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飞龙掌血 > 飞龙掌血生态环境 > 正文 > 正文

被嫌弃的上海机场的一生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13 20:29:45

以下文章来源于远川研究所,作者李橘子

作者:李橘子来源:远川研究所(caijingyanjiu)在A股,业务不性感的上市公司要想“出圈”,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股价飙涨,涨到天上;一种是踩雷暴跌,跌进翔里。前者的典型代表是宁德时代和隆基股份。这两家公司位于乏味枯燥的制造业中游,本该没有太多的C端知名度,但因为十倍甚至百倍的涨幅,现在至少有数千万股民对它们顶礼膜拜。后者例子也不少。比如重庆啤酒在年的9个连续跌停,带来的“宣传”效果堪比广告植入春晚;而在扇贝游走之后,知道獐子岛这家公司的人,肯定要比常吃海参的人多倍。而那些先暴涨又踩雷的公司,则赚到了“DoubleKill”的出圈效应。比如暴风影音如果没有上蹿下跳的坐过山车,这家产品已经逐渐三流化的公司,是很难有上头条和热搜资格的。而年的上海机场,似乎也在享受这种“出圈”的待遇。在疫情前,上海机场是浓眉大眼的优等生,是外资最喜欢的核心资产,在年甚至因外资持股超28%而成为沪港通首只暂停买盘股。易方达张坤也曾把上海机场列为自己最成功的投资。但不期而至的疫情,给了上海机场两重打击:由于国际航空客流的大幅缩水,导致上海机场从年营收亿的水平下滑到了年的43亿,盈利也从赚50亿掉落到亏14亿的深坑之中。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客流不知何时恢复的同时,原本躺着赚钱的免税业务也遭遇危机。在今年1月30日,上海机场跟日上免税店更新了协议,内容对上海机场严重不利,市场毫不客气,当即赏了2个跌停。这彻底动摇了市场对上海机场的信仰。要知道在疫情最严重的年,上海机场全年仅下跌了2.94%,但免税协议调整之后股价却径直腰斩,外资纷纷砍仓,当年坚定看好上海机场的张坤也大幅削减了持有头寸。从优等生变成留级生,割肉离去者有之,坚决抄底者有之,持币观察者有之。有人认为这是重大非经营事件危机砸出的黄金坑,也有人认为公司成长逻辑已然变化,未来恐怕会从“免税股”,变成“交运股”了。丘吉尔曾说过:“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被抛弃的上海机场,会蕴藏着机会吗?1.不同机场,不同命运机场这个行业,有两个不为外人知道的事实:一是全球市值最大的机场,是泰国机场;二是航空最强的美国,几乎没有机场公开上市。决定这两个事实的,是不同国家对机场的定位不同。在美国,机场属于彻底的公共事业,产权通常归地方所有,政府授权独立经营,强调非企业性和非营利性,业务创新既缺乏动力,又充满管制。例如美国亚特兰大机场,位于美国东西南北各个城市群之间,是类似武汉的九省通衢,拥有5条跑道、2个航站楼、7个卫星厅、个停机位……这让亚特兰大机场长期霸占全球客流量最大的机场宝座。但亚特兰大机场属于枢纽机场(Hub机场),滞留时间短,收入利润都很低,疫情前年营收大约30亿人民币左右,基本不赚钱。它家非航业务最大的一块,居然是机场外的停车场收费(注意是停汽车,不是停飞机)。亚特兰大机场外的庞大停车场,年换句话说,亚特兰大机场就是个换乘站,一半的收入都得靠停车费。要系统理解机场的商业模式,就要先明白机场靠什么赚钱:一是航空性收入(起降费、停场费、客桥费、旅客服务费、安检费等),一种是非航空收入(商业租赁、免税商业、停车场收费等)。航空性收入跟起降架次、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等直接线性挂钩,而由于机场的公益属性,各类费用通常受到管控,机场无法自行定价。只依赖航空性收入的机场,必然商业价值有限,亚特兰大机场就是其中代表。与之相比,非航空性收入就可以玩出很多花样,尤其是机场内的各类商业,其驱动因素是乘客不断随CPI增长的消费能力。简单来说:航班的国际化程度越高,乘客滞留机场时间越长,机场的非航空商业潜力越大。以全世界旅客花钱最多的机场——英国希思罗机场为例,其通过“巧妙”地设计安检、商铺、登机口的位置,来“引导”顾客消费。比如在动线设计上,旅客在过了安检之后,需要经过一大片免税店区域,才能抵达登机口。希思罗机场动线设计,来源:WendoverProductions[6]又比如在时间设计上,希斯罗机场在飞机起飞前45-90分钟内才会将航班信息公布出来,旅客们看不到行程信息时,就不会产生急于登机的紧迫感,也促使人们更放松地流连于各个免税店之间,逛着逛着,钱就没了。换句话说,希思罗机场的本质,是个藏在购物中心里的登机口,每平米都流露着资本家的心机。