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冬天已至,疫情果然又开始反扑。12月7日—8日,成都先后确诊5例郫都区关联本土病例,四川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医务人员、民警、志愿者、社区人员......连夜又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忙碌起来。因为防控及时,当地大部分人的生活依然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没有人因为病毒过度恐慌,没有人抱怨在寒风中排查检测。但确诊病例中,第一例69岁的卢某,第二例71岁的李某。他们的孙女,一个确诊的20岁姑娘,已经被全网骂了一天。就因为她的行动轨迹里有:转场4家夜店。很快,姑娘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各种隐私统统被不知“何方神圣”给扒的一干二净。可是姑娘做错了什么吗?并没有。一个20岁成年女性,在不知道自己感染的情况下。和往常一样,和这个人口超万城市里的所有普通年轻人一样,正常进行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交际。家人感染后,她积极配合检测,自己确诊后如实说出自己都去了哪。一个不幸感染的病人,偏偏在一些人的口中成了罪人。各种揣测、谩骂开始铺天盖地:肯定长得不行,转了5场都没人带走。有人各种污言秽语,忙着荡妇羞辱。有人信誓旦旦,我朋友圈有女孩夜店狂嗨的证据。窥私欲加上意淫作祟,一边骂着,一边求照片。许多人还沉浸在不知所谓的狂欢中,结果,被疯传的朋友圈压根不是这个确诊的姑娘的。甚至一个根本不在成都生活的女孩,也无辜躺枪。看着自己的照片被各种点评,羞辱,当事人都惊呆了。原来一个普通人社会性死亡的罪名,可能只是她感染了新冠。看到的最新消息:被网暴的确诊女孩回应了,外出前不知奶奶已确诊。转场多个酒吧,不是乱玩爱玩,是因为自己负责气氛工作。回应的最后,即使没有做错什么,她还是向所有人道了歉。可是她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要道歉?
她只是和所有无辜病人一样,被病毒击中。
何错之有?
她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该道歉的是炮制这场谣言的所有人。
可是那些疯狂骂她的人,有一个会出来说对不起吗?今天集体消失的他们,明天又将在哪里开骂?这场匪夷所思的闹剧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大概是有人一针见血说出的这句话:“疫情都这么久了,怎么还有人不明白,公布确诊者的行动轨迹,是为了让你对照看看自己需不需要做核酸检测的,而不是让你去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的。”而我们所获取的每一个信息,也都是为了更好,更及时的防疫。这群网暴谩骂的疯子,真的就和最初把罪名归结给武汉人一样,和以往在确诊病例身上拼命挖八卦隐私一样,无知又可怕。就如《主播说新闻》海霞姐姐所言,她对疫情传播该负什么责,还需调查认定;即使真有责任,这也不是曝光其信息的理由。她的个人生活不该是公共话题,防疫才是。我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感染病毒的人。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这个席卷世界的天灾,面对未知,面对死亡,面对不同种族,果然,它最考验的还是人性。02摧毁一个人有多容易?敲击键盘的几秒钟。李炳鑫,本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但随着一段画面的传播,他从此和“猥亵犯”绑在了一起。还记得这张图吗?人来人往的车站,戴着黑框眼镜,身穿黑色上衣的年轻男人,公然将手伸进了年幼女孩的上衣,隔着衣服,肆无忌惮地揉捏。