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军阀真的急眼了。再这样下去,淮西就要被打破了。他们终于取得了共识:
就咱们这智力,也干脆别用计了,终归不好使。咱们还是用自己的老本行吧:
杀!杀掉武元衡!制造恐怖!
杀了他,平叛大军就没有主将了,皇帝这小年轻就会怂了。杀了他,就可以让朝廷里主战大臣都吓破胆,谁也不敢再主张打我们。[11]
李师道、王承宗找来了顶级杀手,拍出了一千万现金:“去,把那人的头给我拿回来。”
于是,六月三日,一代诗人、宰相武元衡横尸路旁。
生前,他曾写道:“报主由来须尽敌,相期万里宝刀新。”武元衡没有看到胜利的那一天,但他兑现了自己的誓言。
六
武元衡的死,轰动了朝野,也牵动了无数诗人的命运。
一个诗人愤怒了。他就是白居易。当时白居易在朝中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尽管已经四十四岁了,却仍是个愤青。武元衡被杀后,他第一个跳了出来,大叫大嚷,要求彻查凶手。
用史料中的话,就是“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然而,迎接白居易的,是几位宰相冷冷的目光。
“你一个搞内务工作的,怎么能超越职权,跳出来叨逼叨?这里哪有你说话的份儿?”
白居易得到的结果是:贬官,赶出京城,去做江州司马吧。
打压了愤青白居易,大臣们纷纷转身扑倒在皇帝面前:
“皇上啊,我看还是罢兵吧!这仗不能再打啦!再打下去我们就都要变成武元衡了!”
“皇上啊,你打淮西就打淮西,怎么把旁边成德、淄青两家藩镇都得罪了,后果很严重,快安抚一下他们,哄一哄他们破碎的心吧!”
大家七嘴八舌,都劝皇帝趁机退兵,安抚藩镇。
宪宗皇帝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没有说话。
“武元衡啊,你虽然已经不在了,却幸亏还给朕身边留下了一个人。不然,朕该多么孤独啊。”他默默地想。
这个武元衡留下的人,叫作裴度。
裴度比武元衡小七岁,可以说是武元衡提拔推荐的。过去他长期跟着武元衡做幕僚,武元衡在执掌西川的时候,裴度在为他做节度府掌书记。后来武元衡做宰相,裴度也做到了御史中丞,相当于副宰相、纪检部门的最高长官。
这样一个人才,也差一点没有保住。武元衡被杀的那一晚,另一拨刺客也同时对裴度下了手,幸亏没能杀死,只刺了一个轻伤。
不少大臣一度向皇上建议:“裴度是个祸胎,您快把他免了,安抚一下藩镇,不然会惹麻烦的!”
宪宗勃然大怒:“朕就是裴度的后台!你们巴不得他早死,朕却偏要给裴度续一秒!都瞧好了:朕用裴度一个人,足以打平吴元济、王承宗这两个王八蛋!”[12]
他不但没罢免裴度,反而把他找来,试探性地问:“裴爱卿,你的伤养好了吗?”
裴度怒目圆睁,趋步下堂,取架上大刀,轮动如飞,把壁上硬弓一连拽折两张,说:“皇上,你说呢?”
“好了好了……”宪宗赶紧说,“您不要再模仿黄忠了,朕的弓都是很贵的……既然养好了伤,朕就派你做宰相,接替武元衡,督统大军,继续进攻淮西!”
这次出征誓师大会在八月举行。长安通化门外,血色红旗招展,三百名仪仗猛士列队阵前,[13]喊声震耳欲聋。
这是一场悲壮的送行。前线的战况很不利,就在不久前,平叛的部队还中了淮西军的埋伏,大败亏输。朝廷上上下下要求停战的压力很大,裴度出征,能不能打赢,完全是未知数。
宪宗皇帝亲自替他送行,以表示支持。百感交集中,皇帝流出了眼泪,紧紧握住了他的手:武元衡已经不在了,这一切,要靠你了!
裴度说:“主忧臣辱,义在必死。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14]
事后,当我们回望这一次誓师时,会惊讶地发现,居然有无数名人参与其中。
比如出战的队伍中就有我们的老朋友韩愈。他曾经说过,只要朝廷去打军阀,他愿拼了老命第一个攻城。事实证明他没有说谎,这一次,老韩撸起袖子,亲自上阵,担任彰义行军司马,参加了战斗。
还有一个名叫王建的大诗人,居然也在现场。一听说大军誓师,他兴奋地离开了在长安城西的出租屋,踉跄地跑来参加,还写下了新闻通讯名篇《东征行》:
相国刻日波涛清,当朝自请东南征。
舍人为宾侍郎副,晓觉蓬莱欠佩声……
这里的“相国”,就是指裴度。王建还记下了誓师大会的威武场面:
同时赐马并赐衣,御楼看带弓刀发。
马前猛士三百人,金书左右红旗新。
最后,他表示英勇的战士们一定会殊死作战、取得胜利:
男儿生杀在手里,营门老将皆忧死。
曈曈白日当南山,不立功名终不还。
还有一些大诗人,他们没能赶到现场,但也对这一场关乎国运之战无比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eilongzhangxuea.com/cscc/6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