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贵姓,祖上姓氏图腾啥样呢?姓氏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而姓氏都是由每个姓氏的图腾演变而来。姓氏图腾是每个姓氏的标志和象征,从中可知中华民族的浓缩形成史。图腾,是我们的祖先用以区分原始群体的一种标志和象征。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图腾“意指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一个民族的图腾信仰,是其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人类学家雷纳克认为,图腾崇拜的内涵之一就是“氏族及其个别成员都须采用图腾动物作自己的名字”《图腾崇拜的规则》)。马克斯·缪勒在《献给神话学》中也说:“一个图腾开始是一个部族的标记,而后是部族的名字,而后是部族祖先的名字。”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图腾崇拜的意义也就在于确认氏族成员在血缘上的统一性。
一、张姓图腾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作品《天圆地方张氏图腾》
张姓是炎帝共工氏的文明创造的图腾标志。它的本义并不是长长弓箭。“弓”实际上代表盖天图,一般作天穹的“穹”。“钺”是模仿其形状而来。共工氏是张氏的始祖,远古三苗之一柯乌耶劳的嫡传。张像一个人手持盖天图。他手中所握的“弓”表示日升汤谷经中高天落入禺谷的形象符号,“弦”为地平线,代表日夜的分界线。日夜两个盖天图和起来就是浑天图,代表一整天。
張(说文解字未收录“张”字头,请参考“張”字:)
『說文解字』施弓弦也。从弓長聲。陟良切
『說文解字注』
弓弦也。各本作施。今正。、敷也。張弛、本謂弓施弦解弦。引申爲凡作輟之稱。禮記曰。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爲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从弓。長聲。陟良切。十部。
張《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未收录“张”字头,请参考“張”字。)
〔古文〕弡陟良切中良切,帳平聲。施弓弦也。張弓尚筋。勝者執張弓。
又大也。孔修且張。張皇六師。
又施也。張羽旗,設供具,以祀神君。
又開也。將欲翕之,必故張之。
又設也。取酒張坐飮。
又施絃曰張。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
又羅取鳥獸曰張。掌設弧張。弧張,罿罦之屬。自縣詣臺朝,輒有雙鳧飛來,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舄焉。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张姓,留下了一篇篇浓墨重彩、灿烂辉煌而又沧桑厚重的历史华章。“张”姓根在何处?起源哪里?这是历代张姓子孙都十分关心的问题。
纵观姓氏书籍,关于张姓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为张。
另一种说法是:"吾张氏得姓者,自轩辕皇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姓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以上两种说法都认为,张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上古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是张姓的血缘亲祖。黄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时代。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乐升平的盛世。
黄帝一生娶有四个妻室。她们是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嫫母。黄帝一生共有25个儿子,虽然都是同父之子,却有不同的姓氏。细述张姓的由来,还得从遥远的时代说起;张姓的起源与弓箭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我们的祖先尚未完全摆脱蒙昧,茹毛饮血,获取食物的主要方法是渔猎和采摘自然果蔬。为了生存,先人们要杀死那些足以威胁生命的猛兽;为了食物,要猎取一些小型飞禽走兽,而当时的主要漁猎工具只有棍棒和石块。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斗也是靠棍棒和投石来进行的。到了炎帝后期逐渐势衰,不少部落各自为政,多数部落首领拥戴有熊国王轩辕帝为王,轩辕帝称雄于姬水逐渐兼并其它小部落的时候,一种既可以远射又可以近攻的杀敌工具比较先进的弓箭诞生。最初改制成先进弓箭的先哲是黄帝的第五子“挥”。他是黄帝的第三妃彤鱼氏所生之长子。“挥”自幼聪颖,喜欢研究天象和自然规律。一次,他在夜观天象时,有一颗流星自弧矢九星间飞速划过,令其顿悟。他根据弧矢九星的排列,经过反复折技仿形弯条成弓,削竹为矢,制皮为弦,研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先进的弓箭。先进弓箭的发明,使黄帝部落先人们的食物有了充足的保证,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和扩充地盘的能力。被尊为中华五帝之首的黄帝,正是靠着这种可以远射而制敌于非命的神秘武器战炎帝,诛蚩尤。尤其是在征服蚩尤的过程中,涿鹿八战而不胜之关键时刻,轩辕帝采纳了“挥”用先进弓箭武装军队的建议,战斗力大增,第九战获胜,从而使轩辕帝确立了天下诸部落联盟盟主的地位。所以,在黄帝登上一统天下的盟主宝座之后,将发明先进弓箭的儿子“挥”官封弓正,主祀弧星,赐姓长弓氏,居尹城国之青阳。