又例如新加坡的樟宜机场,本身就设置了非常多观光休闲类设施,比如TheSlide、汇丰银行雨漩涡、星空花园、天悬桥等等。虽然是免费项目,却能提升旅客在机场里的体验:打卡拍照,网红直播。新加坡樟宜机场内部场景为了充分挖掘旅客的购买力,机场会为不同的旅客分配不同登机口,像购买力高的中国游客,往往会被安排到有更多免税店、餐饮店、娱乐设施周边的登机口——谁能想到,分配给你的登机口,里面也充满了套路。机场的封闭性虽然弱于邮轮,但因为内部空间巨大,所以可以布置更多的消费业态。更重要的是:只要飞机不飞,你就逃无可逃,只能在机场里面闲逛。遇到大面积航班延误,乘客肯定愁容满面,机场则可能内心狂喜。因此,背靠庞大旅游市场的机场本质上就是一个封闭式购物中心。《一代宗师》里有句话讲得好:“人活一世,能耐还在其次,有的人成了面子,有的人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这段话简单修改,可以直接用于机场行业:机场这个行业,吞吐量还在其次,有的机场活成了商场,有的机场活成了跑道,还有的机场活成了停车场——都是模式使然。2.上海机场,三段历史上海机场的历史可以划为两个阶段:一是想做“商场”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坐稳了“商场”的时代。这里涉及到一段历史往事:年上海机场在A股上市的时候,底下的资产其实是虹桥机场。但从2年10月起,上海把大量国际航班转移至浦东机场起降,加上3年非典的影响,虹桥机场盈利能力锐减。在各方面的压力下,3年底上海机场的母公司上海机场集团提出方案,把上市公司底下的虹桥机场置换成了国际客流多、发展限制少、盈利前景更广阔的浦东国际机场,并附赠航空油料公司40%的股权。浦东机场年才竣工通航自此之后,A股上的“上海机场”这家公司,就只等于浦东机场。6年国企股权分置改革潮,上海机场原本计划把恢复元气的虹桥机场也注入上市公司,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但直到上个月(年6月)才有实质性动作。要想做成“商场”,必然先建“跑道”,全球所有机场都绕不开这条路。而浦东机场置换进上市公司时,其实只有一个航站楼(T1)和一条跑道,因此在之后的4年-年这一阶段,浦东机场基本算是一个基建股。浦东开发在0年后不断提速,浦东机场也一轮轮地兴建新跑道和新航站楼,而在新设施建成之后的第二年,因为新增大量折旧和摊销,业绩必然迎来低谷,而之后随着航班架次旅客数量增长,收入才会逐步增长。建设中的浦东T2航站楼,5年回顾历史,浦东机场的历史性业绩低谷,就在8-9年:一方面是第三跑道刚投入使用,另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客流减少、免税收入减少,共同造成净利润从7年的17亿下滑到8年-9年的10亿以下。但通过多年的持续建设,浦东国际机场目前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基础资产:5条跑道(全国最多)、2个航站楼、2个卫星厅(全球最大)、累计资本支出超过亿,而规模更大的T3航站楼已在建设之中。伟大的城市配得上一个伟大的机场。在疫情前,浦东机场设计吞吐能力为万人次,而年实际的吞吐量达到了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首都国际机场,而如果加上虹桥,上海机场的流量已经傲然全国。除此之外,浦东机场还有三个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一是消费能力强的国际旅客多。从到年中,浦东机场的国际客流量一直保持在整体客流的4成左右,而且当中有众多消费力强的欧美旅客。相比之下,广州白云机场的国际客流仅有2成。二是长三角经济圈内无对手。北京首都机场有大兴机场分流,广州白云机场则被珠三角的香港、澳门、深圳机场瓜分流量,唯独浦东机场在长三角形成寡头。如果后续合并虹桥的计划成功,便会更加扩大这一优势。三是可拓展的空间广阔。浦东机场毗邻东海,可以通过不断通过围堰填海来拓展空间,事实上年动工建设以来,浦东机场的占地一直向东海内延伸(如下图),这是令国内绝大多数机场羡慕的独特优势。浦东机场历史卫星图片(-)来源:GoogleEarth种种优势,让上海机场聚集了非常优质的“流量”,具备了变成“商场”的基础设施。易方达的张坤在年接受采访时[10],将上海机场类比成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sthj/8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飞龙掌血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