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谦先生主编的《建筑风水理论与实务资料集·下》附录“风水小辞典”。原著按词目笔画多少为序编排,无可非议。不过,对一般研习风水学术者来说。觉得有点零乱,缺乏系统性。在中国历史上,明刘基著《堪舆漫兴》,以“七言绝句”形式,对龙、穴、砂、水作了辞条汇编。但条目繁多,内容简短,难以准确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笔者将“风水小辞典”,由横向改编成纵向,将龙、穴、砂、水各个条目,分别汇编入各相关的部分内,使人对龙、穴、砂、水各部份的全貌一目了然.既便于研习风水学术,又不失高友谦先生原著的精华。鉴于风水学术派别较多,原著对三元玄空挨星方面列举不多,故改编后更名为“风水形法纲要”。
风水:①《辞海》(缩印本)页:“风水,亦称堪舆。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葬书》(旧本题晋郭璞撰)载:‘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②风水,宅地或墓地的地脉、风向、水流的统称。堪舆家认为,风水的好坏,关系生人的吉凶休咎。郭璞《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后世堪舆家兼作“堪舆”的代称,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③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页:“查特利对堪舆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说它是调整生人住所和死人住所,使之适合和协调于当地宇宙呼吸气流的方术。如果生人的住宅和死人的坟墓没有得到恰当的调整,那么对该住宅的居民和对尸骨葬在这座坟墓中的死者的后代,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恶果;反之,选地良好可保佑他们发财、健康和幸福”。
气:①《辞海》页:“气……⑥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②,即“生气”、“五气”。郭璞《葬书》:“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盖生者,气之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生气:简称“气”,别称“五气”、“阴阳之气”,指所谓流走于土中,具有致福生人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堪舆家认为,生气能够调和阴阳,生发万物,住宅得之,主人则平安多福;墓穴接之,墓主子孙则兴旺官贵。堪舆术归根结底在于教人识别、利用生气。《葬书》“葬者,乘生气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注“生气,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生发万物,……生气藏于地中,人不可见,唯循地理以求之”。《宅经》“故福德之方,勤依天道月德,生气到其位,即修令清洁润厚,即一家获安,荣华富贵。”
五气:五行之气,生气的别名。郭璞《葬书》“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五气,即五行之气,乃生气之别名,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而为五行,虽运于天,突出于地,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
内气:堪舆家对土中生气的别称,郭璞《葬书》“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注:水流土外谓之外气,气藏土中,谓之内气,故必‘得外气形横,则内之生气自然止也’。”
外气:水的别称,堪舆家谓水可以止聚龙脉生气,使之融结成穴。《葬书》“外气横行,内气止生”注:“水流土外谓之外气,气藏土中谓之内气。故必得外气横形,则内之生气自然止也”。又同书“外气所以聚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
全气之地:地舆家称山水交会,龙脉止聚入穴之地。郭璞,《葬书》“势来形止,是谓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注:“当局完密,形穴止聚,则生气藏蓄其中,善葬者因其聚而乘之,则可福见。”
形止气蓄:指龙脉到穴山止聚结穴,参见上条。
龙:①《辞海》页“龙……④旧时,堪舆家以山势为龙,称其起伏绵亘的脉络为龙脉。气脉所结为龙穴。⑤星名,东方苍龙七宿的统称,也指岁星,岁星木也,木为青龙……”
②堪舆家喻指山势。因山脉逶迤起伏如龙形,故称。《泄天机》“爰从重浊凝于地,便有高低势。势来起伏是行踪,前贤呼作龙。”《发微论》“夫山以静为常,是唯无动,动则成龙矣。成龙之山,必踊跃翔舞,若其僵硬强勒,则不融结者也。”
龙脉:堪舆家山水气脉。《人子须知》卷首:“曰龙脉者,何也?人身脉络,气血所由运行,而一身之禀赋系焉。凡人之脉,清者贵,浊者贱,吉者安,凶者危,龙脉亦然。”《辍耕录,相地理》“有善地理者,以为宜帝王居之,人问其故,曰,君山龙脉正结于此”。《水龙经》“水之来路远,其势宽大,中间虽有小回头处,乃值龙脉束气结喉之所”。
枝干:堪舆家对枝龙和干龙的合称。《吴公解义》“枝干明而嫡庶分,嫡庶分而力量见,故论龙不可不辨枝干”。
干龙:大龙脉的主干,又名正龙、正干。根据祖山及气脉大小,又可分为大干龙和小干龙。《疑龙经》“大凡寻龙要寻干”。《吴公解义》“论枝干不可不辨大小,以审其力量之轻重,审辨方法,以水流为定,大干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龙以大溪大涧夹送”。
正龙:即干龙。《葬经翼·难解二十四篇》“先看祖宗兼特高大,次察众中何条先断,断处中出,夹从周密,即是正龙”。
三大干龙:堪舆家称中国三条最大的主干龙脉,即北条干龙,中条干龙和南条干龙。《人子须知·龙法》“三大干龙,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曰鸭绿江。长江与南海夹南条尽于东、南海,黄河与长江夹中条尽于东海,黄河与鸭绿江夹北条尽于辽海。”
北条干龙:指黄河以北的主干龙脉,简称北龙。《人子须知·龙法》“北条干龙乃大河以北之干龙……出河北,入云中,过雁门、代郡,复回南而太原帝邱,循太行、恒山、派九河,东北渡辽海,以入于海,为冀、燕之分”。
中条干龙:简称中龙,指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主干龙脉。《人子须知·龙法》“大河以南,大江以北,乃中条干龙。”
南条干龙:简称南龙,堪舆家称长江以南的主干龙脉。《人子须知·龙法》“南条干龙出江南,自陇右分出西鄙,回巴蜀,逾荆、衡,入黔中,东而匡阜,南极五岭,复东北渡闽粤,跨三吴自淅右入于海,为梁、荆、杨三州之地。”
南龙:即南条干龙,《东郊私语》“刘伯温谓……南条一支从江而东,竟不知其结局处,顷从通州泛海到此,乃知海外是南龙尽处。”
垄龙:简称垄,堪舆家称山峦龙脉,与支龙(平地龙脉)并为两大类。《葬书》“夫垄,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支、垄之上,平夷如掌,故《经》曰:‘支葬其巅,垄葬其麓。卜支如首,卜垄如足。”《博山篇》“垄龙属阴,其气浮水,最慑风吹”。《人子须知·龙法》“垄者,高山之龙也……以磊落起伏,逶迤奔走为美,软弱瘦削,丑恶为凶……垄龙结穴于山麓。”
