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飞龙掌血 > 飞龙掌血生态环境 > 正文 > 正文

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3/24 12:10:09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实拍图

三千年来,最杰出的人才留下来这么庞大的文学资产,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为什么要读诗,尤其是古典文学、古典诗词?

文学看起来和实际的生活没有关联,也不能帮助人飞黄腾达,许多人就因此忽视它,以为那是没有用的风花雪月、无病呻吟。但是,事实完全不是如此,只要看看世界上文明先进、文化发达的国家,例如法国、德国,他们的政府和国民是如何的重视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不但给予郑重的传承,整个社会也弥漫着谈文说艺的风气,由此就可以知道文学与文化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

表面上,读文学不能直接增加收入,只是职场上拼搏之余的闲情逸致,用来调剂一下身心而已;但你可知道,当诗歌与文学进入到一个人的内在以后,会对心灵产生多么深刻的影响?

古人早就体认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诗书的深度、诗词的情韵,都会让一个人由内而外焕发出一种恢宏、优雅的气质,先秦的思想家荀子也发挥这个道理,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篇》)只要山里面埋藏着玉,连草木都会长得特别翠绿滋润,生机勃勃;倘若水渊中的蚌壳生出了珍珠,外围的山崖同样也会感染到珍珠的洁白光滑,不会干枯贫瘠,看起来空洞乏味。这都是在说明精神涵养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地方的改变。

至于所谓的“三日不读书,则言语乏味、面目可憎”,则是从反面说明读书的重要,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多多读书、多多读诗,就会言语有深度,连脸孔都会优美可爱一点。这种从内而外的改造,让人充实而有光辉,比起用珠光宝气包装自己,其实更是持久,也不会流于肤浅。这么一来,怎么能说读书、读诗是没有用的呢?读书、读诗带给人的,是真正的大用,只是人们短视近利的时候看不到而已。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实拍图

当然,读书、读诗并不只是有美化的功能,甚至还能减轻或解决人生的问题。

南朝一位诗歌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便阐述道:“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他认为,要让人在贫穷卑贱的处境中感到平和安定,在孤独寂寞的时候不会觉得烦闷,没有比诗更有用的了。因为文学、诗歌所碰触的是人类最内在的心,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了解人性最复杂幽微的层次;其他的吃喝玩乐只是表面上暂时地逃避问题而已,时间一久,又还是会回到同样的问题里,因此不是解决之道。而文学、诗歌所碰触的人类最内在的“心”,它是一个小宇宙,无所不包,人生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心”是人类存在的终极核心,即使一个人吃饱穿暖,甚至飞黄腾达,但只要这颗心没有感到满足,那么这个人依然是彷徨的、空虚的,是不快乐的,他还是会想要探索心灵的奥秘,想要破解各式各样人生的困惑。尤其是当一个人面临极大的精神困境,痛苦得无以复加却无法从现实中获得抚慰时,可以读读古人的诗篇,这时就会发现,竟然可以从古人那里寻得慰藉,因为你的痛苦古人都经历过,你对人生的感慨古人都咏叹过,而且他们的境界比你更深刻,你其实并不孤独!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实拍图

再进一步言之,西方思想家曾经赞美说:“诗人是人类的感官。”这真是一针见血!意思是说,诗人比一般人更敏锐,看到的更多、听到的更细致、品味的更丰富,即使是快乐、寂寞和痛苦这一类的情绪,也比大多数的人体验得更透彻。

诗人会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例如:他们会看到红花在燃烧,杜甫就说“山青花欲燃”(《绝句二首》之二),在青山碧绿色的映衬之下,怒放的花就像要燃烧起来似的;于是韩愈就形容桃花盛开时,“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桃源图》),整个平原陆地远远近近弥漫着一片红色的灿烂,就像天上的彩霞掉落到地面一样,于是整片大地云蒸霞蔚,无比辉煌。

还有,诗人会听到一般人听不到的。例如,在无比寂静专注的聆听里,他们会听到花开的声音,甚至还能听到天上的云朵飘过时,发出淙淙的流水声,唐朝的诗人李贺在《天上谣》中就说:“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因此,星星就像微小的船只一样,浮在云层水面上漂动旋转;再有诗仙李白,也曾经听到“春风语流莺”(《春日醉起言志》)呢,当时喝醉的李白才有点儿清醒,懵懵懂懂中“借问此何时”,问现在几点钟,春风刚好吹来,听到李白的喃喃自语,于是把答案告诉了飞过的黄莺!

你看,诗人带领我们去看我们原来没看到的,去听我们原来没听到的,从此学会可以怎么看、怎么听,世界就发生了改变;最重要的是,诗人还可以把我们感受得到却说不出口或说得不好的体验,那么深刻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比我们自己说得还要好,像是直接从我们心里掏出来似的。

譬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这样的后悔莫及,两千年前的汉朝人就已经给了你如此言简意赅的座右铭;到了唐代,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一千多年来,数不尽的读者在异乡过节的时候,脑海里便自动浮现了这一句诗;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也把情人之间的难舍难分写得入木三分,难怪会成为爱情的代言人;而杜甫的“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看起来很平易的文字、很简单的对比,却是张力十足,洞察了喜新厌旧的人性阴暗面。再看清朝诗人黄仲则所感慨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杂感》)其中有对自己坚守高洁人格的骄傲,也有对于个人力量十分渺小的悲哀,读了之后,让人禁不住发出一声叹息。

所以说,这些诗歌离我们一点也不遥远,甚至应该说,这些诗歌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是可以一起谈心的知己。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实拍图

最重要的是,诗人不仅用诗歌告诉我们各式各样的人生滋味,还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活着,可以有怎样美好的姿态。当诗人往世界的真、善、美走去,也会带领读者一起探测世界的奥秘,诗人透过诗歌的锻炼,把这个世界的真、善、美打磨得更加晶莹剔透,甚至连那些令人痛苦的阴暗面,也筛检掉粗糙的成分,焕发出泛着泪光的光彩,以至于在现实中让人苦不堪言、难以忍受的悲哀伤痛,写进诗歌的时候却升华了,映照出几分优雅与美感。而在这个书写的过程中,那些沉重的伤痛悲哀也获得了纾解,这就是所谓的文学治疗的功能;同样的,读诗的人也被带到那个升华的世界,又因为共鸣的效果,让自己的重担卸下来一部分,或者从诗里面得到了领悟,让诗人的智慧指引一条出路,当下的困惑可以稍稍开解。

这就难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J.C.F.Holderlin,—)领悟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在劳苦之中,人仍然还是可以诗意地以美好的姿态存在于人间。而白居易读了李白、杜甫的诗以后,更深深赞叹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诗人用好诗把天意带到了人间,人间只要有好诗,人们也就可以领略到神秘莫测的天意,也就是宇宙万物人生的奥妙。这么说来,诗歌简直泄漏了天机,诗人简直就是天神的代言人。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诗歌历经了三千年的累积与筛选,累积的艺术含量、情感含量都十分饱满,才会产生出这么多杰作;又因为三千年的筛选,在时间极其严格的考验下只留下最好的珍品,让后人不必寻寻觅觅、浪费太多过滤的时间,处处都是宝藏。以“取法乎上”的原则来说,听听中国古代的诗歌在唱什么,可以说是一条通往艺术与性灵的快捷方式,一路风光无限。

摄诗文艺店好书推荐《欧丽娟品读古诗词》欧丽娟著

识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sthj/70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飞龙掌血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