乡山炮村,离乡驻地汤垟西南五点四公里,地处海拔八百米高山背。从汤咩到此经过三个山头,每个山头鼓起似泡,得名“山炮”,山民惯用“山泡”称之。此种石色似翡翠,十分艳丽,又称翡翠青田,其质细微冻。性坚而脆,肌理有许多白色麻点、黄色斑纹和硬砂块,多裂纹,纯净者难得。大体量者更为罕见。因其产量极为有限,至今矿脉已开采殆尽,矿脉已封,如今只能看到零星的民间存石。类似本拍品如此硕大,且雕工精湛、石色纯正者,实为难得,极具收藏价值。此件青田翡翠山炮绿雕丝绸之路摆件,工艺繁杂,匠者独具匠心,将传统圆雕、镂雕及阴刻等各种工艺结合运用,惜其材而尊其形,巧借山炮石自然形态纹理,治琢于大处下手,小处收拾,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极富立体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叠叠山峦、大漠戈壁之中。玉石有形而无语,治艺无形而意深,除缅怀古之丝绸之路文明之时,也道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美不胜收。配有木质镂雕山石器座,与主体物相得益彰。
LOT号:1清乾隆白地轧道矾红彩苍龙赶珠纹碗(一对)
尺寸:高4.8cm;直径9.3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估价:RMB 1,,-1,,
落槌价:CNY1,,
来源:法国巴黎藏家旧藏。说明:本品直口,弧腹下敛,自然形成卧足。内壁及底施白釉,釉质莹润如玉。外壁于白彩上以轧道工艺装饰汹涌的海水波涛纹,其上绘矾红彩云龙戏珠图案,二龙神采奕奕地奔走于火焰间,绘工细腻而娴熟,毫无犹豫随意之笔,于细节处彰显御窑风范。碗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轧道工艺是乾隆朝著名督陶官唐英创制的一种瓷器装饰技法,即在色地上以尖状工具剔划出花卉图案,再于其上作各种装饰。此技法做工繁琐,极耗人力物力,向为乾隆朝官窑器的精细之作。本品釉色纯美,外壁红白二色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绘工、刻工均无可挑剔,并饰以繁缛的轧道工艺,其华贵的宫廷气息扑面而来。如此色彩艳丽、纹样繁复的精细之作,当甚为乾隆帝所喜。此一品种自乾隆一朝创烧,后世各朝虽有仿烧,却不及乾隆风采,无出其右者。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嘉庆·白地轧道矾红彩云龙纹碗”与本品口径相同,但下腹部略宽,故器型不及本品精巧、精神。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杂彩釉·素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香港)有限公司,9年,页38,图33。同类品亦可见原玫茵堂收藏,载于《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年,卷4,编号,后售于北京保利年12月18日,编号。此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例,录于《故宫珍藏康雍乾瓷器图录》,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页,图13。及南京博物院藏品,出版于《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年,页。亦有如本品内施白釉,而口沿描金,并绘明式龙纹杯,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清康雍乾名瓷》页,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年。乾隆一生对品茗情有独钟,于各处行宫兴建茶舍,更御题茶诗文无数。在茶事中,高宗以帝王之尊,倍求精工,重视茶宴的排场,对茶具的制作也是极其讲究。