支龙:堪舆家称平地龙脉,与垄龙(山峰龙脉)并为龙脉两大类,谓以平坦夷旷为贵,气脉所在较垄龙为浅。性属阳,不畏风,而所谓吉贵结作则与垄龙无异。《葬书》“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地其中”,《经》曰:“支有吉气,土随而起,地有止气,水随而起,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注:“支龙贵平坦夷旷……其体微妙隐伏难见,故土亦随之凸起,及其止也,则如鸡窝、旋螺之状,言形止脉尽,而一水交度也。高水一寸便可言山,低山一寸便可言水,此支气之止,与水朋比而相为体用者也。”《博山篇》“支龙属阳,其气沉水,不慑风吹。”
初落龙:堪舆家所称“三落”之一,指在距祖山不远处结穴的龙脉。李淳风《小卷阴阳证要》“龙脉有旺于初者。”廖禹《泄天机·全局入式歌》:“初落由来近祖山,局势必须完。”注:“初落者,离祖山未远便结形穴,但得局势完密,发福最速,只不久耐耳”。
中落龙:指结穴于中段的龙脉。《小卷阴阳证要》:“龙脉有盛于中者。“《泄天机》“中落余枝作城郭,吉气于斯泊”。注:“中落者,龙气未尽,中腰便结形穴”。《人子须知》“中落者,自祖山发下,去祖已远,迢迢而来,大顿小伏,中间忽起高山,以为少祖,自少祖下,或六、七节,或十数节,再起星辰,结顶降势,过脉落局,束咽融结,其大龙犹自作势远去,而分行却在少祖之前,此处特一关局,未为大尽,故名中落”。
末落龙:又名大尽龙,指结穴于末段的龙脉。《泄天机》“末落名为大尽龙,气势最豪厷”。注:“末落者,龙神大尽方结形局,李淳风所谓‘龙有归于尽者,有全于老者’,故寻龙又以老尽为止,是亦须形势完全应案特达,缠山回转,回顾有情,方是地极之处。”
出脉:堪舆家称龙脉在土中运行,其形式分中出、左出、右出三种。《人子须知·龙法》“凡龙之穿落缠变,皆有出脉,其格有三,曰中出、左出、右出。融结力之大小轻重皆于此决之。”
左出脉:出脉的一种形式.指龙脉由左侧出身、运行及落穴,堪舆家谓其结穴力量比右出脉大,而比中出脉小。徐善继《人子须知·龙法》“左出脉者,龙之出身发脉及行度,过峡,入穴等处,脉均从左畔而出”。
中出脉:堪舆出脉的一种,指龙脉由正中出身运行落穴。谓主结作力量强大.廖禹《泄天机·落局入式歌》“穴后落脉要中出,中出方为吉”。《人子须知·龙法》“中出脉者,受穴之龙,自离祖出身落脉,及过峡落穴等处,脉从中出,左右均匀,蝉翼仙带,夹护整齐,或开帐贯中出脉,或列屏台盖星而脉从中落,或左右摆布均匀而脉从中发,皆谓之中出脉,若护山周密,不被风吹,则融结力量必大,主巨富显贵。”
右出脉:出脉的一种形式,指龙脉由右侧出身、运行及入穴,堪舆家谓其结穴力量比中出脉,左出脉者为轻。《人子须知·龙法》“右出脉者,龙之出身发脉及行度、过峡、入穴等处,脉从右落,山之形势右少左多,两畔不匀,只是蝉翼、仙带及外从皆照应周密,故前去亦有结作。若从山不周,则无融结。”
来龙:堪舆家称向穴山伸展的龙脉。赵与时《宾退录》:“朱文公(熹)尝与客谈世俗风水之说,因曰:‘冀州好一风水,云中诸山来龙也’。”缪希雍《葬经翼·察形篇》:“势即来龙……势欲其来,形欲其止。”
来龙去脉:堪舆家谓山势绵亘起伏为龙体。明吾丘瑞《运辟记·牛眠指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处处合格”。
行龙:又名“过龙”、“过山”.指气脉未停蓄结穴的山脉,与“止龙”相对,堪舆家谓不可立宅或葬棺,行龙特征是山、水气势俱峻急,全无宽缓之象。杨筠松《青囊粤语》“第一义,要识龙身行与止”。《人子须知·龙法》:“前人云‘山去水去随送去,此是龙行犹未住,山走斜飞水不停,不是真龙作穴处’,诚以龙行未止,不可寻穴。”
进龙:指受穴山到始发脉处各山之间由低至高的龙脉。堪舆家谓其循序渐进,最为吉贵。《泄天机·落局入式歌》“龙行有美恶……顺逆进退切须知……进是龙身节节高。”注:“进龙者,出身以来,……由低至高,由小至大,尊卑有序,等级有差,此格最吉”。
退龙:堪舆家称受穴山后体势一节比一节低的龙脉.《泄天机》“龙行有美恶……退是渐肖条。”注:“退龙者,出身以来,其势退缩,如人踏碓,如船上沰,穴高龙低,龙小穴大,后先失序,上下无伧,此格最凶,主一发便退。”
顺龙:堪舆家称体势顺出,枝脚安贴,有顾祖抱穴之情的龙脉,与逆龙相对。《泄天机》“龙行有善恶,……顺是开睁向前往。”注:“顺龙者,出身以来,其势曲,如星拱北,如水趋东,眷宗恋祖,顾前瞻后,行度处脚手安贴,入穴处骨肉团聚,此格最吉,主富贵旺人丁。”
逆龙:堪舆家称体势侧立,枝脚逆向,龙虎二砂不卫穴的龙脉,谓主凶象,与顺龙相对。《泄天机》“龙行有善恶……逆是望后去。”注:“逆龙者,出身以来,其势乖戾,如牛逆行,水鸟退飞,失祖遗宗,忘前忽后,行度处桡棹不随身,入穴处龙虎皆外反,此格最凶。”
止龙,堪舆家称气脉停蓄结穴之山。与行龙相对,其特征为山环水抱,凝重宽缓。《青囊粤语》“第一义,要识龙身行与止,”《葬书·外篇》“支垄之止,平夷如掌。”《人子须知》“真龙之止者,则玄武顶(按:穴山之顶)自然尊重不动,《葬书》云:‘其止如尸’,下手诸山则自逆顾,众水回澜,左右随从之山齐止朝对,……见众山咸止,诸水咸聚,是山水大会处,必有真穴融结。”
直龙入首:堪舆家称脉气从受穴山背部正中进入而结穴,谓此种方式气脉宏大,发福极快。《泄天机》“直龙原是撞背来。”《人子须知》“直龙者,乃撞背入首,顶对来脉而结穴者也,……发福极快……以其撞背直来,气势宏大,必有余气为毡为褥耳。”
横龙入首:堪舆家称龙脉从穴山之侧进入而结穴。《泄天机》“横龙原是从侧落,逆转须磅礴”,“横龙出穴又要鬼,乐山宜后峙。”
回龙入首:堪舆家称龙脉翻身回顾祖山而结穴。《泄天机》“回龙须是曲翻身,顾祖要逡巡”。《人子须知》“回龙者,乃翻身顾祖而结穴。《经》云:‘宛转回龙似挂钩,未作穴时先作朝’,有大回龙,小回龙及盘龙穴等格”。
飞龙入首:堪舆家所谓龙气到穴的五种形式之一,指龙脉上聚凭高而结穴,飞,指高位;入首,指龙气到穴。《泄天机》“飞龙原是结上聚,昂首真奇异。”《人子须知》“飞龙入者,乃上聚仰高而结穴,以其势高昂,故曰飞龙,须四应皆高立耸上聚,仰势受穴,方为真结,此穴力量最大”。
潜龙入首:堪舆家称龙脉下潜于平地而结穴。《泄天机》“潜龙原是落平洋,撒脉自悠扬。”《人子须知》“潜龙者,龙气撒落平地而结穴者也,即所谓平受之脉,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须要平地有凹,或开钳口,水势环绕,方为真结”。
龙出身:指龙脉初发,离祖山前行。堪舆家通常认为:出身处山势宜高大宏伟,大起大伏,富于变化。《人子须知》“龙出身,乃祖山发脉,离祖前行也。……大凡龙脉初发,屈曲如生蛇下岭而两边有蝉翼护带者,前去必结大地;其出身之不吉者,则瘦弱委靡,不起不伏,不活动摆折。”
龙分劈:指龙脉分枝,堪舆家谓干龙气旺,分出适量枝脉回旋护穴,是一种吉象;枝龙气弱,分劈则只能使生气耗散,不能结穴。刘基《堪舆漫兴》“分枝劈脉龙之常,分劈若我化吉祥。”
过峡:指龙脉经两山相夹处或地势跌断处通过,堪舆家谓其作用在于脱卸龙脉的凶、邪诸气,过峡多而形态佳,到头才能融结吉贵之穴。《泄天机》“龙行过峡脉有四,正出左右次,回头顾祖出龙奇,穴状可前知。”注:“跌断处谓之峡,以两山相夹为吉,脉过分四格,曰正出,左出,右出,回顾出,正出穴亦正,左出穴居左,右出穴居右,回顾出则穴亦回顾”。《葬经翼·峡论篇》:“夫峡者,祖山中干行度之次,敛大为小,变粗为精,两山相夹以成之也。”
剥换:又作博换。堪舆家称龙脉前行时山势不断变化,卸除粗老阴恶之形。卜则巍《雪心赋》:“星以剥换为贵”,注:“剥换者,变化也”。《泄天机》“退卸博换粗者细,凶星变吉气,老龙抽出嫩枝柯,跌断不嫌多。”
扛夹:扛与夹,堪舆家指龙脉过峡时山峰夹护的两种吉象。《人子须知》“凡脉从中过,两旁客山或本山特起高卓相应者,谓之扛;外山隔水远来护峡,而相夹胁者,谓之夹。”
迎峡:又名迎脉过峡,堪舆家认为,龙脉过峡忌风吹水射,故峡两头须有山岭迎送,所谓迎峡,即龙脉过峡后相夹迎之势。《人子须知》“脉起顶而上两臂有回转之山,谓之迎峡,亦曰迎脉过峡。”
