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易学新体系鉴行文论之九:
作者近照未来可期做自己喜欢的事
——见龙在田及人生成功与否的辩证思考
连雪
当你挑灯夜读准备考试却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你辛勤工作月末却只领到可怜的一点薪水的时候,当你加班加点,早出晚归,却得不到领导赏识的时候,当你斥资千万进行投资却两手空空血本无归的时候。
你是否会自语: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怎么会是跳蚤?
《易》云:见龙在田。然而事实却是,人们对着掌中的跳蚤欲哭无泪。且慢,何不扪心自问:你是否尽了收获龙种所需的努力了呢?
答案或许为否。“造一片草原需要一株三叶草,一只蜜蜂和一个梦,要是蜜蜂少,光靠梦也行。”,狄金森笔下的草原光靠梦就足够,可现实的农田里容不得农夫杠着锄头做白日梦。你或许还记得小学课本里“桃三杏四梨五”的种果树故事,而正如故事里所写的,达不到结果应有的树龄,你只得拥有满枝绿叶而无果实。这在想收获“龙”的急功近利者眼里,可不就是无甚可用的跳蚤么?
此刻收获,是否都来源于你平日里贪玩而耽误了学业?是否归根于工作质量的堪忧?是否是盲目投机贪心不足的自食恶果?钱锺书言:“人生亦如磨盘,团团旋转而终无法摆脱陈陈相因。”其言足以为鉴,慎之!
而答案又或许为是。既已熬尽心血,为何换不来明灯一盏?难道要自念“各有前因莫羨人”来自我安慰?大可不必。梵高生前穷困潦倒,身后却又享尽殊荣;库普林被当时的批评家称为“琐事笔匠”,但今日谁又记住那些反对者之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俗谚也并不会和此相矛盾,怀有“见龙在田”的愿景,谁说你将见不到“飞龙在天”?
胡适曾这样写道:“昨日种种,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从今往后,怎么收获,怎么栽。”是啊,无须拘泥于昨日的跳蚤,那是过去的因果,昨日种种已譬如昨日死;更当放眼于今后的风物长宜,播下龙种,何惧没有“见龙在田”,甚至是“飞龙在天”?一切的开始与终结,不在“龙种”或是“跳蚤”,而在播种的你。
《中华易理哲学》乾篇第二象解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这短短八个字道明了很多人一身才华,却无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其中一共有五层原因:
第一、见龙在田中“见”的智慧,“见”就是展现自己的才华,毛遂自荐,勇于表现的智慧。
首先,怀才不遇恐怕是很多人的感想了,特别是这个时代,竞争愈来愈激烈。但怀才不遇的前提是,我们认为自己和别人相比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如果我们只比别人多啃了一些书,或者读了个清华北大,那不叫怀才不遇,顶多算个书呆子;
其次,你展现自己才华之后还被故意打压,这才做到了见龙在田的“现”字。如果真的怀才不遇,表现了还不被赏识,至少有两条路,创业和跳槽。如果我们只有抱怨没有行动,等着别人来发现我们或者遇到好机会,那只能说明我们内心脆弱;一个脆弱的人,连行动都没有的人,终生郁郁不得志这是应该的。我们没有资格抱怨,因为“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是自然规律,谁都不能改变这个“天道”。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自己的伯乐,勇于进取,积极表现。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这是对怀才不遇之人最好的诠释,我们至少可以创业,让更多的客户认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达到事业成功的目标。
第二、见龙在田的“龙”字,蕴含知己知彼的智慧龙。就是问我们到底是不是一条龙,是不是真的有才华,有能力?我们要躬身自省、反问自己。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很多人记住了这句却没有明白一个道理,其实知己占了90%,知彼只占10%。
如果我们读了十几年圣贤书,还是每天谈论家长里短,每天讨论的全是柴米油盐,这说明我们没有格局。没有格局的人读的书越多,越是对自己的折磨。这样不如像道德经所言一样,偏安一隅,无才便是德。没有格局,读了书容易变成书呆子。
那我们如何训练自己的格局呢,多看新闻联播,多看看国际形势,多了解各行各业。
但是,如果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sthj/1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