清朝沿袭明代泡茶习俗,茶碗作为当时的重要茶器,在乾隆御瓷中地位极高,其精致程度前所未有,今有幸得此粉彩白地轧道云龙矾红纹盖碗一对,可亲睹乾隆本朝粉彩轧道工艺之绝妙,传世稀珍,且成对出现,更是难得。参阅: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杂彩釉·素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香港)有限公司,9年,页38,图33。2.《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年,卷4,编号。3.《故宫珍藏康雍乾瓷器图录》,紫禁城出版社、两木出版社,,页,图13。4.《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年,页。5.《清康雍乾名瓷》,台北故宫博物院,年,页,图。
LOT号:明钧窑月白釉甪端香薰
尺寸:净高7.4cm
估价:RMB ,-,
落槌价:CNY,
来源:日本藏家旧藏。说明:焚香与烹茶、插花、抚琴并列为文人四艺,颇受文人所推崇。造型各异、文饰典雅的香熏炉,则历朝历代从皇帝到文人雅士无不喜好陈设在厅堂或书房案头,以营造怡性逸情的高雅意镜。香熏也就成了文房内装饰或把玩之物,读书时,焚上一炷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抚琴时烟香袅袅,仿佛与琴音纠缠在一起绕梁不去。宋代画家马远在其所绘《西园雅集图》中题到“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调弦抚琴,清香一主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以为聚?确乎是书香难分了。”“静者心香妙,飘然思不群”的意境,需要何物来创造,熏炉香气想必就是这意境下的媒触。从某种意义上说,香熏与香的组合共同熏染出中华民族内敛与清淡无为的民族心理和含蓄自然、超然物外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经常取各种瑞兽形象制成香熏。甪端,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兽,头生一角是其最大特征。沈约在《宋书·符瑞志》曰:“甪端日行万八千里,又晓四夷之语,圣主在位明达方外幽远,则奉书而至。耶律楚材谓为旌星之精灵,异如鬼神。”甪端是识贤聪慧的神兽,以甪端护卫在侧,显示皇帝为有道明君,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事,做到八方归顺,四海来朝。故甪端崇拜在明清两代均为皇家所重视,内府专置有司负责制造事宜,以供内廷之用。关于甪端之「甪」,还有一个与秦始皇有关的神话传说:秦始皇喜欢驯养异禽怪兽,在咸阳郊外围地千亩,筑「禽兽园」收罗珍禽异兽。一日,「禽兽园」一头硕大的野牛临产,竟然生下一对独角怪兽,一雄一雌。秦皇见到这对从未见过的怪兽,甚喜。问:「此兽何名?」园官忙答:「角端。」秦始皇问:「何取此名?」园官解说:「此兽为独角,端生头顶中央,不偏不倚,故名角端。」秦始皇说:「角端之名尚欠。朕赐它名甪端。」角字字头形似双角,指的是双角兽之角;甪字字头形似独角,指的是独角兽之角。传世品中,以甪端为题材的香薰比比皆是,然其中多以金、石为材雕铸而成,瓷制品极少,而本品为明代钧窑制器,更为凤毛麟角,或为一花独放之孤品。另一方面,钧窑以“夕阳紫翠忽成岚”的釉色列入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制品多为水洗、炉、盘、碗之类,而文人所用之香薰,极为鲜见,其以甪端为形的作品,至今只发现本拍品一件。此作品造型玲珑袖珍,文雅之至,甪端驻地而立,头呈仰视,盆口大张,吐舌露齿,锯齿状牙齿排列细密,如意形隆鼻,双目圆睁,额头鼓凸,双儿竖立,独角尖锐,弯曲似弓,颈系铃铛,身躯健硕有力,骨骼肌肉感极强,背部脊椎作连珠突起状,尾巴作扇形自然下垂,颈部鬃毛、皮肤褶皱均交代简练到位,四肢及胸腹部有凸棱卷云纹饰,以增加整器之动感。