迎送:指迎峡和送峡《葬经翼》“故峡必断伏,旁必有夹,谓迎送”。
送峡出身:即龙脉过峡之前两臂有旁山相夹护,堪舆家认为,龙脉过峡时最忌风吹水射,故两头须有山峦迎送。《人子须知》“凡脉离山而出,两臂有护从之山,谓之送峡出身,亦曰送峡”。
开帐:一作开嶂,堪舆家称龙脉出身或度水处山势开阔扩大,如拉开帐幔状,谓龙脉开帐而出后,力量增强,结穴更为吉贵。《雪心赋》“(龙脉)出身处要列屏开帐”。《泄天机》“凡龙开帐而出者最为有力,……要形如帐幕,两角分明,有带下垂。”《葬经翼·怪穴篇》“大龙度水,必然开嶂作势,……若山不开嶂,来不汹涌,……便非真渡水之龙,水中虽有小山,只作零断星散者论,必不融结。”
穿帐:堪舆家称龙脉开帐而出,谓穿帐以两重以上并且由正中穿出者为贵。《泄天机》“若还穿帐要中出,角落未为吉,两重三重开府衙,一重则富家。”注:“(帐)两重以上主贵,一重则富。穿心出者为上,穿角出者为下。”
穿心:堪舆家称龙脉由所开之帐正中穿出,谓属贵象。张子微《玉髓经》“开帐穿心力量强”。《人子须知》“须是旁起两肩,末如弓梢,肩如人肩,梢如弓梢,横铺阔远,始为正穿心,开帐穿心极贵。”
崩洪脉:堪舆家称横过水底的石脉。《泄天机·全局入式歌》:“朋山共水难寻脉,石上留踪迹,唤作崩洪有十名,官贵此中生。”注:两山对峙为朋山,水合流为共水,脉从中过,有石可证,此是渡水脉法。必要两边山势有断续之形,春夏水涨无迹可寻,秋冬水涸又有形可见。
枝脚:指龙脉主体两边伸出的短小山峦。堪舆家谓为龙脉分气所结,能反映龙脉的特点,可据以鉴别该龙脉的吉凶强弱,以两边匀称为佳。《人子须知·龙法》“枝脚桡棹,龙之分气也,其形体各以类从。故龙之长远者,其枝脚桡棹亦长远;龙之短小者,其枝脚桡棹亦短小;龙之吉者,其发为枝脚亦起星辰带贵气;龙之凶者,其见于枝脚亦为恶陋类凶形。”
芍药枝:堪舆家称龙脉枝脚的一种。《人子须知》“龙身枝脚桡棹虽长短不对,而交互停匀,龙脉穿心,名曰芍药枝格,……不害其为贵龙。”
杨柳枝:龙脉枝脚的一种,特点是一边长,一边短(或无)。堪舆家认为主公位不均。《人子须知》“一边有枝脚而长,一边微有枝脚或无,名曰杨柳枝,主公位不均,偏枯太甚,纵有形穴,亦不可下。”
梧桐枝:龙脉枝脚的一种,指山脉两边分出的短山均匀对称。堪舆家认为,龙脉有梧桐枝,必结大贵之穴。《玉髓经》“停匀唯有梧桐枝,双送双迎两手势,对节分生作穿心,祖宗儿子多相类,此龙百中无一二……”
蒹葭枝:龙脉枝脚的一种,特征是脉两边枝脚不两两对称而交互停匀,如蒹葭叶(芦叶)样。堪舆家认为这种枝脚融结力较轻,属下贵之格。《玉髓经》“左右迭生交互势,左有右无过一节,右有左无本非异,此名原是蒹葭样,但要星辰得地位,星辰得地是真龙,避会生枝不偏废,多因水火作星辰,芦叶多类左右至。”
昆仑山:位于中国西部,西起帕米尔高原,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堪舆家尊为山祖。谓此山为中国山脉之祖,龙脉的总发源地。蔡元定《发微论》“凡山皆祖昆仑,分枝分脉,愈繁愈细,此万殊而一本也”。《乐郊私语》“刘伯温谓中国地脉俱从昆仑来”。
龙楼宝殿:简称楼殿,堪舆家称太祖山的山巅,尖者为龙楼,平者为宝殿。《撼龙经》“大龙大峡百十县,宝殿龙楼去无数”。《泄天机》“祖龙高顶名楼殿,常有云气现”。注:“龙之起祖必为高山,尖者为龙楼,平者为宝殿。”
聚讲山:指环布祖山周围的山岭。堪舆家认为,祖山须有数山环侍,龙脉才有吉贵结作。《泄天机》“环绕名为聚讲山,根本在其间,”注:“如释迦之讲经,必群聚而听之,故环绕楼殿者,名为聚讲山,一祖之下,必有数讲,讲之吉凶,前去结穴,根本端倪,于此可见。”
五星聚讲:堪舆家称木,火、金、水、土五种山峰分别从东、南、西、北、中五方环侍祖山,谓龙脉祖山有此形势,前方必有大贵结作。《堪舆漫兴》“火南水北木居东,西有金星土在中,此谓五星来聚讲,天壤正气福无穷。”《人子须知》“地理家五星聚讲之理,亦与天文相聚同,故龙脉有此格者,前去多结大贵之地。”
祖宗山:简称祖山或祖宗,堪舆家统称龙脉发源处的山岭,按其距受穴之山的远近,又可分为太祖山和少祖山两种。《人子须知》“山之有祖,亦木之有根,水之有源,根大则枝远,源深则流长,故寻龙之法,必先究其祖宗,则龙之远近长短,气之轻重厚薄,力量大小,福泽久暂,皆可于此察之。”《雪心赋》“祖宗耸拔,子孙必贵。”
太祖山:指龙脉始发源处的山岳,与少祖山并为祖宗山两类。堪舆家通常认为,太祖山高大耸拔,气脉厚重悠长,一延所及,必多吉穴结作,但因距离穴山遥远,开枝甚多,穴山的吉与凶,还须视龙脉剥换及少祖山的美恶而定。《人子须知》“寻龙必先观祖宗山,即其远者而名之,有所谓‘太祖山’焉……太祖山须高大迥异,或跨州连郡,绵延数百里……其天时将阴晦,则有云雾生其间,观云雾之所生以察山龙之太始,亦一诀耳。”
少祖山:堪舆家所谓祖宗山的一种,又名主山、主星,指接近穴山的高大山峦。谓其作用在于收束气脉并将之输入穴场。其高大山峦,谓之少祖山……少祖山必奇特达,秀丽光彩……欹斜不正,孤露峻拔,瘦削破碎,臃肿粗恶,则无融结。
父母:即所谓父母山,堪舆家对穴山后边的一座山的喻称,谓此山直接孕育穴山的龙穴。《堪舆漫兴》“问君何者为父母,穴后峨峨耸一山,前后相生不相克,儿孙赴举不空还”。《人子须知》“自少祖山以下,或起或伏,或大或小,或直或曲,但以玄武顶后一节之星,名曰父母”。
势:指龙脉的格局趋势,即山川的整体外观。堪舆家谓山川发源后,必然形成势,势以来势(指由龙脉源头方向延伸而来的趋势)强大、奇特、聚合、逆向为佳,龙脉的生气才旺盛。《地理指蒙》八五:“来山为势,结穴为形”。曾文遄《寻龙记》“大凡寻龙必先看势”。《葬书》“占山之法,势为难,形次之,方(方位)又次之。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势为巨浪,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葬经翼·原势篇》:“其(指龙脉)始发也,必有势焉,……审势之法,欲其来不欲其去,欲其大不欲其小,欲其强不欲其弱,欲其异不欲其常,欲其专不欲其分,欲其逆不欲其顺。”
形:结穴之山的形状,或指结穴之山。通常认为,形分园、扁、直、曲、方、凹六体,此外还有许多复体,堪舆家认为各体均须端凝止静,顺应龙脉来势,如此方能融结吉穴。《葬书》:“《经》曰‘形止气蓄,化生万物,为上地也’,……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吉形凶,百福希一,势凶形吉,祸不旋日。”《葬经翼·察形篇》“势即来龙,形即穴星,……穴星万变不同,一如人形,虽大小高下肥瘠俯仰正侧各状之难齐,而其外貌之可必者,不出园、扁、直、曲、方、凹之六体。”
三势:即山垄之势,平冈之势、平地之势,又名起伏脉、仙带脉、平受脉,为堪舆家对山岭、平冈和平地脉的统称。《堪舆漫兴》“山垄平冈平地势,三般形势一般看,垄宜起伏冈宜活,平地草蛇顶上安。”
山垄之势:又名起伏脉,龙脉三势之一,指山岭龙脉,堪舆家谓其势宜起伏多跌顿。《人子须知》“山垄之势,其龙踊跃奔腾,起伏顿跌,磊落轩昂。《葬书》所谓‘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是也。”
起伏脉:即山岭龙脉,《雪心赋》“一起一伏断了断,到头定有奇踪。”《人子须知》“山垄之势也,李淳风称起伏脉”。
平冈之势:龙脉三势之一,又名仙带脉,即山脊平坦处的龙脉,堪舆家认为这种龙脉曲折逶迤,灵活宛转,只要形势相宜,即能融结吉穴。《人子须知》“平冈之势,其龙逶迤奔走,屈曲摆折,活动宛转。”《葬书》所谓‘宛委自复,回环重复’‘逶东走西,或为南北’,吴公(克诚)譬之‘生蛇出洞者’是也,李淳风名‘仙带脉’。
平地之势:龙脉三势之一,即平地龙脉,又名平受脉。堪舆家认为这种龙脉虽形体不明显,只在平原上稍微突起的土阜中断续相连运行,但同样能融结吉地。《人子须知》“平地之势,其龙坦夷旷阔,相牵相连,蛛丝马迹,藕断丝连,平中一突,铺毡展席。《葬书》所谓‘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是也。”