二、张三丰姓名玄机
张三丰(年—?),名君宝,又名全一,道号三丰,元末明初真人,武当山道人,武当派始祖,武林至尊、民族英雄、内拳始祖、太极拳始祖、武学泰斗、龙行书法始祖。张三丰集各派绝学于一身,对抗元朝、打击贼寇,在武林声名显赫。丹道上,完成炼虚合道修持,形神俱妙。正史记载宋理宗淳佑七年(年)出生辽东,14岁考取文武状元,18岁担任博陵县令,(年)辞官出家修道,拜火龙真人为师。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封号“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世人对张三丰的印象,一是太极拳,另一个则是金庸等武侠作家笔下的武林正道第一大师。本文从姓氏角度来揭密张三丰姓名玄机。
杨易程、伊万卡老师剪纸作品《张三丰》
张三丰为何名动中国?张三丰为何道号三丰?丰”这个字存在繁体,“豐”,但不能说“丰”的繁体就是“豐”,因为“丰”不作为繁体时也是单独的一个字,即在古代就有“丰”和“豐”这两个字。
三『說文解字』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數。凡三之屬皆从三。弎,古文三从弋。穌甘切文一 重一
『說文解字注』
(三)數名。天地人之道也。陳煥曰。數者、易數也。三兼陰陽之數言。一下曰道立於一。二下曰地之數。王下曰三者、天地人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釋三之義。下釋三之形。故以於文二字別言之。於文一耦二爲三。成數也。此依韵?所引。韵?多據鍇本。今鍇本又非舊矣。耦、各本作偶。今正。二下曰从一耦一。以一儷一也。此曰一耦二爲三。以一儷二也。今又皆脫一字。三畫而三才之道在焉。故謂之成數。又字下曰。手之列多、略不過三。凡三之屬皆从三。穌甘切。古音在七部。
(弎)古文三。
三《康熙字典》
〔古文〕弎蘇甘切蘇監切,颯平聲。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凡兵無過三其身。
又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又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又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又姓。明三成志。
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又去聲。蘇暫切。三思而後行。
又本作參。參,三也。參分其股圍。秦造參夷之誅。與三同。
又叶疏簪切,音森。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丰『說文解字』艸盛也。从生,上下達也。敷容切
(豐)豆之豐滿者也。从豆,象形。一曰《鄉飲酒》有豐侯者。凡豐之屬皆从豐。,古文豐。敷戎切
『說文解字注』
(丰)艸盛丰丰也。引伸爲凡豐盛之偁。鄭風。子之丰兮。毛曰。丰、豐滿也。鄭曰。面皃丰丰然豐滿。方言。好或謂之妦。妦卽丰字也。从丰。上下也。上盛者根必深。敷容切。九部。
丰《康熙字典》
〔古文〕〈〉符風切,音馮。丰茸,草盛貌。从生,上下達也。艸之生,上盛者,其下必深根也。毛氏曰:凡邦夆峰豐等字从此。
又容色美好貌。子之丰兮。 俗作丰,上畫从丿者,非。
(豐)〔古文〕敷戎切敷馮切,音酆。豆之豐滿者也。一曰器名,鄕飮酒有豐侯,亦謂之廢禁。似豆而。《射禮》:置豐於西階。古豐國之君以酒亡國,故以爲罰爵,圖其人形於下寓戒也。司射適堂西,命弟子設豐。將飮不勝者,設豐所以承其爵也。按《燕禮》君尊有豐,此言承爵豐,則兩用之。
又大也。多也。豐者,多大之名,盈足之義。財多德大,故謂之豐。典祀無豐于昵。謂犧牲禮物多也。彼若謀楚,其必有豐敗也哉。大也。凡物之大貌曰豐。
又趙魏之郊,燕之北鄙,凡大人謂之豐人。燕記曰:豐人杼首。杼首,長首也。
又茂也,盛也。在彼豐草。豐,茂也。夫事君者,不以豐約舉。豐,盛。約,衰也。
又猶厚也。原隰,其民豐肉而庳。
又歲熟曰豐。豐年多黍多稌。大有年何,大豐年也。謂五穀皆大成熟。
又雲師謂之豐隆。一曰雷師也。吾令豐隆乗雲。季春三月,豐隆乃出。雷也。
传说之一:提到张三丰,一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白发银髯,精神矍铄,仙风道骨的修仙道士的模样。但实际上的张三丰与大家印象中的截然相反,现实中的他不修边幅,被世人称之为张邋遢。在电影《太极张三丰》中,张君宝被他的少林同门董天宝出卖,精神受到了刺激,所以变得疯疯癫癫。从此之后,张君宝每天三疯,早上一疯,中午一疯,晚上一疯,所以被人冠以“张三疯”之名,经过历史的演变,就变成了张三丰。
传说之二:三丰代表了他的三个愿望。在电视剧《少年张三丰》之中,当张君宝功成名就之后,他心爱的秦姑娘却在峨眉出家为尼,张君宝此时也看开了,在武当山开宗立派,广收门徒,弘扬道教文化。胸怀济世为民的理想,所以他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心爱的秦姑娘幸福开心;第二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够秉持正义,不辱师名;第三个愿望就是希望天下所有的老百姓能够年年丰收。