通体遍施钧釉,底足显淡黄色护胎釉,所施月白釉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釉色宁谧恬淡,流光含韵,器身有凸起处因施釉中的流釉现象而呈酱褐色,使得造型轮廓鲜明,颇有天然装饰意味。钧窑被誉为“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艳丽莫测的窑变闻名于世,普通钧窑器物窑工无法掌握出窑时的釉色,从而产生五彩斑斓的窑变效果。然而类似本品施月白釉的钧窑器物釉色均匀,需要窑工掌握高超的温度技巧方可不出现窑变现象,因此月白釉的钧窑器物比普通窑变钧窑更加难以烧造。是件明代钧窑甪端香薰,小器大做,釉质之温柔婉约与器型的刚健硬朗合二为一,别见一番古朴温雅之风韵,经数百年朝代更叠春去冬来依旧洗练如初,令人观之使人心怡气爽。焚香一支,炉香袅袅,青烟冉冉,既馨且逸,使人沈静遐想在万千世界之中,体会儒释道的精神内涵,追求真善之美,实乃斋室佳伴也。旧配双层供盒,盒外贴有多处日本藏家旧藏纸笺,并落有“匋啸”朱印,“机原家藏”白印款识。
LOT号:清乾隆御制瓷胎剔红开光粉彩花鸟纹双联瓶
尺寸:高18.4cm
估价:RMB 3,,-5,,
落槌价:5,,
说明:本品器型扁圆,以前后两只微微错开、相同尺寸之瓶体相连。瓶身近似抱月瓶之形状,微唇口、长直颈、圆腹,方胜式矮足,颇富巧思。颈部、腹侧及两瓶交错出现半月形开光处,均在坚细洁白的瓷胎上髹朱漆百道剔刻纹饰,颈腹部饰缠枝宝相花卉纹,两面开光内以细密的菱花锦纹为地,分别压雕楷书诗文“鹤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芦苇才色翠,轻鸥下江烟”,并落“乾隆”、“御笔”款识。器底髹以光亮黑漆。瓶体腹部圆形开光内皆以细润的白釉为地,一面以粉彩描绘松鹤延年图,笔触自然轻灵,格调清新雅丽,写实鲜活。画面中绿草茵茵,古松参天,傲然挺拔,繁茂如华,松针似团,寿石叠嶂,梅花盛放,群鹤栖居,悠然自得,画面意境幽远,颇具清旷情趣。不禁使人想到唐代诗人王维“谷静泉欲响,松高枝转疏”的诗句。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粉彩木纹釉地松鹤图笔筒”与本品画意相类,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9年,页,图。另一面以墨彩装饰飞鸣宿食图,塘畔四只芦雁或飞降、或鸣叫、或觅食、或栖息于水渚旁的芦花丛之下。画笔苍劲有力,墨彩为主,辅以矾红点缀,绿彩渲染使整个画面淡雅空灵,气韵回转,细腻传神,又生动灵活,深得国画绘画技法之精髓,不仅技巧高超,布局疏密有致,有条不紊,且意韵恬淡素雅,犹如一副清初四王的水墨山水画,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有清一代,皇室于雍正五年()降旨颁发“内廷恭造式样”,指示宫廷文物必须与宫廷外生产制作的“外造之气”有所区别,确立以“精、细、雅、秀”作为皇家的艺术标准,以建立一个专属于宫廷的风格样式。时至乾隆一朝,宫廷制器与吉庆装饰题材的运用已臻化境,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并不惜工本,诸如青绿山水、赭墨山水,或是如本品之松龄鹤寿、飞鸣宿食雁等,此类具有吉祥意味,又有文人雅趣,并足以彰显帝王、皇室品味的装饰母题,就在皇家用器上大量使用,本品便为其中之典型器。瓷器加漆工艺素来备受推崇,但其数量却如凤毛麟角,这是因为在陶瓷器表施漆极为困难,不仅会令成本飙升,连制作时间也会大为增加。由于每层漆料极薄,而漆层要有一定的厚度,方能雕琢如本拍品般的多层纹饰,故其工序极为耗时。瓷漆结合的作品少之又少,加上极易破损或脱落,所以完好无缺的传世品屈指可数。现存存最早的白瓷髹漆艺术品之一是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元代阿弥佗佛坐像。这尊造型优美的佛像曾于纽约佳士得2年《TreasuresfromAncientBeijing》专题展中亮相(展品7),并选载于图录封面。