平受脉:平地龙脉,即平地之势,李淳风《小卷阴阳证要》“平受脉落平洋,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平中有突,即为得其体。”
平洋:堪舆家称地势低平江河穿流的地带。《疑龙经》“行到平洋莫问踪,但看水绕是真龙”。《葬经翼》“平洋阔衍,去山冈甚远,穿田渡水,断续拱护,是为正干”。
仙带脉:堪舆家对平冈龙脉的别称,即平冈之势,仙带,喻其势曲折悠扬。《人子须知》“仙带脉屈曲摆折,逶迤,如生蛇,如飘带,卜氏(则巍)《雪心赋》所谓‘脉若连,何必高昂之阜’是也。”
五势:堪舆家称龙脉外观有园、直、曲、尖、方五种状态,分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名之。谓五势俱全,龙脉即具备最旺盛的生气。《葬经翼》“气之积而成体也,厥状有五:火言其锐也,水言其波也,木言其直也,金言其园也,土言其方也。五体咸备,气之至盛者也。”
金势:堪舆五势之一,指园弧状的山势。
木势:指龙脉山势端直。
水势:指山势波曲。
火势:指龙脉山势尖峭的外观。
土势:指龙脉山势方状的外观。
骆驼饮海势:传为北宋蔡京父墓的山势,其说与“作塔驼峰”略异。周密《癸辛杂识》:“杭之仁和县有桐柚山,宣和中,蔡京葬其父于临平,及京败,或谓此为骆驼饮海势,遂行下本路,遣匠者凿破之,有金鸡自石中飞出,竞渡浙江,其地至今有开凿之径,知地理者谓犹出带血天子,而后济王实生其地。”
作塔驼峰:传北宋蔡京为增益风水吉气而筑塔于其父葬山之事.陆游《老学庵笔记》:“蔡太师父准葬临平山,山为驼形,术家谓驼负重则行,故作塔于驼峰,而其墓以钱塘江为水,越之秦望山为案,可谓厷矣,然富贵既极,一旦丧败,几于覆族,至今不能振,俗师之不可信如此。”
五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堪舆家分指园、直、曲、尖、方五种形状的山峰,其说依据五行生克原理附会吉凶休咎,以为寻龙点穴的主要准则。《雪心赋》“详察五星之变化”。注:“五星者,金、木、水、火、土也。山之园曰金,方曰土,曲曰水,头园身耸曰木,尖峭曰火,……变化至多,且如金星发祖,转出水星,水星又转出木星,木得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之类,迢迢起峰,节节生旺,是为富贵之地。凡遇相克,贵有救星,如金星行龙,木星作穴,金克木,木本凶,左右得火星以制之,或得水星以助之,亦为吉了。”
金星:指顶部弓起成园弧状的山峦,堪舆家谓其性清正,宜平园凝重,忌尖斜走窜;须有土星作后龙,若后龙为火星,则成凶星。《雪心赋》“木直金弯土宿横”,注:“金星以明正为清,其性刚明,其形清正。”空石长者《五星捉脉正变明图》:“金之体园而不尖,金之性静而不动,势、面、顶、脚以定静光园,肥满平正为吉,流动欹斜,臃肿破碎则凶。”
木星:指面园身端直的山峰,谓直为其显要特征,宜端正耸秀,忌欹斜枯槁,后龙宜有水星,若后龙为金星,则成凶星。《雪心赋》“木直金弯土宿横。”《五星捉脉正变明图》:“木之体直而不方,木之性顺而条畅,势、面、顶、脚以清秀光润,精彩园净为吉,欹崩散漫,破碎臃肿为凶。”
水星:指顶部波曲起伏的山峰,堪舆家认为其性柔和,宜低昂有势,忌散漫欹斜,宜有金星作后龙,若后龙为土星,则成凶星。《雪心赋》“水星一似生蛇走”,注:“水星以波曲为柔,其性多偏少正,形曲而多。”《五星捉脉正变明图》“水之体动而不静,水之性沉流就下,势、面、顶、脚以层波叠泡,园曲活动为吉,牵泄懒坦、散漫欹斜为凶。”
火星:指顶尖的山峰,堪舆家谓其性燥,形状宜尖锐峭拔,明净秀丽,忌岩危破碎,若有木星作后龙则佳,若后龙为水星则成凶星。《雪心赋》“火星尖秀向南生”,注:“火星燥,多出高山,贵而无敌……其性上炎好动,多作祖宗之山”。
土星:指顶平形方的山峰,堪舆家认为,龙脉要有水、土二星作间生,方能结穴;土星宜方正缓厚,忌臃肿倾陷。《雪心赋》“木直金弯土宿横”,“土星性浊”。注:“土以方平为浊,夫土者万物之根,五星之本,其性纯厚,其形方正。”《五星捉脉正变明图》“土星体方凝而正,土之性镇静而迟,势、颜、顶、脚以浑厚高雅,平正端方为吉,欹斜倾陷,臃肿崩破为凶。”
九星:堪舆家指九类不同形状的山,其说以五星为基础,另加四种兼形,分别附会以吉凶休咎的内容,作为寻龙点穴的依据。九星的名目有两种提法,一种以唐代杨筠松《撼龙经》所说为代表,名为贪狼星、巨门星、禄存星、文曲星、武曲星、廉贞星、破军星、左辅星、右弼星;一种以宋代廖禹《九星传变》所说为代表,名为太阳星、太阴星、金水星、木星、天财星、天罡星、孤曜星、燥火星、扫荡星。
五吉星:堪舆家称九星中能传导、蕴结吉气的五种山峰。《泄天机·九星正名》:“太阳星、太阴星、金水星、木星、天财星,名五吉星。”
四凶星:堪舆家对四种不利于传导、融结龙脉吉气的山峦的称呼。即天罡星、孤曜星、燥火星、扫荡星。《泄天机》“天罡、孤曜、燥火、扫荡,名四凶星。”
太阳星:指顶园而高耸的山峰,堪舆家认为,这种山形五行属金、八卦属乾,是人君之象,能结大贵之地。《泄天机》“太阳者,以象言也,成象之至高至园者,莫如日。凡有形上园而身高者,假太阳以名之。”“太阳者,人君之象,五行属金、八卦属乾,名曰帝座之星,号为救祸之神。”
太阴星:指顶园中带方而较低矮的山峰,堪舆家认为,这种山形,五行属金,八卦属兑,是后妃之象,能结富贵之穴。《泄天机》“太阴者,以象言也,造化之理,阳得其全,阴得其半,故太阴多缺。凡有形上园带方而身低者,假以太阴名之。”“太阴者,后妃之象,五行属金、八卦属兑,名曰龙墀之星,号为助福之神。”
金水星:指顶园中带波曲的山峦。堪舆家认为是辅臣之象,五行金水相生,能结贵穴。《泄天机》“金水者,以质言也,金溶则园,水流则曲,凡有形上园而曲者,正以金水名之。”“金水星,辅臣之象,五行属水,八卦属离,名曰宝盖之星,号为辅正之神。”
木星:指面园身端直的山峰,堪舆家认为这种山形是图书之象,五行属木,八卦属震,结穴能致功名富贵。《泄天机》“木星者,以质言也,亦曰紫气,其体必直,八卦属离,名曰贵人之星,号为行敕之神。”
天财星:又名天马星,指体方顶平(或拗曲或起双峰)的山峰,堪舆家认为这种山形是仓廪之象,五行属土,八卦属坤,主结富贵之穴。《泄天机》“天财者,以用言也,万物本于土而生于土,是以有土斯有财。凡有形上或拗或平或双而身方者,皆以天财名之。”“天财者,仓廪之象,五行属土,八卦属坤,名曰天马之星,号为制用之神。”
天罡星:又名天刼星,天魁星,指上园下拖尖尾的山峰。堪舆家认为,这种山形五行属火,八卦属离,为甲胄之象,主兵祸。《泄天机》“天罡者,以性言也。五行之性至刚者莫如金,火下金上,火克金,刚遇刚,凡有形上园而下尖者,取天罡以名之。”“天罡者,甲胄之象,在五行属火,在八卦属离,名曰天魁之星,又名天刼之星,号为降祸之神。”
孤曜星:又名天烈星、天钩星,指上园下直的山峦,堪舆家认为,孤曜星金木相克,是圄囹之象,主刼祸。《泄天机》“孤曜者,以情言也。”五行之性相生则盛,相克则孤,上金下木,独立无辅,凡有形上园而下直者,取孤曜以名之。“孤曜者,囹圄之象,五行属金,八卦属乾,名曰天钩之星,又名天烈之星,号为吐毒之神。”
扫荡星:指上下均屈曲的山峦,舆家认为,扫荡星五行属水,八卦属坎,主刼祸。《泄天机》“扫荡一得浑身曲……扫荡者,以情言也,水势流荡,无金以生之,则荡而忘返,其去之速,如扫帚然。凡有形上下俱曲者,取扫荡以名之。”“扫荡星五行属水,八卦属坎,名曰咸池之星,号为流连之神。”
贪狼星:指头园体直之山,堪舆家认为这种山五行属木,所主吉凶休咎大体与五星中的木星相类。《撼龙经》“贪狼顿起笋生峰,若是斜枝便不同。”注:贪狼属木,其形如出土之笋,……若欹侧,则弗吉。
巨门星:指顶平体方之山,堪舆家认为这种山五行属土,所附会的吉凶休咎内容颇繁复,大要则与五星中的土星相类。《撼龙经》“巨门尊星性端庄,才离祖宗便高昂。星峰自与众星别,不尖不园其体方。”注:“巨门土性,不失土体,方高者如顿笏,如屏风,低者如牙梳,如柜橱。”
