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山区土著,小时候耳边听腻了蛙鸣,眼前也看惯了蛙跳。那时节,我们统一叫这种“一有动静就蹦跶玩消失”的两栖类物种为蛤蟆。映像中最为深刻的蛤蟆种类有:绿皮黑斑白肚的青蛙、绿皮红肚体型小巧的“天老爷小舅子”、体色灰褐有黑色条纹体态略显发福的地基蛙、体色棕褐有黑色斑点前肢粗壮动作敏捷的哈什蚂以及体色黑绿全身皮肤极其粗糙上面长满大小不一令人生畏“瘤子”身体肥胖动作笨拙的癞几把的(癞蛤蟆)。
小孩儿嘴馋,在肉类匮乏的那个年代,我们无师自通,悟透“靠山吃山”的深奥原理,上山下河,流连忘返。踏遍青山绿水陶冶高尚情操那是“招牌”,核心环节是吃“烧烤大餐”。春、夏、秋三季多在山间,烧烤原料也最为丰富,无论是天上飞的溪流里游的还是林草中长的,都是我们“烧烤大餐”原料的来源,有老家贼(麻雀)、河鱼、蚂蚱,还有山野菜蘸大酱等等。冬季绿色消失,我们的“烧烤阵地”与时俱进,转移到了小河边,这时的烧烤品种以喇蛄蛤蟆为主,清澈的河水虽然冰凉刺骨,但脚穿水靴涉水用力翻起水中的大石头,大概率都会令你喜笑颜开,翻起的石头下,喇咕蛤蟆争相逃命,绿色家园令人魂牵梦绕。
长大后才知道,我们经常“进口”的那种蛤蟆,便是哈什蚂,也是如今鼎鼎大名的东北林蛙。
我们对东北林蛙的烧烤方式特原始,也特别野蛮,完全是返璞归真、暴殄天物。趁秋末初冬天降严霜、雪落山岗,蛤蟆集体下山、钻入河流溪水巨石下、准备冬眠行动呆缓之际,涉水翻石,只要几个人配合完美,手疾眼快,几乎是一抓一个准。之后把“丰收果实”带上岸,用铁丝三、五一组穿成串。先用石头垒灶,点燃树枝。第一道工序是将穿成串的蛤蟆在火上烧,烧到皮开骨裂,滋滋冒油,撤去明火,用灰烬再炙烤几分钟,待温凉之后就可以张开大嘴大快朵颐了。
大凡下水抓过蛤蟆的人都有一种这样的体验:弯腰屏气,小心翼翼翻转一块石头,说时迟那时快,双眼聚焦点,一条小巧敏捷的身影斜刺里跳出来,在水面优美地划了个弧,然后全身扎入水中,后腿一蹬前腿划水,笔直向深水区钻去。你一激动,本能地张开两只手去捂,不了脚底一滑,站立不稳,“扑通”一声,实实在在栽入水中。
不管怎么说,解决嘴馋问题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烧烤后的哈什蚂别有一番风味,骨质酥软,肉鲜香嫩,尤其是“母抱子”(母蛤蟆),咬一口油香浸鼻,咽下肚肺腹生热,即使周围风寒天冷,食者依旧浑然不觉,真正是冬季里的抗寒“灵丹妙药”。
当然这只是少年时代的回忆。
参加工作后偶然查“百度”,我吓了一跳,少年时代随意霍霍的哈什蚂只是一个“小名”,“大名”就是今日名扬天下的东北林蛙!
在各地所产的林蛙中,以东北地区的林蛙体格大、产油率高、体制健壮、繁殖率高而成为林蛙中的极品。中国林蛙富含4种激素、9种维生素、13种微量元素和18种氨基酸,在药用、滋补和美容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林蛙蛙油,也称作哈士蟆油,为东北林蛙雌蛙的输卵管,经采制干燥而得。功效非凡,有润肺养阴、化精添髓、补脑益智、平肝养胃、抗衰驻颜、健脑益智、延缓衰老等作用,用于身体衰弱、产后气虚、肺痨咳嗽、内分泌失调,美容养颜,延更补充胶原蛋白,被誉为“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
东北林蛙肉质细嫩,易为人体消化吸收,适合各种年龄的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及老人食用,具有很高的食补价值。经烹调能释放出大量的肌溶蛋白及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因而味道香浓。东北林蛙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明、清两代已成为贡品,被列为宫廷“八珍”(参、翅、骨、肚、蒿、掌、蟆、筋),“四大山珍”(熊掌、哈什蟆、飞龙、猴头)和“东北新三宝”(哈什蟆、红景天、不老草)之列。
这介绍整的我有点懵瞪转向。在吃货横行的今天,东北林蛙摇身一变,已经成为我等平民老百姓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只能远望流哈喇子而不能近观眼迷离心流血。要知道,若以今日价格计算,少年时代作为烧烤原料的哈什蚂,怎么也是一笔难以令人相信的天文数字。
嘿,应了阿Q那句千古名言:想当年,老子也曾阔绰过!