后来者惟有清代良匠曾锐意将此工艺发扬光大。在康熙皇帝大力推动之下,瓷器加漆的工艺再度兴起,但这类传世品寥寥可数,有一部分饰以黑漆嵌螺钿。其中一例康熙笔筒于年6月8日经伦敦佳士得拍出(拍品号),并于年3月25日纽约佳士得“普孟斐文房清玩珍藏”专拍中再度拍出(拍品号)。另外,EdwardF.Strange所著《ChineseLacquer》(伦敦:)图版XXI亦载录了一件清乾隆(公元至年)剔红瓷瓶。于年3月26日,纽约佳士得亦售出一件清道光(公元至年)画珐琅瓷瓶(拍品号),其瓶颈亦饰以剔红图案。但相比之下,瓷胎雕漆无疑难度最大。此件清乾隆时期的双联瓶,整器品相卓绝,并糅合了炉火纯青的釉上彩绘及剔红工艺。剔漆刀法娴熟,灵活多变,锋芒毕露,菱花锦纹繁密交迭,刀法之精细,漆质之红艳,漆层之厚重,表现力之强,令人赞叹不已,时代特征极为鲜明。瓶身正反两面圆形开光,一面色彩亮丽清新,一面柔和淡雅,相映成趣。而整器所饰的粉彩图景与繁复的雕漆工艺又交相辉映,亦可谓苦心孤诣,诚属难得一见的重器,当为鉴藏家所重。旧配木盒及器座。
LOT号:清乾隆仿官釉六方贯耳瓶
尺寸:净高30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估价:RMB 1,,-2,,
流拍
来源:日本藏家旧藏。记录:1.香港佳士得,年11月30日,编号。2.中国嘉德,年5月18日,编号。说明:官窑为宋器之精粹,千百年来以古朴典雅之气质折服无数钦慕者,清代官窑自雍乾之始历来有崇古摹古风尚,雍正六年唐英至景德镇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历次诏令景德镇督陶官唐英仿造历代名瓷。因而这一时期的仿造水平很高,所仿宋代五大名窑以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等朝瓷器,在釉色、胎质、造型、纹饰方面多已达到理想境界。所仿制的宋代官窑釉釉质莹润凝厚,有粉青、天青、灰白、灰青等色釉,釉面或有冰裂纹或无片纹,其纹呈白色或铁色。完美再现了宋官窑釉色的纯美凝练。这种对单色釉产品热衷,不仅体现了我国的传统审美趣味,并且也对当今的瓷器鉴赏产生了重要影响。六方贯耳瓶为清代官窑经典陈设器,始于雍正朝,乾隆朝继承并发扬光大。其品种除单色釉外,亦见有青花者。此件清乾隆仿官釉六方贯耳瓶,借鉴青铜器,造型端庄古雅,制作考究,为乾隆朝仿宋官窑的杰出代表作品。此瓶呈六方形,因不能直接拉坯而成,故工艺复杂,成形不易。器撇口,束颈,折肩,弧腹,台阶式圈足,颈两侧饰贯耳,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方款。造型方正,外形敦实,线条洗练,尊贵端庄。整器别致精巧,器身满施官窑釉,精致隽秀,釉色肥润失透,器身光素不事雕饰,细密的冰裂纹,富有天然韵致,尤显温婉尔雅,釉色与造型搭配得宜,自然淳厚却不失典雅的文人气质,釉面光洁莹润,釉水于线条起伏处流淌积聚,极富玻璃质感,色泽淡雅娇嫩、莹润如玉,极见匀净雅靓之致,灵秀典雅,腴润如脂,呈现出宋代官窑酥润含蓄之美,古意盎然,端凝典雅。此式造型清宫旧称为“双管六方瓶”,最早见于雍正御窑,凝聚了雍正帝超乎常人的审美品味,是清宫诸项艺术品步入巅峰时代的见证,榷陶者深谙釉色与造型的搭配之道,针对不同器型配以相应釉色。与本器造型较为接近的拍品,曾于年春季在纽约苏富比以万人民币的价格拍出。另见一例为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粉彩梅雀图六方瓶”,属本造型之彩瓷,可做赏鉴,载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年,页,图88。本品工料精细,手感适中,以仿官釉淡恬之柔美配饰六方硬朗之造型,实收刚柔相济之妙,独具匠心,有如天作之合,相得益彰,既衬托出造型古朴端庄,又彰显出釉色柔润典雅。品格超群,于穆穆之中透出对宋人雅器之无限钦慕,表现出师古不拟古的艺术追求,诚为乾隆仿官瓷器的翘楚之作,殊为难得,颇值珍藏。配木座日本包装。参阅:1.