禄存星:指顶园体方而多枝脚之山。堪舆家认为,禄存星五行属土而兼金,吉凶主要视枝脚形状之好坏。《撼龙经》“禄存土星如顿鼓,下生有脚如瓜匏,瓜匏前头有好峰,此是禄存带禄处,大如螃蟹小蜘蛛,此是禄存带杀处,杀中若有横磨刽,此是权星主出武”。注:“禄存星属土,不失土体,盖不得其正而生,手足全无收拾,如撚拳,如猪屎节、如棺材样;若如顿鼓、瓜匏,前得吉秀之峰为吉;若脚生拖转,亦名横磨剑,主出武职”。《青囊海角经》“武曲带土为禄存。”
文曲星:指形长而顶波曲的山峰,堪舆家认为,文曲星五行属水,为长形的水星,其吉凶主属与水星相仿。《撼龙经》“水星逶迤,长为文曲,故不失本体,多孤单,生枝如惊蛇,如鹅颈,如破网。凡山无文曲,则不剥换,故诸山与平地皆有之。”
廉贞星:又名红旗星,指尖顶而高耸之山,堪舆家认为,廉贞星五行属火,宜作祖宗山而不宜作受穴山,其所主吉凶休咎与五星中的火星相类。《撼龙经》“廉贞如何号独火,此星得形最高大。高山顶上石嵯峨,伞折犁头袭丝破,只缘尖耸焰天庭,其性尖尖号火星,起作龙楼并宝殿,贪巨武曲因此生,古人深识廉贞体,唤作红旗并曜气。”注:“廉贞属火,一名红旗,峦头尖而粗大丑恶,只可作龙祖。”
武曲星:指顶园而腰腹微呈方形之山,堪舆家认为其五行属金,所附会的吉凶休咎内容颇繁杂,而大体与五星中的金星相类。《撼龙经》“武曲星峰覆钟釡”。注:“武曲属金,形似覆钟釡,并堆谷之类,其体微方。”
破军星:指顶园而脚不齐之山。堪舆家认为,破军星五行属金,但易掺杂水火之性,形性斜飞破碎,多属不吉。《撼龙经》“破军星峰如走旗,前头高卓尾后低,两旁失险落坑陷,壁立反裂形倾欹”。注:“破军星属金,峦头不失金体之园,枝如破伞,脚多斜飞,或如走旗”。
左辅星:堪舆家谓其山形如幞头(头巾),顶部类似武曲星,五行属金,位居明堂之左,与右弼星共同关拦穴山前水流,以辅助穴气蓄聚融结。《撼龙经》“左辅正形如幞头,前高后低大小球,伸舒腰长如杖鼓,后大前小驼峰侔,下如两脚平行去,或在武曲左右游,此龙如何近武曲?自是分宗为伯叔”。注:“左辅星属金,……在右为右弼,关闭天门地户,缺一是非,其星多在过脉外”。
右弼星:堪舆家谓其形如展席铺毡,隐在平地,不起峦头,无固定形状,五行属水,仅位于穴山明堂之右,与左辅共同关拦穴前水流,以辅助穴气蓄聚融结。《撼龙经》“右弼本来无正形,形随八曜高低生,要识弼星正形处,八星断处隐藏行”注:“右弼星属水,不起峦头,隐在平地,如展席铺毡,……常出在明堂前上下,在左为左辅,在右为右弼,关闭天门地户,缺一非是,其星多在过脉处。”
生龙:堪舆家称地势起伏灵活多变的龙脉。《泄天机》“龙行有美恶。生死与强弱,……生龙低昂多节目”。注:生龙者,出身以来,其势摆掉,发鸾翔凤舞,如鱼跃鸢飞,或闪迹藏踪,或见形露骨,欲进复却,欲止又行,此格全吉”。
死龙:堪舆家称山势呆板,缺乏起伏变化,无生气,无结穴的龙脉。《泄天机》“龙行有美恶……死是无起伏。”注:“死龙者,出身以来,其势模糊,伏则不起,流则随身,此格最凶。”
强龙:堪舆家称气势厷健,枝脚撑拄的山脉,与弱龙相对。《泄天机》“龙行有美恶……强是奔走势力弘。”
弱龙:堪舆家称体势瘦弱,枝脚短缩的山脉,谓无穴融结。《泄天机》“龙行有美恶……弱是瘦嶙峋”,注:“其势委靡,尖细屈曲,风吹其腰,水射其肋,此格最凶。”
杀龙:指山势危岩险恶的龙脉,堪舆家谓大凶。《人子须知》“杀龙者,龙身带杀,而未经脱卸者也,自离祖以来,危岩险壁,丑恶粗厷,露骨带石,枝脚尖利,破碎欹斜,臃肿硬直,或全无跌断过峡,或虽经脱卸而恶形不改,此龙最为凶恶,若下之,主凶狠强梁,为嗜杀诛夷惨灭之应。”
刼龙:堪舆家称分枝过多,旁正不明的龙脉,谓刼龙形凶,不可立穴。《人子须知》“刼龙者,龙身分劈多也,自离祖以来,无有正干,东牵西拽,真气分散……此格最凶,纵有形穴,必不可下。”
剑脊龙:又名杀师龙,堪舆家所说的一种大凶山势。《泄天机·安坟立式歌》:“第二休寻剑脊龙,杀师在期中。”注:“山上薄下尖,形似剑脊,葬之主受诛戮。又名杀师龙,术者下此主暴亡。”
主龙:指穴山(龙脉落穴之山),与宾龙(朝迎之山)相对。堪舆家认为,主龙必须端正凝重,与宾龙相顾有情,才能蕴蓄生气。《人子须知》“受穴山为主,朝迎山为宾,最要主宾形势相称,相顾有情,切忌宾山欺主,情性背驰。”
龙穴:简称穴,堪舆家称山地气脉聚结处,谓宜建宅或筑墓。《泄天机》“龙穴明堂俱各凶,永世不兴隆;龙穴若好明堂凶,初下便贫穷。”
穴:即龙穴。堪舆家所认为的土中气脉聚结处,或成结状,或成突状,谓穴气最旺,适合安坟立宅。《葬经翼》“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穴以藏聚为主,盖藏聚则精气翕聚,暖而无风,暖则无水,无风则无蚁,三害不侵,则穴得矣。”《人子须知》“穴者,盖犹人身之穴位,取义至精。”
结穴:堪舆家语,指龙脉在适当的位置停蓄、融结成龙穴。蒋平阶《水龙经》曰:“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此结穴之地。”
融结:堪舆家谓山川气脉融会凝聚成穴庭。《葬书》“夫一气而分阴阳,析而为五行,虽运一天,实出一地,行则万物发生,聚则山川融结。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青乌先生《葬经》:“山川融结,峙流不绝。”注:“山峙有天心至于山,川流自交合至于水口,皆融成穴。”《葬经翼》“山水相交,必有融结。”
胎息:堪舆家喻指龙脉离开祖山后,在起伏前行中渐成气局。《雪心赋》“胎息孕育,神变化以无穷。注:”山自始分脉曰胎,降伏曰息。……大凡山自离祖分脉之际,便如人受胎之初一般,及其顿伏而行,结咽过峡,便曰息,盖龙脉至此而滋息养成气局,前去结穴方有力量。
孕育:堪舆家喻指龙脉到穴山成形并融结龙穴。《雪心赋》:“凡山……入首成形曰孕,入穴融结曰育。”
证穴:指点穴时根据穴山前后上下左右远近的山川形势印证龙穴所在及推断吉凶诸情。常用方法有:朝山证穴,明堂证穴,水势证穴,乐山证穴,鬼星证穴,龙虎证穴,缠护证穴,天心十道证穴,分合证穴等。《人子须知》“真龙结穴,必有佐证,求之于前,则朝案美,明堂正,水势聚;求之于后,则乐山峙,鬼星撑;求之于左右,则龙虎有情,缠护俱夹;求之于下,则唇毡正;求之四方,则十道全;求之界水,则分合明白。点穴之法,以此数者为标准。”
藏风:堪舆家称穴场四周形局紧密,能卫护穴庭,使不受外风侵袭而耗散生气。《葬书》“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聚水:指穴山前水聚成湖沼,堪舆家谓主生气厚蓄,为吉贵之象。《人子须知》“穴前水最宜深聚,盖水本动,妙在静中,聚则静矣,此其所以为贵。”《葬经翼》“《经》云:‘朱雀泽于将衰’者,言将出必先汇泽,则有蓄聚也。”
四势:又名四兽,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堪舆家分别代指穴山本身及前、左、右三方的山峦或水流。《葬书》“《经》云:‘地有四势,气以八方’,故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夫玄武拱北,朱雀峙南,青龙蟠东,白虎踞西。四势本应四方之气,而穴若位乎中央,故得其柔顺之气则吉,反此则凶。”
四兽:即四势。《雪心赋》“四水归,四兽聚,白屋公卿。”《葬经翼》“夫四兽者……大要于穴有情,于主不欺,斯尽拱卫之道矣。”
四象:脉象、息象、窟象、突象。堪舆家所称穴庭园晕的四种形态。《泄天机》“两仪既定,又分动静,静则为两仪,动则为四象。”
脉象:指穴场中心园晕微微起脊之象。《泄天机》“脉是晕间微有脊,脉者,即气血之谓,微有形迹,故为少阴。凡园晕中略成形如垂丝、如飞带、如蕙茎、如薤叶,近看则有,远看则无方是。高山平地皆有之,作居穴当取中定基,作葬穴当用盖、粘、倚、撞四法。”
息象:指穴场中心园晕微微起形之象。《泄天机》“息是晕向微有形,息者,即生息之谓,谓土浮起,微露形迹,故为少阳。凡晕中或起如痛肿,如结块,如鸡心,如鱼胞,近看则有,远看则无方是,高山平地皆有之,作居穴当剖开定基,作葬穴用斩、截、吊、坠四法。”