到了一定年纪,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了一些变化。每每看到“生存”二字时,心底油然想起东北林蛙的生存环境来。
这是一种跨物种式的担忧。自身前程听天由命,担忧其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四条腿的蛤蟆,也算是自得其乐,活动脑细胞的一种方式。
林蛙弱小,遇天敌除了逃跑,几无自卫能力。
这个世界,总归是自然天成。何为自然之力?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少年时代看过一部动画影片《蝌蚪找妈妈》,很为那些蝌蚪的浪漫之旅感到欣慰,也很向往。不过小孩天性,欠缺感同身受的自觉。看完动画片的第二年春天,依旧蹦蹦哒哒拿起小水桶和口罩布制成的抄网,到溪流小河水泡子里面捞取乌泱泱的数量众多的小蝌蚪,以满足家中喂养鸡鸭的营养需求。
今日回想起来,悔之晚矣。
水面风平浪静,水下则是凶险万分。“大鱼吃小鱼”亘古不变,但是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嗜肉的大鱼们更愿意吞吃蝌蚪,原因无它,体肥多肉,行动迟缓,毫不费力的美味佳肴,诱惑力实在太大。除鱼类外,蜻蜓的幼虫、负子虫、水螳螂之类,也对蝌蚪的生存构成致命的伤害。
水中生存惊心动魄,九死一生,待到出水成蛙,能够以快如闪电的高空跳跃捕食并躲避天敌时惊异地发觉,灵敏只是生存技能的一次革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弱肉强食的悲惨局面,无法躲避它为天敌们成长壮大提供必需能量的悲惨命运。
善于爬行的蛇、展翅飞翔的鸟、林间草丛中穿梭往来的野兽,无一例外都是林蛙们的天敌。
生存的希望,实际上来自对死亡恐惧的蔑视。自然界万物万灵,都是在食物链基础上,才不断发展壮大的。
在自然界,无论身体强弱、力量大小,剔除相互利用的交汇点,其他一切区域都是“荒原”。在那一片一片浩瀚无垠的“荒原”上,到处充斥弥漫着令生物窒息的血腥、嗜杀的气息,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生死轮回的大戏。冷漠、嗜血、凶残、无情是这片“荒原”的主旋律。
话说回来,无论是蛙入蛇口,或者是蝗入蛙口,自然界万物万灵相生相杀,无所谓都是为了生活,只要能够活下去,杀生害命永远都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制定这个天规戒律的天老爷,则在完成这个既定任务后,恬淡安然地躲进天宫的深宅大院,悲怜叹惋、与世无争地俯视尘间万物万灵生死搏杀、灰飞烟灭。而人类因为有造世主的偏袒,机缘巧合一跃而成万物万灵的“掌舵盟主”,欲望不断膨胀,不断追求“进口”的极致享受,永无止境;不断打造精致豪华的“口福”,锲而不舍。剥夺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过是显示人类自己的生存力量和食物链的地位。
虽然生存环境恶劣,依赖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强大的繁衍能力,林蛙种群还是波澜不兴,见怪不怪地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壮大的“战略”目标。只是它做梦也想不到,它与生俱来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是它遭遇灭顶之灾的”符咒“。在人工养殖的林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类欲望的今天,野生散养的林蛙,依然是人类流连忘返的捕捉对象,每逢秋末冬初,山脚下、林木间,是绵长的、一眼望不见边际、用白色塑料薄膜围绕而成、令世间万物万零目瞪口呆触目惊心的围栏,号称“蛤蟆趟子”。这是一种灭绝式的围捕林蛙的新式方法,“蛤蟆趟子”挡住林蛙下山进水冬眠的归路,使它束手就擒,也极大减轻了蛇类、鸟类、兽类的狩猎辛苦程度。
生命脆弱、危若累卵那又奈何?一个劲埋怨造物主造物规则不公,有偏有向,欠缺公正,强为刀俎弱为鱼肉,哪还有心思咬牙活下去?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哀之不幸,却又无力改变,这就是林蛙的“悲惨世界”和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