传说之三:在金庸的小说之中就有描述:北游宝明,见三峰挺秀,心有所感,乃自号三峰。据后人考证,此处的宝明应该是金庸先生写错了,真实地名是陕西宝鸡。在宝鸡恰好有三座很尖的山峰。张三丰武功盖世,满腹经纶,难道名字的含义如此简单吗?
传说之四:古代叫三丰的人不止一个,基本上都是道家的人。懂得道家思想的人知道,三代表阳,是乾卦,丰则是三中间被一竖打断了,乾卦变成了坤卦,代表阴,因此‘三丰’代表乾坤合一、阴阳变化。因此修道的人就喜欢用这个号。这也是张三丰名字的由来,而不是什么一日三疯。
另据据清代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记载,有一天,张三丰站在金台观旁,凭栏向南眺望,看见对面鸡峰山巍峻挺拔,3座尖尖的高峰挺立苍润,直插云霄,秀丽可人。恰巧这时,旁边有人请问他尊姓大名,他就随手指着渭河对岸鸡峰山的3个高峰,说自己号“三峰”,这样一来,人们便称他为“三峰居士”。后来,他又觉得“三峰”这个名号有些不雅,担心被人与“三峰采战术”相联系而玷污了自己的名声,但若更改还得知会众人,突然想到八卦中“干爻之连,而有坤爻之断”,便从坤土之中,竖一根浩然正气,补其断而全其一,从此他更名为“全一”,字“三丰”。这就是“张三丰”名号的由来。
他的传人钟云龙说出了真相。原来张三丰名字的丰在起初并不是丰收的丰,而是单人旁的“仹”。懂得道家思想的人都知道,三代表阳,是乾卦,意为天;丰则是三中间被一竖打断了,乾卦变成了坤卦,代表阴,意为地。因此‘三丰’代表天地乾坤,而中间一个人字,就是张三丰他自己,超然物外,行走于天地乾坤之间。
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太极拳创始人,道家内丹祖师,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张三丰所创的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等至少十七支。历代统治者对张三丰尊崇有加,元、明、清很多皇帝寻找他,希望得到他的真传。朱元璋建立明朝依靠道教香军和道家高人辅佐,张三丰曾显迹相助,功不可没。朱元璋登基后,多次派人寻找张三丰,均不得见。清代大儒朱仕丰评价张三丰说: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不过话说回来,古往今来名号多的恐怕非张三丰莫属。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明史·张三丰传》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尽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濙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
武当七侠的名字连起来是一幅山水画?张三丰门下七位弟子有“武当七侠”之称。武当七侠的名字分别是: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梨亭、莫声谷。若是大家把这7个人的名字连起来念,就会发现,这七个字都代表着一处场景:桥、舟、岩、溪、山、亭、谷,这些都是中国画中常见的意象。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她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作为中国武术的一种,太极拳归类为内家拳。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正式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后由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弟子杨露禅推动了太极拳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使得太极拳广为人知。
关于太极拳的创始问题,从事姓名和起名研究的杨易程在《中国姓名学》中《中国道家名人姓名故事》中探讨了这个问题。历史上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张三丰创拳说。如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其二是陈家沟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主要依据清人陈鑫所辑《陈氏大极拳图誰官創报说》“自序”日:明朝洪武七年(-三七四年),“始祖讳下,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散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圾,故名曰太极拳。”。其三是武当山创拳说。持这种看法的认为,“炼丹”是中国道教的一大活动内容,也是古代研究养生术的一种方法.武当道士在长期的内丹实践基础上(多为静功),结合呼吸吐纳以及导引方法,发挥而成太极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如带脉、任、督脉等),调和气血,以达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击之功。其四是王宗岳创拳说。持这种说法的证据王宗岳《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据《清史稿。