窟象:指穴场中心园晕微凹之象。《泄天机》“窟是晕向微有窝。窝者即窠坎之谓,微见凹陷,故为老阴。凡晕中或如旋涡,如仰掌、如脐腹,如釜底,近看则有,远看则无方是,唯平处多有之。作居穴当增高定基,作葬穴用正、求、架、折四法。”
突象:指穴场中心园晕微微起泡之象。《泄天机》“突是晕间微有泡,突者,即泡突之谓,故为老阳。凡晕中如旋螺、如覆杓、如胸乳、如水泡,近看则有,远看则无方是。唯平地有之。作居穴当凿平定基,作葬穴当用挨、并、斜、插四法。”
园晕:即太极晕。堪舆家称穴庭生气凝聚之处,以其状如微茫隐现之园晕,故名。廖禹《四象葬法》:“穴内园晕,乃生气凝聚,灵光现露之处。开茔宜在晕内,不可锄破,否则生气泄漏,灵光销铄,虫蚁入塘,水泉侵棺,子孙贫寒。”
太极晕:又名园晕,太极圈。指穴场处微茫显露的园晕。堪舆家认为是穴庭生气凝聚之所在。穴有此晕,方为真穴。《人子须知》“于穴场中回顾,见有园晕在微茫隐显之间,是谓太极晕,……《穴法口诀》曰:‘隐隐微微,仿仿佛佛,粗看有形,细看无物’。赵缘督《穴诀》曰:‘远看似有,近看则无,侧看则露,正看模糊’,皆善状太极之微妙也。”
太极圈:即太极晕。《泄天机》:“若然锄破太极圈,水蚁便侵棺。”
金鱼水:堪舆家指绕穴的干流水。《葬书》“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注:“支、垄之龙俱欲得水,高垄之地或从腰落,虽无大江拦截,亦必池塘以止内气,不则去水稍远,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倘金鱼不界,虽藏风亦不可用。”《葬经翼》(穴场)“左右必有微茫曲抱之水交揖于穴前小明堂内,后人更之曰暇须、蟹眼、金鱼者,此也。”
干流水:堪舆家穴场附近略低地段,即所谓暇须、蟹眼、金鱼等,谓其作用在于束聚穴场气脉,有之则吉,无之则凶。《人子须知》“干流水者,高处是山,低处是水,故虽无流泉滴沥,亦谓之水,天雨则有水淋流,雨止则无。此水界脉束气,穴之左右贴近有之方吉。其势切忌直长倾倒,宜平缓悠回,最关初年祸福。“
虾须:堪舆家称自穴后经穴两旁绕至穴前会合夹卫穴庭的两支干流水。《葬书》“乘金、相水、穴土、印木。”注:“虾须之水以界穴……。”《人子须知》“虾须二水,自穴后两旁环绕至穴前,如虾须状,二水上有分,下有合,则阴阳交济。”
蟹眼:堪舆家称绕乳穴、突穴的干流水。《葬经翼》“微茫曲抱之水交揖于小明堂前,后人更之曰虾须、蟹眼、金鱼等名者,此也。”
合襟水:指穴场前界脉上分下合之水,堪舆家谓有三分三合,若符合法度,则穴气融结特佳。《人子须知》“合襟水者,穴前界脉上分下合之水,如胸前衣襟之交合,故名。”
元辰水:堪舆家称穴场前方,龙虎二砂内之水,谓此水关乎穴气存留,宜多关拦截留,切忌倾走直出,但未可言凶,外局转首横拦,得之后吉。注:“元辰水者,穴前之水,当心直出本为凶,但得外面山水弯曲环绕,亦可为吉。”《人子须知》“元辰水者,龙虎之内,穴前合襟水也,切忌倾走直出。”
天心水:堪舆家称潴积于穴前、明堂正中之水,谓之生发富贵,天心指穴前明堂中心。《雪心赋》“水聚天心,孰不知其富贵。”《人子须知》“天心者,当穴前明堂中心处。若有水融聚,谓之水聚天心,主巨富显贵。若此水穿堂直走,谓之水破天心,气必不聚,不可求穴。”
天心十道:龙穴前后左右四应之山的统称,堪舆家点穴时用以衡量穴场的准确地点。《人子须知》“天心十道者,前后左右四应之山也。穴法得后有靠山,前有照山,左右两畔有夹耳之山,谓之四应登对,靠、照、拱、夹,故以此证穴,不可有一位空缺,凡真穴必有之。点穴之际,须详审勿使偏脱,否则便为失穴,故左右夹耳之山不可脱前,不可脱后,前后盖照之山不可偏左,不可偏右,如十字登对为美。”
十道:又名天十道,堪舆家在安坟立宅时以十字确定穴场的天心(即小明堂的中心点),以求东西南北四方地势对称无偏,因称十道。《泄天机》“十道要无偏”。注:“十道者,穴之中心处,以十字定之,要四位应对均正无偏,周密不露,然后为天心正穴”。
点穴:堪舆家语,指择定龙脉结穴处作安坟立宅之所。《雪心赋》“点穴犹如点艾,一毫千里,一指万山。”《水龙经》“夫相地要察来龙,点穴必认真脉。”《青囊海角经·点穴》“点穴之法,如人之有窍,当细审阴阳,熟辨形势,若差毫厘,谬之千里。”
倒杖:堪舆家语,指立穴放棺,即葬法,杖,确定穴位的标竿。《葬经翼·倒杖总论》:“倒杖者,葬家立穴放棺消息准的之要法也。大较各因其入首星辰脉路自然之势,顺适其情,不违其理,的知生气所钟,因放棺以乘之。”谢和卿《至宝经·倒杖章》:“阴阳倒杖若能明,开井放棺立葬绳。要识标竿深与浅,休抛后接与前迎。”注:“倒杖之法,入手处先立一标竿,复于明堂合水处立一标竿,将绳牵定,然后将杖头指定,对其标准以立向首,以分浅深,并察脉路来情之顺逆,以定后接前迎之趋舍。”倒杖法具体分顺杖、逆杖、缩杖、缀杖、穿杖、没杖、对杖、截杖、顿杖、犯杖、开杖、离杖十二种。
顺杖:指顺应葬山龙脉来势而立穴放棺。杨筠松《十二杖法》“顺者,顺乘本山之来脉而受穴者也。”《葬经翼》“凡顺杖之法,遇龙势懒缓,脉微屈曲,方可用顺杖。正对入脉而下,顺来势以入棺,直施斗接之功,不藉饶减之力,葬后发福绵长。”
逆杖:指侧受穴山来脉而放棺。《十二杖法》“逆者,逆接乎本山之来脉而倒受穴者也。”《葬经翼》“凡逆杖之法,龙势厷长,气脉急硬者用之,宜饶归一边,侧受放棺,挫急势而归缓地。如此则刚柔相济、元气蕴融,葬后发福甚骤。”
缩杖:指来脉短缓,凿开穴庭之顶放棺以就气脉。《十二杖法》“缩者,气聚于山之顶中而缩受穴也。”《葬经翼》“凡缩杖之法,来脉缓而短,其气奔在顶百会之间,必发小口,如鸡心状,以其融结上聚,宜缩入脑头,凿开天庭放棺。故曰盖穴,名缩杖,下后人财大旺,发福悠久。”
缀杖:指紧贴来脉而立穴放棺。《十二杖法》“缀者,如线缀衣,缝缀联其穴于脉也。”《葬经翼》“缀杖之法,以其来脉劲直,于杀气既脱之前,取生气已阑之后,脱脉二三尺,正倒仙杖,大堆客土,长接高塍以续脉,如粘缀然,缓其急气以贯通,止其中和于骨殖,葬后骤至富贵。”
穿杖:指斜就来脉旁入之势而立穴放棺。《十二杖法》“穿者,脉自旁来而正面结局,如线穿针眼,如柯斗斧眼,气从腰入而成穴者也。”《葬经翼》“凡穿杖之法,以其来势上直,下无堂气,稍停缓处必开腌脐窝。其法取中停或十字,或剪刀交处倒杖放棺,横枕乐以靠棺首,截首脉而注棺腰,如斗斧眼,如接钟槌,葬后发福久远。”
没杖:指在阳窝(平位)立穴放棺。《十二杖法》“没者,本山阴来阳结,急落开窝,窝中立穴者,入首潜伏其气,沉于窝底,杖亦没于窝底,深葬乎本山之来脉而受穴也。”《葬经翼》“凡没杖之法、盖为乳头肥大园满,必大开明堂,阔作茔墓,为开金取水之义,凿金井于茔墓中心,放棺以葬,开掘阔大,脉线泯没,无跡可寻,故曰没杖。葬后气暖骨温,人丁既旺、官爵悠长。”
对杖:指适应龙脉来势直昂,突然低跌入穴的特点,在高低相接的折中之处立穴放棺。《十二杖法》“对者,杖头紧指有情之处,取其四势登对而中心受穴者也。”《葬经翼》“凡对杖之法,以其脉直昂,忽然低下,居高则急,处卑则弱,上无停,下无陂,两旁不结,只于高低相接之所倒杖放棺,是为对杖。但高脉直张,急杀未尽,虽龙直发福,不免成败有焉。”
截杖:指避开穴前余气而在气脉缓急刚柔适中之处立穴放棺。《十二杖法》“截者,截去穴前吐出有余之气,左右不包之砂头也。”《葬经翼》“凡截之法,因其来脉自上直泻而下,上既不住,下又凌压,于稍弱处,即气通血行之所,对中拦截,取正放棺,如骑马然,截得气住,主富贵双全,世代悠远。”
顿杖:指来脉刚险,另堆客土配局立穴放棺,堪舆家认为是一种凶葬之法。《十二倒杖》“顿者,堆顿高垒,积客土以受生气,培假阜以配真局也。”《葬经翼》“凡顿杖者,来势本刚,落脉又险,时师未明,勉强就脚斗杀当冲,直掸其急射之凶,葬后人财衰耗,不吉。”
犯杖:指凿平穴后长咀(山势尖突部分)伤犯本山气脉而立穴入棺。《十二倒杖》“犯者,伤犯本山之脉而凿开使合杖法也。”《葬经翼》“凡犯杖之法,其脉死硬,玄武咀长,时师不明非穴,就硬面以安棺,坐长咀而当杀,此为犯杖,主翻棺倒尸,刑伤枉死。”