纽约苏富比,年3月23日,编号,Lot,成交价USD,。2.香港苏富比,2年5月2日,编号,“清乾隆茶叶末釉贯耳六方瓶”。3.《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年,页,图50。4.《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年,页,图。5.《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年,页。6.《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上)》,辽宁画报,年,页,图3。7.《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年,页,图88。
LOT号:1清乾隆紫地洋彩螭龙捧仙芝双兽耳撇口瓶
尺寸:高31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估价:RMB 1,,-2,,
落槌价:CNY1,,
说明:乾隆时期御窑瓷艺精进,集历代名窑良器之精粹,借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勇于创新,以瓷为胎,敷设彩釉,借鉴西洋,遂成洋彩。作品尊贵秀雅,装饰雍容华贵,造型精美,让人叹为观止,诚如寂员叟在《陶雅》中所说:“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本品为典型的宫廷御用陈设瓷之精品,存世珍罕,堪称乾隆彩瓷之翘楚。此件清乾隆时期的紫地洋彩螭龙捧仙芝双兽耳撇口瓶,器型端庄典雅,于华丽中深富隽永秀美,喇叭口,长粗颈,制作精美,通体以淡紫色釉为地,釉色匀净明丽,外壁自口沿向下依次为花卉纹、蕉叶纹、黄地卍字纹、双螭龙衔瑞芝纹、莲瓣纹、朵花纹,以墨彩勾勒纹饰轮廓,红、黄、蓝、绿等色彩交错绘制,彩料研亮,设色丰富,气息富贵华丽。颈部双兽耳、口沿处及黄地卍字纹周围均以金彩描绘,熠熠生辉,更显富丽堂皇之姿。内壁及器底均施松石绿地釉,釉面光洁莹闰。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红彩篆书款。此件作品纹饰与颜料运用技法诸多方面凸显出典型洋彩之特征,绘画技法摹仿西洋光影画法,注重枝叶的明暗表现和花朵花瓣的立体层次,颈部和腹部多处使用洋彩特有的圆状光点装饰,侧视隐隐隆起,富有立体感。所见此时作品都难似该件般清薄妍美,斑斓多姿,传世十分少见,且该器所装饰纹样在其他彩瓷上鲜有出现,更加突显出本件乾隆御瓷之秀雅独特。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与拍品腹部纹样类似的清乾隆蓝地珐琅彩双螭龙衔洋花纹碗,可作参照。参阅:1.《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上)朝华出版社,5年,页。2.《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国家博物馆》,年,页,图49。
LOT号:清紫檀木漆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尺寸:高34cm
估价:RMB ,-,
落槌价:CNY,
说明:此件释迦牟尼佛坐像整身为紫檀圆雕而成,并通体漆金,材质于此类造像甚为不同,于身材比例脸部雕琢风格,此类为典型的汉地文化之产物。此类造像普遍为铜质或铜鎏金材质为多,公私收藏鲜见以紫檀为材雕琢此类造像者。紫檀木取材极为名贵,檀因其质地如缎似玉、色泽沉穆典雅而一直深受皇宫及达官贵人的赏识,此种木质生长极为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明代采伐殆尽,清时尚未复生,来源沽竭,至清中期,由于紫檀木的紧缺,此时《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每年都有收购紫檀木的记载,不论哪一级官吏,只要见到紫檀木,决不放过,悉如数买下,上交皇家或各地织造机构。