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十点电影原创
有时候,十点君不得不承认。
创作者们时常心有灵犀。
在同一时间点,不约而同,推出同一类型的作品。
可能是玄学,大概都靠缘。
前有昆汀的《好莱坞往事》,当下有张艺谋的《一秒钟》。
本阿弗莱克讲述《唐人街》幕后的《隆重的再见》也很快要和观众见面。
而今天十点君要问:
如何拍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神作?
这部片子要告诉你了——
不论是从哪个角度看来,《曼克》都肯定是今年奥斯卡讨论最激烈的一部片子。导演,常年盘踞豆瓣电影TOP,每部片子都和“烧脑”“神作”挂钩。和另一位同样具有以上特征的大导诺兰手牵手,“谁先拿小金人谁是狗”。没错,是大卫芬奇。主演是影帝加里·奥德曼和莉莉·柯林斯加盟。背后更有财大气粗的网飞支持,在其他制片厂正捉襟见肘的年底。剑锋直指奥斯卡。网飞和芬奇合力,把好莱坞最出名的杰作,也是最知名的迷案搬上了银幕。《公民凯恩》。它在大多数电影史上都名列第一:英国的《视与听》TOP10、法国《电影手册》、BBC百大美国电影榜、美国电影学院百年TOP……问世八十年,《公民凯恩》斩获榜单TOP1无数,在烂番茄和Metacritic上双双获得分。它由鬼才导演奥森·威尔斯于年,自编、自导、自演。以报业大王凯恩的死拉开序幕,围绕着他死之前的说出的“玫瑰花蕾”。《公民凯恩》记录了这位报业大亨波澜壮阔的一生。然而,这部作品触及了整个好莱坞当时最大的雷区。虽然本片经考证,借鉴了当时普利策、塞缪尔·因萨尔和哈罗德·麦考密克等多位商业大亨的经历。但不难看出,最贴切的原型,无疑是美国媒体巨头威廉·兰道夫·赫斯特。得罪了好莱坞巨头,《公民凯恩》在十几年内都被封杀,在赫斯特的影响下,大部分美国媒体都对其嗤之以鼻。直到年,《公民凯恩》被法国评论家巴赞重新挖掘,又直到年才真正重返美国,在随后的几十年内,直登世界影史巅峰。而在光芒万丈的电影背后,却藏着一桩迄今无结果的“扯头花”:影片的成就,究竟应该归功于导演,还是归功于编剧?而大卫芬奇在片名已经宣布:是《曼克》,也正是《公民凯恩》的编剧赫尔曼·J·曼凯维奇。影片双线并行,一边拍影史最伟大电影剧本的诞生。芬奇特意用了旧式手打剧本的形式,让剧情在年和年之间反复横跳:年的赫尔曼·J·曼凯维奇,昵称曼克,春风得意。他时任派拉蒙的编剧,结识报业大亨赫斯特、和他的情妇,知名女演员戴维斯。爱喝酒,爱赌博,还爱刻薄?那又怎样?制片厂待他是众星拱月,各位好莱坞巨头,纷纷捧他成座上宾。而年的曼克呢?摔断了腿,被整个业界驱逐,仍然酗酒又刻薄。恰逢其时,当时正炙手可热的奥森·威尔斯打来电话。当枪手,放弃署名权,60天,交出一个剧本。对于曼凯维奇来说,这自然算是好生意。曼克在60天内写完了《公民凯恩》,却因为意识到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出尔反尔,想要回自己的署名权。发生了啥?也不难猜出。又是一部资本毁了好编剧,甚至要毁灭好剧本的故事。20世纪30年代,资本在好莱坞的底气日渐硬朗:派拉蒙、米高梅、福克斯、华纳兄弟、雷电华、环球、哥伦比亚、联艺。大制片厂时代已然成型。资本家们,嘴上说着理想和未来,眼里只有钱和权。凑到一块开party时,冲着希特勒和纳粹滔滔不绝,实际根本不知道集中营是啥。然而,正是这些人决定了美国的观众读什么报纸,看什么电影。甚至还有总统的特别助理在座,正预备决定着政坛的变革。所有制片厂的大佬们,都大同小异:华纳和环球影业首先被嘲讽:爱翻拍、爱跟风,什么火了拍什么,拍到观众吐为止。连赫斯特自己都忍不住说:天天拍黑帮电影,美国人一辈子能遇见几个黑帮?至于环球影业爱拍廉价恐怖电影,那就更好解释了:小成本,赚大钱,没有资本家不喜欢。当然,资本家们对于压榨打工人也很娴熟。米高梅的大老板梅耶说:米高梅哪有什么明星?只有一个:片头的狮子。刚还说着米高梅是个大家庭,一转头就开始压榨手下的工资。而曼克在资本面前,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编剧。他只能冷眼旁观,然后吐槽一句:然而,更可怕的是,资本和影视的触角已经触碰到了政坛:年的加州州长选举。这次选举诞生了好莱坞历史上最大的丑闻。米高梅为了抹黑赫斯特团体的竞争对手辛克莱,开始拍摄虚假的竞选广告。他们雇佣大半专业演员,扮成素人,早早写好剧本,拼命抹黑辛克莱。而好莱坞的导演们在这里,老工具人了。曼克嘲讽自己的好朋友雪莱居然去拍这种假广告,却早已明白:有大把的受众,会相信这种虚假宣传。果然,广告播出,竞争对手被打倒,资本大胜利。但雪莱却因为良心不安和帕金森,最后选择自杀。曼克最后对于这一切忍无可忍,跑到赫斯特的聚会上大闹一通。他嘲讽赫斯特,把他比喻成“曾经的唐吉柯特”,心怀理想却最终背叛理想。而最后将他送出大门的赫斯特也回敬了他一个寓言:听说过“街头艺人的猴子”吗?穿着漂亮衣服跳舞的猴子,以为自己无比重要,观众都为猴子而来。却不知道自己最终只是属于艺人的一只动物。曼克最终和资本分道扬镳,以《公民凯恩》和其后的复杂纠纷,名留影史。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而这部由芬奇的编剧父亲写就,却不被看好的剧本。最终由导演芬奇和不属于好莱坞传统制片厂的网飞拍出。把旧时代的好莱坞大制片厂和政治勾搭的阴暗面,轮流嘲讽一遍。在今天看来,更是颇具讽刺意味了。无论在什么年代,资本畅通无阻,低劣翻拍复制层出不穷。而名利政治和新闻影像的勾结,更是从未停歇。《曼克》从来不是写给好莱坞的情书,也不是对自己和电影时代的怀旧。它只是一针见血的嘲讽,嘲讽30年代的故事,放到如今仍然毫不过时。甚至更能刺痛当时当下的某些心脏。而让那些不见天日的名字被发现。让“日光之下,别无新事”的阴暗,为观众所重视。这,或许就是电影真正的魅力。戳,拒绝烂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