开杖:指穴场龙脉气硬,稍偏离脉气而放棺。《十二杖法》“开者,龙势直冲当头,有杀对顶,中分其脉,两边受穴,分开一脉而作两穴,避中杀而傍脉倚穴者也。”《葬经翼》“凡开杖之法,脉势直硬,上之则冲杀难当,下之则气散不结,另寻生气趋向何边,看左右相顾之水,收前后朝应之山,稍离来脉,此谓开杖。《经》云:‘直杀冲中,夺葬其旁’,然止离二三尺,不可太脱脉,葬后福荫虽远,然有偏枯,脉归一边,倚左长先发,倚右小先发。”
离杖:指来脉厷急,故离开穴庭另于平陂之处堆培客土浅葬以利受脉。《十二杖法》“离者,脱离本山之来脉而受穴者也。”《葬经翼》“离杖之法,龙脉厷急,不可立穴,却于脚下卸作平坡,或如盘,或如棋局,就中脊之尽而正对脱脉之顶,中正接斗,或取微凸之上,或在窝中略去二三尺土,高垒客土为坟,慎勿深掘,只宜浅葬,缘龙势猛急,然后撒坪,豪气稍歇,则生气上浮平面,葬后出量大宽容之士,绵远无穷”。
龙形穴法:堪舆家以想象中的龙身部位喻指龙脉各个方位以验证穴气的一种点穴方法。唐代以后,多附会卦例以行,将龙唇、鼻,目、颡、角、耳、腹、腰、脐、足、首、尾分别代表十二宫以推求穴气吉凶。《葬书》“势止形昂,前涧后冈,龙首分藏。鼻颡吉昌、角、目灭亡,耳致侯王,唇死兵伤,宛而中藏,谓之龙腹,其脐深曲,必后世福。伤其胸肋,朝穴暮哭。”廖禹《卦例·龙形穴法》:“坤艮寅申起坎州,甲庚卯酉虎为头。乙辛辰戌归龙位,乾巽巳亥马头求,丙壬子午申宫是,丁癸丑未戌宫游,此是龙形真穴法,请君坐立细推求。其法以唇、脐、目、颡、角、耳、鼻,腰、腹、足、首、尾行十二宫,配方位,以壬子癸丑为例,假如坤山以唇为子、脐为丑、目寅、尾卯、颡辰、角巳、腹午、耳未,腰申、足酉、鼻戌、腹亥之类是也,……唐一行禅师始以立方为穴法。”
龙耳:堪舆家认为,在这个部位葬棺,能得大贵之气,《葬书》“(龙)耳致侯王。”《晋书·郭璞传》:“璞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观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郭璞言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帝曰:‘出天子耶?’答曰:‘能致天子问耳。’帝甚异之。”
龙角:堪舆家认为,在此部位立穴葬棺,会招致灭族之祸。
龙面:指龙脉山地的正面,其特征是山环水聚,秀美宽平,堪舆家谓能结吉穴,可安坟立宅。《龙髓经》“龙面有山兼有水,”“山环水聚是龙面”。《堪舆漫兴》“龙分背面有何征?面可安坟背不成。若是背时多陡岸,面生窝突更宽平。”
龙背:指龙脉山地的背面,堪舆家谓龙背危岩粗恶,不能结穴,不宜安坟立宅。《人子须知》“……肥饱拱突,峻急粗陋,无枝脚而曲瘦凌夷者为背,必无结作。”《玉髓经》“若遇龙在平洋,逼窄水割处是背。”
龙鼻:《雪心赋》“枕龙鼻者,恐伤于唇。”注:“借喻立穴不宜太低之义,盖谓唇鼻相近,点穴太缓,则脱气伤唇。”
窝穴:又名开口穴,金盆穴,与钳穴、乳穴、突穴并为龙穴四大类,指前平后突、两边掬抱的阳结之穴。《人子须知》“窝穴亦曰窟穴,《葬书》云:‘形如燕窝,法葬其窝,胙土分茅’者是也,乃穴星开口如两穴者,平地高山皆有之,而高山为多,……若后龙真的,入首明白,星辰合格,证佐分晓,此穴至贵。”
钳穴:堪舆家称左右两边掬抱特长而中平后突的龙穴。又名天脚穴,钗钳穴、虎口穴、仙宫穴。《疑龙经》“钳穴如钗挂壁隈,唯姺顶上有水来,钗头不园多破碎,水倾穴内必生灾,仰掌要在掌心里,左右挨排恐非是。”《人子须知》“钳穴乃穴星开两脚者,平地高山皆有之,……大要顶上端园,钳中藏聚。”
乳穴:又名悬乳穴,垂乳穴,乳头穴,指山势垂下复又高起所结之穴。《人子须知》“乳穴乃穴星开两臂,中间生乳者是也,平地高山皆有之,为形凡六格:长乳、短乳、大乳、小乳,此四格为正格;曰双垂乳,三垂乳,此二者为变格,若后龙真穴的,入首明白,星辰合格,证佐分晓,其穴极贵”。《疑龙经》“乳头之穴怕风起,风若入来人绝灭,必须低下避风吹,莫道低时鱉裙绝”。
突穴:又名泡穴,指平中起突之穴。《人子须知》“突穴即泡穴。《葬书》云:‘形如覆釡,其巅可富’是也……乃穴星平中起突者,平地高山皆有之,而平地为多。突穴之形凡四格:曰大突、小突、二者为正格;曰双突,曰三突,二者为变格,大要突面光园,形体颖异,高山切忌风吹,平洋必须得水”。
平支之穴:指融结于平地的龙穴,堪舆家谓其穴气较山地龙穴穴气为浅,宜浅葬以乘其气,平支,指平地龙脉,即支龙。《葬书》“气乘风则散……故谓之风水。”注:“平支之穴,地阳自下而升,生气沉潜,不畏风吹。”又同书“藏于坦夷者宜浅。”注:“平支之地,阳之象也,气在外,弱柔而浮上,故言坦夷,当浅葬。”
不及之穴:堪舆家称山岭孤零独峙,正面无朝、案二山照应之穴,认为会导致人丁灭绝,切忌下棺。《葬经》“不及之穴,主人灭绝。”注:“不及者,言山无朝对……不可葬也。”
不蓄之穴:堪舆家称阴阳二气不洽而导致生气耗散的凶穴。《葬书》“千尺之势,宛委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葬也。’”《人子须知》“阴阳不交,界合不明,生气散漫而无蓄聚,谓之不蓄。”
腐骨之藏:即不蓄之穴,堪舆所称一种生气耗散,徒使骸骨朽坏而不能福荫生人的凶穴。
背囚之穴:堪舆家称阴冷、缺乏阳气的葬山,谓于葬事不利。青乌先生《葬经》“背囚之穴,寒泉滴沥。”注:“背囚,言其幽阴,不可葬也。”
凹风穴:堪舆家谓四周缺乏遮拦,受外风吹袭而生气散失不聚的穴场。《泄天机》“第三最忌凹风穴,铁定人丁绝。”注:“夫噫气为风,能散生气,必龙虎卫穴,叠叠中阜;若左空右缺,前旷后折,生气散于飘摇,此败椁之藏也。”
仰瓦穴:指穴场后的玄武位两头高中间低,堪舆家谓此势除适于天财星(体方顶平之山)之外,均无穴融结。《人子须知》“后宫仰瓦,则气不融结,唯天财星喜之。”《葬经翼》“穴有仰瓦者,法曰‘两金扛一水,穴在软中裁’,凡天财星体多是背后仰瓦,只以有乳为真,及鬼星托乐为准。”《雪心赋》“穴后须防仰瓦。”
折臂穴:堪舆家称龙虎二山凹折的穴场。谓主生气耗散,不可立穴。《葬经翼》“穴有折臂者,龙虎夹辅,当穴凹折,外风不蔽,生气内散也。”
坠足穴:指气脉从山下入穴,堪舆家谓属一种不利葬事的病穴。《葬经翼》“穴有坠足者,脉从足出,星峰上压,生气不舒也。”
饱肚穴:堪舆家认为一种不利葬事的病穴。《葬经翼》“穴有真病,同乎废人,虽具形骸,神气伤于败缺,而中无所存,如此者法不可葬,……穴有饱肚者,粗如覆箕,园如榧子,扁如瓜体,上下浑沦,分止弗具,虽有尖园,法无所施也。”
贯顶穴:堪舆家称一种不利葬事的病穴。《葬经翼》“穴有真病,……穴有贯顶者,脉连脑抽,星峰不现,上既无分,下何所合也。”
绷面穴:堪舆家称一种不利葬事的病穴。《葬经翼》“穴有绷面者,星面绷紧,脉痕横生,条数虽多,横而无直,气无所聚也。”
破面穴:堪舆家称穴场被掘破,致使气脉泄的病穴。《葬经翼》“穴有破面者,星体虽端,面则流破,一如浪痕,皮崩肉裂,生气无存也。”
割脚穴:堪舆家称无余气之地而又水流冲击穴脚致使生气泄尽的病穴。《葬经翼》“穴有割脚者,形势虽正,水洗裍褥,扫割无余,生气已荡也。”《人子须知》“割脚者,穴无余气而水扣脚也,水来割脚,主贫寒孤苦,久而绝灭。”
摇拳穴:堪舆家称一种凶穴。《葬经翼》“穴有摇拳者,穴星虽正,中间却空,或结于左,或结于右。”
腾漏穴:堪舆家称气脉泄尽的空穴,不利葬事。青乌先生《葬经》:“腾漏之穴,翻棺败椁。”注:腾漏者,言穴气空缺,……不可葬也。”
漏腮穴:堪舆家称穴庭一侧或两侧有泉水长流的病穴,谓主生气泄漏,全无融结。《葬经翼》“穴有漏腮者,贴身蝉翼不过穴,小水既漏,龙虎折边,水不会于小明堂也。”《人子须知》“漏腮者,穴之两旁开发泉窦而清冷长流,或只一旁有泉窦亦然,此乃漏气之龙,全无融结,葬之主家业退落。”
五箭:即风箭、水箭、土箭、石箭、木箭。堪舆家称五种险恶的风水之地。《夷坚丁志·赵三翁》引宋术士赵进云:“峰巔岭脊,陵首陇背,土囊之口,直风当门,急如激矢者,名曰风箭。峻沰急流,悬泉泻瀑,冲石走沙,声如雷动,昼夜不息者,名曰水箭。坚刚砾燥,斥岸沙碛,不生草木,不泽水泉,硬铁腥锡,虫毒蚁聚,散若坏壤者,名曰土箭。层崖叠石,峻壁危岩,锐峰峭岫,拔刃攒锷,耸齿露骨,状如浮图者,名曰石箭。长林古木,藏樾丛薄,翳天蔽日,垂萝蔓藤,阴森肃冽,如墟墓间者,名曰木箭。五箭之地,射伤后人,皆不用。”