故汉地确有匠人以紫檀为材雕琢佛像造像,以示诚心、虔诚。故此件在匠人的巧妙构思及精雕细琢下,拼接剪辑,造像整体因材施艺,以形写神,局部雕刻细腻,使整体更显细致生动。本件拍品表现释迦牟尼降魔成道,这是释尊最重要的生平事迹之一,也是佛陀从凡世俗者转化成觉悟智者的重大转折。这一主题在各个佛教类别都备受重视,从凡佛教传播之地皆有遗存。它显示释尊克服种种困难与诱惑,战胜代表著邪恶与異端的魔罗,证得原始佛教中四圣谛、八正道等教义,破魔而立的瞬间。释尊头饰螺髮,肉髻高耸,面相方圆端正,五官明显带有汉式造像大气沉稳之感。大耳垂肩,双目微启,面露微笑,鼻梁高挺,表情沉静,躯体饱满,体态均称,造型优美。内着僧裙,外披袈裟,坦胸,袈裟搭于肩膀上。袈裟材质轻柔写实,以沥粉漆金工艺于袈裟上满饰花卉纹。左手于脐前结禅定印,右手于身前施触地印,象征着“觉者”释迎牟尼在菩提树下战胜恶魔,成正果。佛祖呈全跏趺坐于双层仰覆莲台之上,莲座宽大,使造像呈现出雍容大方之感。莲瓣层次分明,轮廓勾画宽大,瓣尖饰火焰型卷云纹,异常精致,为清代宫廷紫檀木雕造像中难得一见的精品。其风格与清早期汉地风格铜造佛像十分相似,然此尊做工精细,工艺庞杂,装饰华丽,且莲座与主尊的比例极为协调,更显得造像主体庄严而大气。无论手脚、袈裟及莲台背部等细节处均工艺精良,毫无仓促之感,精雕细琢,宫廷气韵十足。同类风格造像可参考年6月12日巴黎佳士得一件同时期的工艺相同的尺绿度母造像,都属于受明代汉藏风格影响的清代初期造像作品。整尊造像在面容及身材比例上看到明显的时代气息,属于汉藏相融合的风格代表,尤其此件以紫檀漆金的工艺表现了樊式的华丽与精细、用端正的姿态与饱满的容貌气息传达了汉式的庄严于内敛,属于二者相结合的佳作。
LOT号:清康熙宫廷夹纻漆金观音菩萨立像(一对)
尺寸:高42cm
估价:RMB 1,,-1,,
落槌价:CNY1,,
说明:此两尊作品为标准清代康熙时期汉地风格的宫廷造像,为夹纻胎金漆制,开脸相似,佛装、动势均对称而置。观音面容方正饱满,显男相,法相庄严,神情沉静坚毅,头戴花叶宝冠,葫芦状髮髻高耸,僧带于脑后弯曲作U字形,帔帛自双肩自然垂下,柔畅地绕过手臂,下垂至座缘翻卷,形成华丽柔美的线条;肩披僧衣,袒露上身,宽肩细腰,身体微作三弯式,双腿笔直跣足立于覆莲座之上;一手舒展,身前施与愿印,一手当胸结三宝印,双手各捻一束乌巴拉花,含苞待放于左右肩,花朵上方分置金刚杵与宝瓶,为菩萨身份的重要标识。飘带、衣纹、花叶生动写实,颈部、腰部所饰华美的璎珞,以及项臂钏、脚镯等处以宝石嵌饰。莲花座造型精美,上下沿的联珠纹精致均匀,双排连珠和宽大的覆莲瓣共同传递出一种雄浑、饱满和富丽之感,亦为清早期造像的明显特征之一。全器漆金,供养流传年代既久,漆色保存极好,局部微显朱红色里漆。夹纻亦作“夹纾”、“挟”、“乾漆夹”,即古书中所称“内脱法”,为佛造像技法之一。其法用生漆涂刷,漆乾后用生漆糊上第一层麻布,乾燥后糊第二层,反复多次。待生漆麻布晾乾坚硬后掏出泥胎,揭下生漆麻布硬片,按原位再次糊牢。底嵌上木板,再用生漆麻布封住即成。因此夹纻造像又有“脱空像”之称,属漆器工艺当中的难度较高之做法。盖此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能更好地保存佛像原本的神韵,而且质地很轻,世人称为“行像”。夹纻造像工艺萌芽于战国,兴盛于隋唐,历史悠久,张鹜《朝野佥载》卷五:“其中大象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小指中容数十人并坐,夹纻以漆之。”宋代《太平广记》卷二百十三引王仁裕《玉堂闲话》:“曾游洪州信果观,见三宫殿内功德塑像,是玄宗时夹纾,制作甚妙。”又卷三百七十九引《两京记》:“凝观寺有僧法庆,造丈六挟伫像。”元代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记载:“漫帛土偶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成像。昔人尝为之,至正奉(刘秉元)尤极好,抟丸又称脱活,京师人语此。”