被猥亵的女孩,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男人的动作却很熟练,并不介怀四面八方投来的奇怪目光。如此败坏风气的一幕传到网上,迅速点燃了网友们的怒火,大家急于找到这个人渣,替女孩声讨正义。在网传的另一张图中,他的模样被曝光了。不多时,有人指出,这是他同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李炳鑫。紧接着,哈理工官微沦陷于一片口水声之中。有人越说越重,建议将李炳鑫化学阉割。事实是猥亵犯是段某某,李炳鑫只是和那个人长得像。此时,李炳鑫正和同学玩卡丁车,对呼啸而来的恶意一无所知,他以为是重名了。但朋友相继给他发信息,同学问他牢饭好吃吗,他从起初的不明就理,思绪朦胧,越看越害怕,怕到发怔。他用力地解释,一个一个慌忙地回复,那不是他,不是他,他不是流氓。但在被掩盖了的真相面前,他的反抗就像投入水波的一粒小石子,没有回声。因为网友怒气冲冲、丧失理智的谩骂与诅咒,他名声尽毁,社交圈彻底崩塌,和亲人好友的关系被轰炸的寸草不生。即便这是一出悲观的乌龙,网友在真相大白后依然死咬住他不放。我只是不敢想象,若干年之后,别人会不会在看到李炳鑫的名字后,将印有他资料的一切轰然扔进垃圾桶呢?人言可畏。然而我在我看来,这世界总有一股人,不惮于用最愚蠢、冷血的恶意,不加掩饰地摧毁一个人。03
事发后,这个昵称为“鱼丸不好吃吗吗”的赵姑娘,又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近况:
病情稳定,暂时没有症状;
密切接触的室友和朋友,检测结果都是阴性;
隔离的医护人员对她很好,很多陌生网友和媒体记者给她发了温暖善意的短信。
“对于这些善意的声音,我想说——人间值得。”
她说。
人间值得。
这四个字,从一个刚刚确诊新冠肺炎,又遭受了网络暴力的女孩嘴里说出来,让多少辱骂她的人羞愧,又让多少关心她的人泪目:
她遭到了病毒的攻击,却葆有生而为人的善意;她承受了如此大的诋毁,却依然热爱人间。
但人间值得,仅仅有爱,还是不够的。
它需要良人的抱团取暖,更需要法律的利剑出鞘。
12月9日下午,成都警方发出通告:
擅自把这个20岁姑娘个人信息,发到自己微博上的王某(男,24岁),因严重侵犯他人隐私,被警方行政处罚。
虽然,这个处罚来得晚了一点,我们至今也不清楚,这个王某到底是什么来头,但这个故事至此告一段落:
让违法者归法律,让无辜者得善待;
让事实和真相,穿越几条街后,把谣言和中伤堵在拐角处;
让兴风作浪者如愿得到惩戒,让理性思辨者如期觅得光亮。
成都警方出面及时,各路官媒也很给力。他们扼制住了谣言和暴力,让一个花季女孩免于社会性死亡。
某种程度上来说,小赵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面对网络暴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免于难。
小赵的经历让周周想起这部叫《一场看不见的传染病》的纪录片。
女主角,就是死去的“成都女孩”。
片头,女孩从游泳池中翻卷上来,神情慌张。
这时,视频配音播放了一则新闻:
“疾控中心正在调查另一个由席卷全国的神秘病毒引发的死亡事件。”
看开头,或许你会觉得这是一起病毒传染的公共社会事件。
但接着,镜头中的女孩很多行为都很不正常。
比如,经常性失眠。
比如,总是精神萎靡,上课走神,无端流泪等。
最后的镜头,落在女孩自杀的病床上。
她到底缘何自杀?
因为网暴。
她之所以厌食,失眠乃至自杀,都是因为长期忍受键盘侠各种淫荡辱骂之词,才逐步击溃她的身心底线。
这部片子呈现一个无辜女孩承受网络暴力的身心变化。
一个本该拥有大好青春的无辜少女被谣言暴力紧紧陷溺。她身陷囹圄,被谣言一点一旦蚕食。而伤害她的人,却无动于衷。
网络暴力者像嗜血苍蝇一样到处嗡嗡乱叫,待到分食完毕,又寻找下一个猎物。
他们说着义正言辞的话,却是递刀子的杀人凶手。
网暴是种传染病,在网络社会,大家都可能成为他们传染的对象。
也希望大家保持理性,真相大白前,让子弹多飞一会。
萨克雷说:
“生活就是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心中有爱的人,看到的都是阳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