五不葬:堪舆家认为,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五种山岭不利于生气的运行和蓄聚,均不宜立穴葬棺。《葬书》“山之不可葬者五,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葬也;气因土行,即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独山不可葬也。《经》曰:‘童断石过独,生新凶而消已福’”。
童山:不生草木之山。《葬书》“注:童山粗顽,土脉枯槁,无法生冲和之妙,故不可葬。”《青囊海角经》“童山无草,自来体凶。”
断山:指崩陷断裂或人工凿断使气脉不续之山。《葬书》“注:崩陷凿断,气脉不续者,不可葬也,与自然跌断不同。”《青囊海角经》“断山横斩气难过。”
石山:《雪心赋》“土穴石山,嵯峨不吉。”《葬书》“注:融结之处不宜有石,夫石之当忌者,焦坛而顽,麻燥而苏,或不受锄,火熖飞扬,肃煞之气,含烟带黑,故为凶也。”
过山:又名过龙、行龙。指气脉正在前行,尚未停蓄结穴的山峦。《葬书》“注:气因势而止,穴因形而结,若其势昂去不住者,曰过,不可葬。”
独山:指无护从诸山及界水相随的孤山。《葬书》“注:支垄行度,兄弟两宗,雌雄并出,及其止也,城郭周密,众山会集,方成形穴。若平山独露无情,故不可葬。”
五害:堪舆家对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五种不利葬事的山岭的统称。《葬书》“四势朝明,五害不亲”。注:五害者,童断石过独也。
六凶:堪舆家对六种不吉祥的葬事的统称。《葬书》“《经》曰:‘葬有六凶’,阴差阳错为一凶,岁时之乖为二凶,力小图大为三凶,凭福恃势为四凶,僭上逼下为五凶,变应怪见为六凶”。
制煞:堪舆家语。谓有恶煞时则以术制之。《协纪辨方》卷三《制煞要法》:“制煞之法,重用四柱克之、不宜冲。克之则伏,冲之则起,而反为祸”。
扶山:堪舆家语。谓有选择术扶持所坐之山与补龙,均救山龙不足之法。《协纪辨方》卷三三《论扶山》:“坐山不必补,但宜扶起,不宜克倒,克倒则凶。何谓扶起?坐山有吉星照之,无大凶煞占之,而八字相合,不冲不克,即扶也。如坐山与龙同气,则补龙即以补山。如壬癸龙坐子向午,龙与山皆属水,用申子辰局可也。倘龙与山不同气,则以补龙为主,而坐山有吉星无凶煞即妙”。
补龙:堪舆家语:谓以选择术补龙脉的衰气。《协纪辨方》卷三三《论补龙》:“入其乡而山冈撩乱,龙神卑弱,贫贱无疑,祸福之本,总属之龙。择日而不补龙,又何必择,知补龙之说,而此道之元枢得矣”,“凡补龙,全在四柱地支,盖天气轻,地支重也,有以地支一气补者,如卯龙用四卯之类极妙,但难取,十余年始一遇。而又或月象日家山向不空,其可强为乎,不若三合局之活动易取也,三合局只要在三合月内,生月旺月墓月皆可,如此三月内凶神占方,则临月亦可,名三合兼临官地支一气局。”
造命:选择家语。堪舆术中利用“造命”以补救不足。《协纪辨方》卷三三《选择要论》引《选择宗镜》:“杨筠松曰:‘年月要妙少人知,年月无如造命法’。吴景鸾曰:‘选择之法,莫如造命,体用之妙,可夺神工’。郭景纯曰”‘天光下临,地德上载,藏神合朔,神迎鬼避’,此十六字,至精至微,即造命体用之谓也,盖藏神者,收藏地中之神也,其法选四柱八字,支干纯粹,成格成局,予以扶补龙气,则地脉旺盛而上腾于坟宅之中。”
泄杀气:堪舆家称破坏风水地的形势,使杀气得以疏泄。董含《居乡赘笔》:“李自成……祖海,父守忠葬三峰子乱山中,山势险恶,林木丛杂,幕府邀米腊令边大绶掘之,以泄杀气”。
感应:堪舆家认为死人下葬后,真气会与穴气结合成生气,通过阴阳交流的途径,在冥冥中能影响左右在世亲人的气运。《葬书》“葬者,乘生气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返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青乌先生《葬经》:“百年幻化、离形归真、精神入门,骨骸返根,吉气感应,鬼福及人。”注:“人死形脱离而化为土,真气归本,精神聚于坟墓中,受生气荫,后人之气与穴气相感应,积祯祥以及子孙。”
葬术:择葬地、葬日、定墓穴吉凶方法之术。赵翼《陔余丛考·葬术》:“世传葬术起于郭璞。”
郭璞葬母:晋代郭璞精堪舆术。传其葬母于水滨,预见水将变陆地,后果如其言。《晋书·郭璞传》:“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
枯枝生叶:为明代故事:朱元璋祖父葬地生暖气,能令枯枝生叶,朱氏因成帝业。王文禄《龙兴寺记》:“泗州有杨家墩,墩下窝,熙祖(朱元璋祖父)尝卧其中。有二道士过,指卧处曰:‘若葬此,出天子’,其徒曰:‘何也?’曰:‘此地气暖,试以枯枝插之,十日必生叶……后果得葬。”
葬师:以择葬地、葬日,定墓穴吉凶方位为业的人。元方回《山经》引《相塚书》:“山川而能语,葬师食无所;肺肝而能语,医师色如土。”
堪舆四科:指堪舆术的四项主要内容,即龙、穴、砂、水。《青嚢海角经》“山水者,阴阳之气也,……合而言之,总名曰气,分而言之,曰龙、曰穴、曰砂、曰水。”
二十四山:又名二十四路,堪舆家称住宅、基地四面的二十四个方位,分别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和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不用戊巳),以及八卦中的乾坤艮巽来表示,其中子指北,午指南,卯指东,酉指酉,乾指西北,艮指东北,坤指西南,巽指东南,其他干支均代表特定的方位,每一方位相隔刚好十五度。《雪心赋》“二十四山,山名太杂。”又:“山分八卦”,注:“以一卦管三山,如乾管戌乾亥,……合之为二十四山也。”
二十四路:即二十四山。《宅经》“二十四路,随宅大小中院,分四面作二十四路,八干,十二支,乾坤艮巽共为二十四路是也。”
卦例:堪舆家借星象和八卦方位推算风水生克吉凶的方位。其说复杂玄奥,家数甚多,通常有定八卦,课年命等步骤。《泄天机》“定八卦”,即确定穴庭吉凶方位,其法“先于穴星后分水脊上用盘针,定脉从何方来,次于晕心标下盘针,定往何方去;又于明堂中流水处下盘针,定水从何方来,往何方去。八卦配方乾统甲,坤统乙,离统壬寅午戌,坎统癸申子辰,属阳;艮统丙,巽统辛,兑统丁巳酉丑,震统庚亥卯未,属阴。阳脉得阳向阳水,阴脉得阴向阴水,谓之纯粹,大吉;阳脉得阴向阴水,阴脉得阳向阳水,谓之驳杂,大凶。”“课年命”即根据穴山所属星体及其人出生年月的干支推求受荫年命,如谓太阳、太阴、孤曜荫壬癸亥子命,紫气荫甲乙寅卯命,天财荫戊巳辰戌丑未命,天罡燥火荫丙丁巳午命等。
罗盘:又名罗经、针盘,为将磁铁针安放在木方位盘上制成的指南仪,出现于八世纪初,以后历有改进,普通罗盘只刻二十四方位,堪舆家使用的八卦罗盘则较复杂,共有三道圈、外圈刻二十四方位,中圈刻坎艮震巽离坤兑乾八宫,内圈刻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宫,中心为一黑一白的阴阳图形。八卦罗盘不仅用于测定方位,还用于推算年命、岁月、时辰的吉凶。
土圭:古代测日影、四时和土地的器具。在罗盘出现之前,堪舆家用以测量方位寻龙点穴。《周礼·地宫、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注疏阐释其使用方法说:在夏至日昼漏半置土圭,审其南北,另立八尺之表,视其日影,表北得影若为一尺五寸,与土圭相等,则为‘地中’,可以建都。《葬书》‘土圭测其方位。”《葬经翼》“今之针盘,即指南车、土圭遣制也。”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猜你还想看
四柱八字断生死秘法三招
坟上培土禁忌
阴宅破法大全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