可见元代称生漆夹纻像为抟丸或脱活,与前代之夹不同,此时“脱胎夹纻”取代了前代之“木胎夹纻”。到清代仍有一定的影响,但主要为皇家御用的高级工匠掌握,至今在承德外八庙、北京雍和宫保存了不少夹纻佛像珍品,如溥仁寺慈云普荫殿十八罗汉像、雍和宫的雍和宫殿十八罗汉像等。脱胎夹纻佛像大都为人搜罗而去,流落国外,偶一所见,即属珍品。在清代早期即顺治至康熙早期,两位皇帝对藏传佛教的崇信并不是很确切,但来自蒙古科尔沁部的孝庄皇太后却极为崇信藏传佛教,还在皇宫之中定期举行佛事活动。加之当时北京传统的汉传佛教造像则完全承袭明代丰臃媚俗的遗风开始渐受诟病后,而藏传佛教造像更加刻画写实,做工精细,再加上清廷上层人士的崇信,藏传佛教很快在北京一带传播开来。而此作正是此特殊艺术史时期的见证之作。此对清康熙时期的宫廷夹纻漆金观音立像,承袭早期永宣造像的风格,明显带有汉藏地区造像风格相互融合的特点,表现出宫廷造像极高的艺术水准,制作极为精细,纹饰细腻繁杂,线条华丽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无论开脸、衣褶纹理还是装扮,均规整精细,是尊难得一见的清康熙时期宫廷佛教造像精品,应供奉于皇家重要寺庙之中。
LOT号:清乾隆仿汝釉大天球瓶
尺寸:高72.5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估价:RMB 5,,-8,,
落槌价:CNY5,,
记录:北京九歌,年6月22日,编号,成交价RMB9,,说明:在中国陶瓷历史上,赵宋风雅绝烟尘,其对中国艺术史的影响至为深远。宋人确立的审美标准几乎是所有后世中国文人追求的楷模,亦是无法逾越的巅峰。古人形容它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位列宋五大名窑之首。它的盛名还与当时的统治者宋徽宗有关,徽宗崇尚道教,推崇自然含蓄、清淡质朴的审美观点,而汝窑瓷天青色釉的幽玄、静谧正迎合了这种审美的情趣,故徽宗极为推崇。但汝瓷烧造困难,成品率极低,加之“汝瓷”的烧造时间仅仅只有20-40年,至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的记载,流传下来的宋代汝瓷就更属珍稀。世人爱极,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的拥有汝窑瓷,以“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形容也丝毫不为过。如此珍器,后代必有仿制。最早在元朝的时期就已经有仿制汝窑的记载。明清两代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特别是到了清代,由于陶瓷烧造,胎、釉工艺水平的提升,汝窑的仿制更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时期。雍乾之际,清朝皇室对摹古器物的制作,永宣窑器亦不例外,御窑厂承命竭力摹制,所出之品几类古物,尤以雍正后期乾隆早期最甚,其中天球瓶作为经典的永宣器类得到广泛的摹制和创新。文献上亦见多处档案记载,如《造办处各活记清文件》记录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传旨:“……冬青釉拱花大汉尊、嘉窑青穿枝莲八宝双环大尊、嘉窑青龙穿枝莲天球尊,此三样尊照洋彩黄地洋花宫碗上花样烧造些”;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奉旨烧制一大批摹古瓷器其中亦有“宣窑放大天球瓶一件”、“宣窑放大青龙天球瓶一件”之名目。对于御瓷之形制,乾隆皇帝延续雍正时期制定瓷样之方式,十分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吗新春惠民中科白癜风优惠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yfyl/5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