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朱广权李佳琦直播,明白了什么叫“好多鸟,好多鸟”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区别,让我们见识到了文化人的“妙语如珠、出口成章”。而年度大剧《清平乐》却给了我们一群文化人。且个顶个的都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看文化人之间在线battle,那才叫一个血花四溅却不见血,杀人无形而不见刀。两个字,精彩!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有两座高山,一个唐诗,一个宋词。而《清平乐》正是宋词繁荣鼎盛的大宋王朝。世人皆以“手无缚鸡之力”来讥讽读书人的“百无一用”。却不知文化人之间的角力,才叫一个“骂人”不见脏字,损人不着痕迹。直怼的让人轻则,无言以对、颜面扫地;重则,气血攻心、一命呜呼。不费一兵一卒,仅凭三寸之舌攻城略地,难道不才是兵家之大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清平乐》开播2天,如此令人血脉贲张的,文化人在线battle的戏码就有三场。1.一个“孝”字,见血封喉。宋朝以孝治天下。而剧中皇帝赵祯却得知生母另有其人,并非其日日奉养的太后,而是为先帝守陵的李顺容。朝堂之上,有官员上报“范仲淹为亡母辞官丁忧”。官员范仲淹在母亲去世时,奏请辞官为亡母守孝27个月,这便是大宋历来的丁忧制度。如此搁在以往属于稀疏平常之事,当日却经一番借题发挥,成为了朝堂关于“孝”字的论道。看似漫不经心,跟日常一般无二,却是暗流涌动,步步杀机。八大王赵元俨以“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来暗示垂帘听政的太后阻碍皇帝为生母尽孝,一时之间,群臣噤声,面面相觑。乌鸦尚且知道要反哺养育自己长大的母亲,羔羊都懂得下跪感恩母亲的喂养,何况是作为大宋表率的皇帝?八大王盯住太后,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模样:若自己的生母都不能侍奉在前,还忧什么国,爱什么民?剑指太后的弦外之意已经是昭然若揭,直白的不能再直白。朝堂之上百官沉默,怕一旦说错话便是万劫不复。而位列相辅的吕夷简却挺身而出,把一个“孝”字,博古通今说出了个花儿来。斩钉截铁三句话,便扭转乾坤。吕夷简躬身作揖,口中却声如洪钟:夷简以为孝之于人,不止以茶饭汤药侍奉尊亲。直言点出了八大王的逻辑漏洞:谁说孝心就是在身前端茶喂饭?第二句开始引经据典,引孔夫子的话来佐证:孔夫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敬尊亲,首先便是要遵循尊亲的志向,光大尊亲的事业,使其无憾,这才是大孝。言外之意明言八大王得意洋洋标榜的“孝”为个人小“孝”,是井底之蛙,目光短浅;是胸无点墨,班门弄斧。是为贻笑大方,自取其辱而已。第二句甫出,已经是高下立判,可身为读书人清高孤傲的吕夷简却仍然不打算轻易放过已经凸显狼狈之态的八大王。而是执意以直白的鄙夷撕破了对方最后一点故作镇定。吕夷简咄咄逼人抛出第三句:堂堂文人士大夫,却跟禽兽比什么反哺跪乳!可笑。这般言语犀利是把八大王碎了一地的尊严又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遍。字字如刀,刀刀致命。果然,八大王全身上下气得如同筛糠,簌簌不停,脸色是红了又白,白了又青,眼看一口老血倒灌,也愣是没了下文。好一个才思敏捷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大宋吕相。2.见招拆招,更高一筹。吕夷简三句孝道之论,已经是胜局已定,而太后之后不动声色的两句点拨却是有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棋高一着。时为少年的赵祯,叛逆冲动,一心为生母正名,太后懂得若不应对皇帝旁敲侧击的发难,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变本加厉。所以,太后不再躲避,而是正面应下皇帝抛出的问题:官家已经说了,我朝以仁孝治天下,朝臣父母去世,辞官守孝乃是制度。所以,在我朝为官,忠孝必须两全。当皇帝以及百官都在“孝”字上争论不休,太后却立意深远:解决问题完全可以“忠孝两全”,而非两者择其一。并借机颁旨示下:范仲淹离任守孝,以其举荐之人张纶继任,是为国事家事两全。云淡风轻四个字,四两拨千斤,无形中化去了赵祯抛来的千钧重力。同时,解了太后自己眼前的困境;和了吕夷简和八大王的争辩;了了赵祯执拗为生母尽孝的心念;全了与皇帝的母子情分。一举四得。高手!城府深如太后,当然明了成全范仲淹为亡母尽孝的个人“小”孝,才能使幼帝开窍何为继承父志,令天下升平的大孝。正所谓,有理不在声高,胜在字字据理滴水不漏;来龙去脉严丝合缝。舌战之间,引经据典,翻手云覆手雨,千古圣贤句句妙语皆为我所用,颇有种十面埋伏,千里杀机,战场之中一鼓作气杀敌千里的气势如虹。唇枪舌剑平台下,舌灿莲花定乾坤。所谓文人,当如是。3.破陈出新:何为礼?剧中,范仲淹一身农家布衣来到应天府书院,却遭到了一群学童耻笑,说范仲淹冒名而来,只因传说中范仲淹乃功名在身的士大夫,理应是华服加身,仪表堂堂。怎么会像眼前这个乡间农夫一般,邋遢潦倒?简直是有辱斯文。好一个让你自己证明你是你的千古难题!何为斯文?这礼乐教化传承至今如何成为了“以貌取人”的肤浅?彼时范仲淹的一番博古寓今的拷问,是给应天府懵懂学子以及屏幕前的吃瓜看客都是一记当头棒喝。是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大宋应天府学童,只会亦步亦趋照搬古书: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看那老鼠还有皮,做人怎么能不注重仪表?如果仪表不整,不如早早地死去。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而学童此时群起而攻之的起哄,何尝不是一群只知皮毛的提线木偶?摇头晃脑,满嘴礼仪圣贤却不知何为礼,何为贤。所以,范仲淹一语中的:“在课堂上习得的一个礼字,却不知,礼当起于敬而能止于仁。”看那高帽冠衣的夫子一嘴的之乎者也,沾沾自喜的荒唐模样,可不就是教唆学生拿礼仪欺负人的伪君子吗?借古喻今,这样一副画面就够了。什么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什么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什么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清平乐》抛给了我们太多问题,也给了我们太多答案。如此好剧,唯有且追且品,才算是一本正经追过一场,你说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yfyl/1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