王来咸传》载:清朝中叶,河北出现了太极拳,其拳法出自于山西人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人”和“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客观而言,无论是目前所见史料记载,还是各派武家传承,抑或民间传说,以及从张三丰本人所著《太极长生诀》、《修道篇》等来看,均可为张三丰明道,证明他是太极拳祖。世人对张三丰的印象,一是太极拳,另一个则是金庸等武侠作家笔下的武林正道第一大师。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讲:“张三丰的名字,现在多与中国拳的一个派别——太极拳联系在一起。”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载《太极拳论》云:“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履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在书首《张真人传》中叙述张三丰真人创立太极拳的缘由说:“一日在室读经,有鹊在庭,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鹊在树,注目下睹,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顾,少顷,鹊鸣声上下,展翅相击,长蛇采首微闪,躲过鹊翅,鹊自下复上,俄时性躁,又飞下翅击,蛇亦蜿蜒,轻身闪过,仍着盘形。如是多次,真人出,鹊飞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刚之理,因按太极变化,而成太极拳,动静消长,通于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明末清初黄宗羲(—)在《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中云:“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谓武当丹士,徽宗招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于陕西,而王宗为最。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清雍正十一年()曹秉仁纂《宁波府志?卷三十一》也记载:“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太极门授功秘录》所叙,元明时的武当张三丰祖师,因太极门内诀专尚无为,而这个“无为”很难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更且内功极为高妙。太极拳被道家列为是五门禁秘之首,同时也很难选择内脉通和、根基颖悟、禀性仁德、并能勤于修为之传人。所以他改变了太极拳的练功方式和难度,所谓去难就易,去秘就明,仅以太极门修炼之九宫太极手之外架演变而成。动作上要求以松静自然为体,柔圆为用之太极动架。通过能以缓慢自然之太极外形,于在绵静幽微之中体验,去带动内气的运转。内气的发动,它必然会引起气随架动,不动而自然引发丹田的运作,真气自能感而遂通。这样才能渐入不劳人为的动作,继之进入返归自然而然之无为功动。
据《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太极行功法》、《太极拳歌》、《太极拳七十二路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明末清初黄宗羲所撰《王征南墓志铭》记载:“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博于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拳,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岳为最著。”始祖张三丰的传说获杨式、吴式、赵堡等太极流派的支持,并奉张三丰为始祖。太极拳分内家拳及外家拳,据传内家拳为张三丰所创。雍正年间的曹秉仁在《宁波府志》中以《王征南墓志铭》为史实,重叙张三丰创内家拳说。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正式确定了“太极拳”这个名称。后由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的弟子杨露禅发力,推动了太极拳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从此太极拳广为人知。据清光绪六年(年)李亦畬所作《太极拳小序》记载:“太极拳始自宋(金)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清末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也言称:“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上这些说法反映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张三丰的名字与道教的内家拳法紧密相连,谁也无法分割开来。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封为“清虚元妙真君”。于湖北均县武当山修道,供奉玄天上帝为主神,是武当派道家内丹祖师。据说张三丰所创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等。据《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记载:“定宗丁未夏,先生母林太夫人梦元鹤自海天飞来,而诞先生,时四月初九日子时也。丰神奇异,龟形鹤骨,大耳圆睛。”一直以来,习太极者均奉张三丰为祖师,逢四月初九,太极拳众均聚宴,稽首行礼以纪张三丰祖师之诞辰。其概念如习书均祟拜孔子,非迷信而是尊敬。近人陈微明的《太极拳问答》认为张三丰为大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的生活年代及其生平事迹本身尚是个谜。《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及支派考》谓张三丰“自洪武初至太和(武当山修道。宋远桥、余莲舟等七人往访,共拜之,自提面命,月余始归,自此不绝往来。其所传张松溪、张翠山之拳名十三式,盖即今人所习之太极拳也。”
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又名长拳、十三式、武当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拳术。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讲究腰、裆、腿三功。张三丰原式太极拳练起来快慢适中,步法灵活、运行自然、裆法可低可高,气随意运、身随神行、随屈就伸、柔中有刚、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经过武当弟子传到陈氏、杨氏等人中经改良便成了陈氏、杨氏的新型太极拳。在武当山等地仍然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张三丰看见“邋遢崖”上一只鸟与一条蛇在打架。每当那只鸟上下飞击长蛇时,蛇就蜿蜒轻身,摇摆着闪避,不曾被击中。相持时久,鸟已精疲力竭,支撑不住,便无可奈何地飞走了,长蛇也就蜿蜒地钻进了草丛。看见鸟蛇相斗这种情景,张三丰若有所思:“这好像就是自己反复参悟的太极阴阳互变道理呀!原来太极的道理就蕴含在自然之中。自然、和谐、阴阳互变。又有什么比这自然的东西更好的呢?”便于是,张三丰本着顺其自然变化的道理,根据阴阳之理,悟出一套动静相间、刚柔并进、以柔克刚的“太极拳”法。道成功满后拂袖云游天下、传授道术,后莫之所终。并把长蛇的蜿蜒轻柔结合自己修炼的内丹功力,以道教所传太极阴阳为体、五行八卦为用,“河图”与“洛书”为经、八卦与九宫为纬,合成太极拳术五行八卦十三式,突出“以武演道,以道显武”的特点。由此可见,以柔可以克刚,以静可以制动,这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于是,张三丰模仿长蛇的动作创造出了内家拳。
在我国两千五百年道家内丹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张三丰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划时代的代表人物。斯术在张三丰之前,称为道术、太极炼丹术、内丹术、内丹功和金丹大道等。自张三丰创造太极拳后,始称太极拳。所以,张三丰既是太极拳的缔造者,又是集前人之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可以说,没有张三丰就不可能有今天各流派太极拳。
道教内丹是内家拳的一大来源,张三丰真人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集大成者,在因缘际会之下将内丹与武术相结合创立了内家拳,不仅可以在技击中以柔克刚而取胜,而且更有利于内丹修炼,以致延年益寿,其妙无穷。内家拳更偏重于丹道、养生,将道教性命双修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舒缓匀和、以意引气、自然轻松、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道教内丹第一层功夫就是筑基炼己,张三丰真人将太极拳与丹道的紧密结合,可以作为内丹修炼中的筑基功之一。太极拳作为一种动功,配上拳势呼吸,运行气血,疏通经脉,有利于静功的修炼,动静结合以成道,甚至可以说修炼内丹应练太极,练好太极须要炼内丹也。张三丰《道言浅近说》将丹功理论和方法和盘托出: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累炁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张三丰太极功是由密不可分的两部分组成:一是静功,即相对静止的内功修炼;二是动功,就是世人皆知的武当三丰太极拳。两者的关系,张三丰总结为:“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相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有缘人循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路线,修炼精、气、神。壮其体魄、充其精神、发其智慧。达“能为人所不能、能及人皆莫及”之境。内功修炼,一路景象万千,真修炼者不可不察。
参考文献:
[1]《道教神仙》,范恩君,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年
[2]真武信仰的渊源与流变研究左攀,兰州大学,-09-01
[3]道号,百科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sthj/6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